虎牢关之战:何谓自古能军无出其右者?且看李世民一战擒双王

东政谈历史 2025-03-31 18:56:50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

当夏王窦建德带着河北的十余万精锐意气风发地渡过黄河时,虎牢关冰冷的城楼上,二十二岁的秦王李世民,正神色凝重地眺望远方。

暮春的微风拂过伊洛平原,那些腾起的衰草黄沙里,夹杂着大夏帝国逐鹿中原的美梦,也裹挟着李唐王朝一战而问鼎天下的野心。

而此时深陷重围的洛阳城中,到处躺满横七竖八、浮肿扭曲的饿殍,万千腐尸的恶臭弥漫在整个东都的上空。

郑王王世充独坐在乾阳殿空旷的台阶上,却感觉到一种笼中困兽般的愤怒和恐惧,正一点一滴地将他吞噬。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虎牢关的生死对决,而这场战争的胜负,将最终决定谁会神形俱灭,谁又会名垂青史;谁将万劫不复,谁又会成为这片大陆真正的主宰!

隋末乱世,天下三分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在巡幸江都(扬州)时,为宇文化及所弑,已然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大隋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随着名义上的国君遇害,各路藩镇诸侯、义军首领纷纷称王自立,华夏大地在经历三十多年的短暂统一之后,又再次陷入了动荡、混乱的割据时代。

而在这些四分五裂的地方势力中,有三个名字最为耀眼:

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起兵反隋,当年便攻陷帝都长安,随即奉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并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李渊的关陇贵族身份,使其极易获得士族门阀的支持,而占据关中形胜之地,又控制着傀儡皇帝,不仅保证了军事上的高枕无忧,又能在政治上维系皇统正朔,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悉数为其所有。

而经略中原地区的王世充,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其本是江都地方官员,因在江南镇压农民起义而崭露头角。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因瓦岗军兵围东都,王世充率两万江淮劲旅解围,被隋炀帝任命为援洛诸军总指挥,并就此在洛邑扎根。

江都兵变后,王世充迅速拥立杨广的另外一个孙子、越王杨桐登基,利用隋室余威建立洛阳政权,其威望与实力也是与日俱增。

公元619年,王世充重创如日中天的瓦岗军,收编李密麾下秦叔宝、程知节(程咬金)、罗士信、裴仁基、单雄信等悍将后,其势力进一步壮大,而掌控区域更由洛阳一城迅速辐射至整个河南。

东都经济发达,粮仓充沛,王世充又手握十几万精兵,大有与关中李渊集团分庭抗礼的趋势。

而与李渊的贵族底蕴,王世充的官吏背景不同,雄踞河北的窦建德,祖上世代务农,是标准的草莽出身。

公元616年,因不愿应募入伍去东征高丽,窦建德遂投身农民起义军高士达部,高士达战败后,窦建德成为河北地区新的义军领袖。

其人重义轻财,礼贤下士,平日又不贪酒色,不喜奢靡,在隋末礼乐崩坏、尔虞我诈的乱世,窦建德堪称是难得一见的清流。

而这种强大的人格魅力不仅为其赢得了名声,更因此吸纳了大量人才归附。公元617年,河间之战击败大隋名将薛世雄后,窦建德声威大震,地盘也不断扩张,及至隋亡之际,其已手握十余万雄兵,更控制着河北的大半土地,成为隋末继瓦岗军之后,最大的农民起义力量。

大业十四年杨广在江都遇害,窦建德闻讯立即抓住时机挥师讨逆,在成功诛杀叛臣宇文化及后,其以人臣之礼吊唁炀帝,并将隋之印玺图册、卤簿仪仗收为己有。

既为君父报仇又手握传国玉玺,窦建德所拥有的政治资源,与李渊、王世充相比,恐怕更具备继承隋朝遗产的合法性。

而除上述三人之外,其他诸如偏居江南的萧铣;控制江淮的杜伏威;盘踞西北的薛举、李轨;依附匈奴的梁师都、刘武周等,这些一方豪强,要么实力有限,要么地处偏远,要么威望难以服众,要么缺乏称霸雄心。客观而言,都无法真正与李渊、王世充、窦建德相提并论。

公元618年五月,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入长安,李渊率先逼迫傀儡皇帝杨侑退位并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唐,改元武德。

次年四月,王世充在洛阳弑杀皇泰帝杨侗,改国号为郑,自封大郑皇帝。

两个月后,已全面控制河北的窦建德,同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登基,建立大夏政权。

从相继称帝可以看出,三人都急于彻底摆脱隋朝的政治影响,并毫不掩饰地显露出了问鼎天下的野心。

三雄鼎足而立,战争注定无法避免,而地理上与关中更为接近的洛阳,自然成为了李渊的首要打击目标。

李唐攻郑,洛阳被围

大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夏,在击败刘武周、平定河东地区之后,李渊命次子李世民统兵五万东征王世充,唐、郑两国的战争序幕正式拉开。

七月,李世民挟先锋部队抵达距洛阳仅八十里的慈涧,王世充闻讯,立刻亲率三万大军出战,谁知次日得知唐军五万主力将至,大郑皇帝自觉胜算不高,遂拔营返回了东都。

东都城高池深、防御严密,只要凭城固守,静待远来的唐军斗志逐渐消磨,便可一举歼而灭之。

而对于实现这样的战略构想,王世充相当自信,毕竟当年杨玄感、李密等乱世豪强,无一不是来势汹汹,却又都在洛阳城下黯然败北。

见王世充龟缩不出,善于后发制人的李世民,没有急于攻城,只是将唐军主力屯驻在洛阳城西北不远的北邙山,筑起大片连营。

与此同时,各路偏师开始行动,其中,史万宝和刘德威分别夺取了黄河以北的河内和洛阳城南的龙门;而怀州总管黄君汉则攻占了洛阳通往黄河的重要出口回洛城,大将王君廓则直扑洛口兴洛仓,切断了洛阳的粮道。

王世充为人狡诈残暴,弑君篡位的手段又不得民心,眼见洛阳四面被围,河南诸多州县开始陆续向唐军请降。

煊赫一时的大郑帝国,转瞬就有崩塌倾覆的危险,王世充只能被迫同秦王讲和,但换来的却是唐军更加猛烈的进攻和更多州县的投降。

此起彼伏的叛乱,不断削弱着王世充的实力,也割裂了洛阳与周边区域的联系,眼见形势愈发严峻,九月下旬,王世充亲率万人出城主动攻击唐军。

然而,双方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郑军即被斩俘逾七千人,王世充大败后率残部狼狈逃回洛阳。

十月之后,唐军陆续缩小对洛阳的包围圈,走投无路的王世充,只能派出使节主动向河北方面示好,请求夏王窦建德立刻发兵救援。

而随着时间进入武德四年,因长期处于围困之中,人口庞大的洛阳,开始面临粮食匮乏的问题。

二月初,驻守虎牢的王世充长子王玄应押送大批粮草前往洛阳救援。不料消息走漏半路遭遇唐军埋伏,郑国太子仓促应战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只身逃回洛阳,而援洛的粮秣物资,则全部落入唐军之手。

二月下旬,李世民下令对洛阳发起总攻,王世充也决定殊死一搏,亲率所有兵力计两万人出城,两军在青城宫相遇,随即展开激战。

是役,郑军多次被冲散又屡屡整兵再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韧顽强。但很可惜,王世充面对的,是七世纪最可怕的战争天才李世民,和他麾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玄甲军。

最终青城宫反击失败,郑军战殁七千余人,李世民趁势兵临洛阳城下。

大郑帝国已危在旦夕,王世充只能寄希望于东都的坚固城防能够尽量拖延时间,同时祈祷窦建德的援军能尽快赶到。

唇亡齿寒,夏王出兵

事实上,窦建德在上年十一月即收到了王世充的求援消息,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动,当然是希望唐、郑鹬蚌相争,当双方的有生力量被战争最大程度地消耗后,大夏再来坐收渔翁之利。

但形势的发展让窦建德始料不及,想象中的两败俱伤并未出现,洛阳城便迅速地陷入了沦陷危机。

“郑破则夏有齿寒之忧”——武德四年(621)二月,在谋士的劝谏下,一直冷眼旁观的窦建德,集结了十余万人马,由河北南下直驱中原,欲解洛阳之围。

与此同时,唐军从二月下旬也展开了对洛阳的全面围攻,只是最后的攻坚过程却比李世民想象中要艰难许多。

由于东都规模过于宽阔宏大,兵力不足的王世充,早早便放弃了对外郭的防御。

而洛阳内城不仅坚固无比,在其北面,又有圆璧城、曜仪城的重重阻隔;宫城以东,有含嘉仓城、东城作为屏障;南面有洛水的天然阻隔;宫城以西,还设有两座夹城、隔城依次御敌。

在加上城头可抛掷五十斤飞石、攻击距离高达二百步的大型投石车;以及可连续发射八箭,射程跨五百步的巨型连弩,这些尖端武器都给唐军的攻城部队带来了重大伤亡。

唐军围城猛攻十多日,损伤惨重却始终无法越雷池半步。面对士气低落、兵将疲惫的不利局面,李世民也只能放弃强攻,而改为在城外深挖壕沟、高筑营垒,以期长围久困之法能够奏效。

唯一的好消息是驻守虎牢关的郑将沈攸向唐军请降,李世民立即派王君廓突袭虎牢,与沈攸里应外合,迅速攻陷了这座洛阳东面最重要的战略关隘。

而随着时间推移,洛阳的粮食危机愈发严重——城内早已断粮多日,草根树皮也渐被食尽,最后,饥肠辘辘的百姓,只能将泥土放入水中摇晃,待澄清之后再捞取浮在水面的细泥,混合着残存的糠秕米屑烤成饼吃。

但“土饼”根本无法被人消化,以此充饥裹腹,无异于饮鸩止渴,在绝望的煎熬之中,每日都有大量肚皮鼓胀、浑身浮肿的饥民痛苦死去。

武德四年的春天,攻守双方都在苦苦煎熬——顿兵城下的唐军固然是一筹莫展,王世充的大郑帝国也即将油尽灯枯。

而正在唐、郑对峙之际,窦建德的十多万大夏援兵已悄然渡过黄河,向西连克元、管、汴三州,并于三月下旬抵达虎牢关东南二十里之外的荥阳。

东援虎牢,秦王御敌

惊闻窦建德大举南下,李世民立刻召开军前会议,紧急商讨对策。

而在迎战和撤军的问题上,唐军中的主要将领产生了巨大的分析,多数人表示应该暂避夏军锋芒,将部队退回慈涧休整。

只有宋州刺史郭孝恪认为,此次窦建德劳师远征,无异于千里迢迢前来送死。为今之计,应据虎牢之险,伺机而动,必可破之。

记室薛收也补充道:郑军已是命悬一线,若此时退兵,不仅前功尽弃,统一海内之日更将遥遥无期。

按照正常思维,暂时撤军对唐军而言并没有太大损失,养精蓄锐还可以卷土重来。相反如果执意留下,就很有可能面临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强敌的内外夹击,万一不敌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李世民又岂能以常理度之,在其看来,洛阳粮食告罄,王世充又连遭重挫,此时郑军兵力单薄且军心不振,根本无力出城,只需稳守城外便可。

而窦建德刚刚扫平割据山东的孟海公,挟胜而来难免将骄兵惰,只要据守虎牢天险,扼制其西进咽喉,待其师老兵疲再一举破之。

随后,年轻的秦王做出了可能是他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决定——由齐王李元吉率主力继续围困洛阳,他自己则统领三千五百人的精锐玄甲军,东援虎牢狙击窦建德。

而刚刚抵达虎牢战场的李世民,便给远道而来的夏王来了个下马威——其只带了五百轻骑便直奔对手大营,在距夏军营地仅仅三里时,才被发现,而其先锋将领还被李世民一箭射杀。

等窦建德反应过来之后,忙调五、六千骑兵追击,企图活捉秦王,不料追兵却被李世民引入事先预设的埋伏之内,郑军猝不及防,又折损了三百人。

挫伤夏军锐气之后,李世民干脆躲入虎牢关,坚守不出。而从武德四年三月下旬到四月末,窦建德率军发动了多次进攻,却都被唐军一一击退。

而李世民不仅背倚虎牢固守不战,暗中又派出偏师,骚扰夏军后方粮道,搞得对手是苦不堪言。

西进洛阳,必破虎牢,然而如此天险好似铜墙铁壁,又如深渊泥潭,搞得窦建德和他的十余万大夏兵马只能望关兴叹却又徒呼奈何!

久攻不下,夏军士气日渐低落,是继续进攻还是班师回朝,也成为了摆在窦建德面前的难题。

而此时国子祭酒凌敬向夏王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迂回作战思路:

放弃在虎牢关前与对手纠缠,大军立即北渡黄河,翻越太行山而进入河东地区,然后向西占领上党、临汾,从蒲津渡黄河直扑关中,以威胁长安的方式,逼迫洛阳唐军回师自保。

然而,此时洛阳危在旦夕,哪里还等得到“围魏救赵”的时刻到来?王世充的使者在郑军大营内日夜啼哭,恳请窦建德不要放弃洛阳,部分夏军将领在收受了王世充的重金贿赂之后,也纷纷表示凌敬之言不过是书生纸上谈兵,劝谏夏王不要渡河。

“仁君”窦建德不愿失信于人,更深感有义务解救洛阳百姓于倒悬之中——这种在战场上不合时宜的慈悲之心,让其在关键时刻放弃了正确的选择。

胜利回师,东都归唐

时间来到武德四年五月,急于同唐军决战的窦建德,突然收到探子送来的情报,表示唐军战马草料告罄,不日将到黄河北岸的草地放牧。

但这不过是李世民让早已安插在夏军中的间谍故意散布的虚假情报,而窦建德果然信以为真,准备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同唐军决一死战。

五月二日,夏王率领所有部队进至牛口列阵,其部队北临黄河,西至汜水,南达鹊山,连绵不绝二十余里,战鼓齐鸣,旌旗蔽日。

而此时,虎牢关旁的高丘之上,望着对岸漫山遍野的敌人,李世民却无比自信地对麾下将领分析道:

夏军表面看来声势浩荡,然而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此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讲究的是协同与配合,军令传递是否顺畅尤其重要,但此时夏军分布如此广阔,必然使窦建德的指挥效率大打折扣,所以对手虽然数十倍于我,但实际上不过是个臃肿而迟钝的庞然大物,徒有其表而不堪一击。

同时还表示,夏军现在气势正盛,只要我方按兵不动,对手的士气将在等待中慢慢消磨衰竭,而列阵太久,其士卒疲惫饥饿势必后撤,到时便可发起全力一击。

一切果然不出秦王所料,夏军从清晨列阵,直至中午仍不见唐军踪影,而五月的天气已十分炎热,士兵在烈日下疲倦焦躁又饥渴难耐,最后纷纷坐下休息,还互相争夺饮水,阵地上是一片纷乱。

李世民见此情形,遂命宇文士及带领三百名轻骑兵进行试探性攻击,果然唐军先头部队迫近之际,猝不及防的夏军阵型立刻就出现了大规模的骚动。

秦王立刻发布总攻号令,驻守虎牢的数千名唐军倾巢而出,快速掠过汜水,直冲夏军阵地。

而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窦建德,根本没有料到李世民竟敢主动出关攻击,唐军汹涌而来之际,夏王还正在帅帐之中主持围攻虎牢的军事会议。

当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传进大帐中的时候,夏朝的文武百官惊恐万状,顷刻间乱作一团。窦建德经过瞬间愣神之后,即刻下令骑兵反击,但却被惊慌乱窜的朝臣挡住了去路。

慌乱之间,唐军已冲杀而至,窦建德万般无奈只能率亲兵退往营地东面的高坡。

而居高远眺之下,夏王更是胆战心惊,庞大的部队因群龙无首,已经逐渐陷入混乱,而当下指挥系统又几乎完全瘫痪,部众只能各自为战。

李世民则率程知节、秦叔宝、史大奈、宇文歆等人,擎起旗帜在群龙无首的夏军阵地中来回穿插,而眼见李唐大纛四处飘扬,夏军顿时斗志全丧,随即彻底崩溃,李世民率部追出三十里,斩杀三千余人。

窦建德也在唐军的冲锋之下中枪受伤,只能趁乱骑马奔至黄河岸边的牛口,准备寻船渡河然后逃往河北,不幸因失血过多坠马,最终为唐军追兵俘获。

此役,唐军大获全胜,十余万的夏朝军队则全面崩溃,除了逃散、战殁的士卒外,剩余五万人成建制地投降。

虎牢关之战就这样结束了,大夏王朝的倾国之兵和称霸美梦,连同窦建德辛苦追逐整整六年的帝王功业,都在汜水河畔明媚的阳光下,顷刻间化作了泡影。

五月八日,李世民将窦建德装押至洛阳城下示威,王世充眼见唯一的救星也成为了阶下之囚,至此完全绝望,于次日清晨身着白衣,手持符节,率满朝文武二千余人前往唐军大营请降,被围困近一年的东都洛阳,终于向李唐帝国敞开了大门。

三千破十万,一战擒双王,经此一役,秦王李世民威名震慑四方,而三足鼎立之势也就此瓦解,天下归唐已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

0 阅读:0
东政谈历史

东政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