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气温回暖,春意愈发浓厚,正是外出踏青赏景的绝佳时机。
然而,在享受这美丽春色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防范风邪!
有些朋友在踏青归来后,容易出现头晕头痛、咳嗽、感冒等不适症状,这些都是风邪致病的表现。
中医认为,风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而风气淫胜,伤人致病。《黄帝内经》曾言:“风者,百病之长也”,其意思就是风邪是外来致病的首要因素。
像寒、暑、湿、燥、火等其他邪气,很多时候也是借助风邪而侵及我们身体的。
风邪的影响无处不在,无论是头部、足膝,还是皮肤、脏腑,全身各部位均可能受到其侵袭,进而引发各类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身体酸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以及皮肤瘙痒、红疹等。
但风邪的危害却远不止于此,它还会对我们身体的多个重要部位造成伤害。
风邪易伤肺
由于风邪常常通过皮肤毛孔侵入人体,而肺主皮毛,因此肺部往往成为其首要的攻击目标。
一旦风邪侵染肺部,便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功能,导致咳喘等症状,甚至会诱发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
一般来说,风与寒夹杂,会导致风寒感冒,表现为头痛、畏寒、流清涕、咳白痰等。而风与热夹杂,则会导致风热感冒,表现为咽干、嗓子疼、口渴、咳黄痰等。
风邪伤血管
《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寒则血结,温则血消”。由于寒主凝滞,而风又无孔不入,当风夹杂着寒侵入人体时就会导致经络、气血凝滞。
而气血凝滞会导致人体的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引起血管堵塞,一旦阻塞了脑部血管,便会引发脑卒中。若堵塞心脏血管,则可能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
此外,长期的气血凝滞还会使血管壁受到损伤,出现炎症、硬化等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风邪伤关节
风邪常与湿邪相互勾结,共同侵袭人体,主要损伤我们的关节部位,引起“痹症”。
当风、寒、湿三种邪气交织在一起时,很容易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作,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畸形以及晨僵等明显症状。
特别是颈部、肩膀、肘部、膝关节等部位的软组织相对较少,容易受到风邪的反复侵扰。
而一旦这些部位长期受到风邪的影响,就可能引发落枕、肩周炎、网球肘以及俗称的“老寒腿”等问题,给很多中老年朋友带来极大的不适和痛苦。
终上所述,风邪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小觑,中医称其为“六淫之首”,极易损伤我们的健康。因此,白术在这里分享两大“排风”穴,帮助大家祛风邪、散寒湿!
巧用两大“排风”穴
1、风市穴
人体穴位中有很多以“风”命名,例如风池穴、风门穴、翳风穴、风府穴、风市穴等。这些穴位不仅容易遭受风邪的侵袭,同时也是“治风”、“祛风”的穴位。
“风市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具有祛风化湿,疏通经络的作用。
风,风气也。市,集市也。风市,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如同风气的集散地,因此得名。
取穴方法:自然站立时,双手贴大腿放松、自然下垂,中指下就是风市穴。
在中医实践中,针对风市穴的疗法多种多样,如按摩、艾灸等。
按摩时,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对风市穴进行环状地按揉,每次坚持2~3分钟。艾灸时,可以使用艾条对风市穴进行温和灸,每次灸5~10分钟。
2、风府穴
古人云:“风府,受风要处也。”
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风府穴位于人体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看,风府穴位于人体的项部,这个位置是风邪容易侵入的部位,也是人体阳气容易受损的地方。当风邪侵入人体时,风府穴就成为了关键的防御和调节点。
中医认为,风府穴具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疗由风邪引起的多种病症。
我们在按摩风府穴时,需要放松身体,保持呼吸均匀。然后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风府穴,按揉时力度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避免过度用力或摩擦头皮。
建议大家可以早晚各进行1次,每次按揉3~5分钟,可两手交替操作。
饮食防风邪
除了按揉和艾灸穴位外,多进食温性饮食也能够帮助我们防治风邪,如红枣、山药、韭菜、生姜等。
其中,生姜被誉为破风邪、补阳气的绝佳之选,据《名医别录》中记载:“生姜能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
意思是生姜不仅能驱散风邪,缓解因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症状,还能治疗伤寒引起的咳嗽、气喘,对止呕吐、祛痰也有显著效果。
接下来,白术为大家推荐一款姜枣汤,有助于帮助大家调节身体,抵御风邪的侵袭。
食材:准备生姜一块,红枣4~10颗(去核),红糖适量。
制作过程:首先将老姜切成薄片或细丝(根据个人口味调整),红枣用水浸泡并洗净。然后,将姜片与红枣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煮沸。
待水开后,转小火慢煮一段时间,以便食材的营养成分充分溶出。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红糖,搅拌均匀后即可饮用。
风邪是春季常见的致病因素,我们一定要注意防范!觉得文章实用的朋友不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的家人朋友,一起祛风邪散寒湿,健康过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