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斯大林格勒废墟上飘扬的红旗
1943年的欧洲
1942-1943年发生了许多足以改变战争结局的大事,比如斯大林格勒、突尼斯战役和意大利退出战争。盟军终于在1943年重新掌控了地中海,而纳粹德国也失去了它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个小伙伴。
实际上,德国的军事实力仍旧雄厚,武装部队的人数甚至达到了历史巅峰。至于提前投降的意大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德国反而是件好事,因为这个令人头痛的国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努力成为一个称职的累赘而非盟友。
不约而同的,德国和英美盟军达成了一个默契,双方都将意大利视为次要战场,德国人只部署了最低限度的兵力拖住盟军,让他们尽可能的远离德国本土。而英美两国也不在乎意大利战场的缓慢推进,从军事角度看,选择这么一条山峦密布的进攻路线纯属自讨苦吃(丘吉尔那个军事外行的忽悠可没有谁当真)。进攻意大利也算是给了斯大林一个过得去的交待,同时盟国希望能够让希特勒把更多部队从大西洋壁垒防线上调过来——而那里,才是盟军真正要扑上去大打出手的地方。
在盟军真正登陆西欧之前,苏联还是不得不和德军主力继续战斗下去。因为德军的实力并没有因为分兵意大利战场而被削弱太多。

1943年初东线的德国伤兵。为他们擦靴子的是个苏联小男孩。
同样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根据卡萨布兰卡会议的决议,英美盟军开始对德国实施不间断的大规模轰炸,目的就在于彻底摧毁德国的工业潜力。这个方案并不新鲜,早在1939年英国和法国就打算通过战略轰炸让德国屈服,只不过是等到美国人参战后,盟国才真正拥有了实现这一计划的强大武器和手段。
那么,德国的经济,又是如何在这场遍布冰天雪地的东线、意大利的崇山峻岭、大西洋和德国上空的消耗战中被彻底摧毁的呢?
大炮有了,黄金从哪里来?
进攻波兰的第4天,也就是1939年9月4日,纳粹德国政府才颁布了第一条和战争有关的法令,根据这条法令规定,在战争期间,所得税提高了百分之五十,某些商品要增收消费税;而且各地方每年的税收还必须上缴一部分给国家。
纳粹党后来又陆续颁布了一些相关法令,规定国家可以对企业的超额利润进行针对性征税。
但是这些财政措施筹集来的经费远远不够德国的战争支出,在5年零8个月的战争中,德国的战争开销高达六千五百七十亿马克,而正常财政收入只有多少呢?只有可怜的三千一百五十亿马克,还不到一半。。。

虎式坦克担当的是突破敌人阵线的矛头,在魏特曼这样的精英车组手中,将发挥出可怕的威力。
通过掠夺战败国,德国填补上了亏空,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法国,欧洲所有被占领的国家里,法国一家上贡的额度就占到了40%。
按理说,如此巨大的亏空势必会影响到基层百姓的生活,但是德国却是个例外,直到1943年的时候,德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居然一直都比英国佬高不少。而这么做的代价却很沉重——希特勒不顾总参谋部的劝告,不惜影响军火生产而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同时导致政府的财政赤字也是逐年暴增。
为了弥补赤字,政府只好狂印钞票,正常情况下,这意味着不可遏制的通货膨胀,但德国政府同样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战争爆发后的四年时间里,保持了物价的稳定。
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源自对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进行了严格管理,让百姓没有感到匮乏。另一方面则是要部分归功于对工资和物价实施的极为严格的监督(对提高价格的行为惩罚极重)。
可上述两种手段都只起到了部分作用,德国政府真正解决问题的手段叫做“暗中筹款”,它们没有公开大肆贩卖债券和大幅提高税收,而是迫使银行、储蓄银行、保险公司等握有资本基金的组织,在不告知储户和用户的前提下把资金提供给国家取用——绝大部分的德国人,在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变成了政府的债权人。
任何方法都有利有弊,这种做法赖以持续的唯一前提,就是德国人民要对他们的政府抱有信心,或者说,德国军队要用战绩证明,他们仍旧可以获取最后的胜利。只有这样,这个财政制度才可能维系下去。
纳粹的战争经济体系一直坚持到了1944年,他们的财政直到1945年才真正山穷水尽,随着经济的崩溃,军事局面也不可避免的完蛋了。
乱七八糟的战争生产和组织
德国重新武装始于1933年,到战争爆发时,它生产的军火要比英国多出一倍。再加上本身就是个成熟的工业强国,国内到处都建有工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鲁尔工业区容易遭到攻击的缺陷。至于原料方面,虽然不像美国和苏联那样绝大部分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储备的数量也相当可观。
但是直到进入战争的第三年,德国的军事工业生产和组织还是乱七八糟,无精打采。首要的责任在于希特勒,因为他认为,用不着使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下降多少,就能一个接一个地实现他的目标。元首不希望牺牲农业生产,还因为他那可笑的种族理论认为德国妇女的位置就应该是在家庭里——这种禁令直到战争结束都一直妨碍着德国使用妇女劳动力资源。
而第二个绊脚石就是戈林,虽然这位日益肥胖的空军元帅奉命全权掌管四年计划,还全面负责战争生产的组织工作,但他同时还掌管着经济部、劳工部和粮食部。当然了,还有他的“老本行”,德国的航空业发展和飞机制造。

守卫汉堡地区的探照灯幕墙。
而导致德国军事工业生产后继乏力的深层次原因,还是来源于它的战争工业本身结构的不合理,无论是航空工业还是原料生产,整个工业结构都是为了速战速决的战争而装备和组织起来的。战争爆发前,希特勒命令一切都要为眼前的军火生产让路,以至于工业的基础投资被压缩到了极致。最著名的错误莫过于他在1938年拒绝了建立鼓风炉的主张——这直接导致了战时德国的钢铁产量一直得不到显著提升——德国1942年的钢铁产量是3200万吨,而1943年才提升到了3460万吨。
这种状况反过来又约束了德国至关重要的稀有金属产能,和印象中不一样的是,德国战时的原材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匮乏:来自土耳其的铬,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钨,在1944年以前都畅通无阻的被运往德国。而原油原油产量在1940年是152万吨,1943年增加到了198.9万吨;汽油和合成汽油在1940年是190万吨,1943年达到了383.4万吨的创纪录数字。
施佩尔在1942年2月接任军备生产管理体制时,无比惊讶地发现,海陆空三军和他们相应的生产商都无一例外地夸大了各自的需求:比如,飞机制造商每次都是狮子大开口地索取4倍于实际生产需要的铝,而多余的铝被他们储存在库房里,用来生产暖棚甚至是扶梯?!
多达180万的工人被用来建造新厂房,但是由于能源匮乏,机床不足,许多新建的厂房只能被闲置;德国国防军列装了名目繁多的300余种光学镜片,而其中多数都可以通用。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在采购环节,部队中负责武器采购的官员全然不顾部队大规模的武器需求,和各大生产公司沆瀣一气,仍偏执地追逐高科技,盲目鼓动生产并不成熟的新装备。因为和廉价的大规模生产相比,精密复杂的武器生产能带来更丰厚的商业利润——这样他们才可以利用价格的不透明获得丰厚的回扣。

JU-88生产线。
陆军装备了18种装甲车辆,12种反坦克武器和多达151种的军用卡车;空军五花八门的各种实验型、已定型、定型但亟待改进的投产战斗机达到了42种,由此带来的零部件问题十分突出,把整个生产搞得复杂而低效。比如著名的JU-88重型俯冲轰炸机,机身上居然使用了超过4000种不同规格的螺栓和螺丝——生产效率能够提升才叫见了鬼。。。
最让人无语的,是在战争的头两年里,分配给民用工业的钢铁配额几乎同拨给军火工业的一样多。
所以,1941年德国生产了12400架飞机,5100辆坦克,而英国就生产了20094架飞机,坦克4841辆。1942年,德国的飞机产量是15409架,坦克是9400辆,英国却生产出了23672架飞机和8611辆坦克。
当美国加入战争,苏联耗费巨大的迁移的工厂开始投产,德国在战争初期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希特勒没能凭借闪电战打垮俄国,东线的战争进入了德国人最不希望看到的消耗战,而德国的工业直到1942年底,还在挣扎着摆脱懒洋洋的半战时状态。
极度缺乏的人力资源
当库尔斯克战役尘埃落定后,德国武装部队的损失已经将近400万人了,这个数字包括了被打死、失踪、受伤和被俘的,而绝大部分的损失都来自于苏联前线。通过将动员范围扩大到16岁至45岁 的所有男子以及17岁至45岁的所有妇女,大幅减少预备役人员,和把适龄范围内的所有男子全部征入武装部队等手段,德国武装力量的数量在1943年秋达到了历史巅峰——1100万人(不包括仆从国部队)。
但是和它的敌人不同的是,德国的人力资源已经被压榨到了极致,再也不可能有所提高了。不仅如此,没过多久,它们在战场上又陆陆续续损失了20多万兵力,而新征召入伍的新兵,大多数人的身体素质和他们的前辈差距颇大。

战死在库尔斯克的德国士兵。
最高统帅部不得不改组了一些师,减少了它们的兵员数额,步兵师的步兵营由9个削减为6个,而炮兵单位更是减少了1/4。1943年时的步兵师的战斗人员大约为6000至8000人。但这些重组后的师作战人员减少了,却没有同时增强他们的火力作为弥补,所以事实上,德军各个师的火力反而被大幅削弱了。
按照纳粹政府的标准统计出来的数据,拥有“德国血统”的平民劳动力人数是3030万人,其中有几百万人在工业部门工作,而妇女劳动力只有不到30万人。而且自1940年开始,还陆续征召了200万人补充到军队中。
为了弥补日益扩大的劳动力缺口,全德意志劳动力调配全权总代表绍克尔用强迫劳役的办法征召被征服的国家的男女劳动力为纳粹德国做工,通过半强迫半自愿的方式,前后一共搜罗来了630万人,但这种方式同样在1943年秋失去了效果。因为在欧洲各个被占领地区,已经普遍出现拒绝强迫劳动的现象——而法国真正意义上的抵抗运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蓬勃开展起来的。
可想而知,这些被强迫送往德国工厂里的青壮年男女,仅缺乏必要的训练或能力,还因为来自各个不同的民族,连语言都不统一,至于可靠性就更别提了。如此大量的外国劳工被送进德国的工业体系,反过来还阻碍了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剩下的巨大缺口,施佩尔将目光投向了战俘营和集中营这两个堪称资源无穷无尽的“宝库”。因为苏联不是日内瓦公约的签字国,所以德国人在使用苏联战俘时肆无忌惮——1943年7月8日,元首亲自下了一道命令,下令将30万苏联战俘送进煤矿去做苦工,这些人中不仅包括了红军的俘虏,就连16岁到55岁的游击队员都没有放过——而在过去,这些被俘的游击队员是要被就地枪毙的。
这批战俘的监视工作交给了各个工作地点的平民,如果谁胆敢反抗,这些德国平民就有权直接施加惩罚。
那些被征服的欧洲国家的战俘同样没能跑掉。1943年4月,20万法国战俘被转为劳工,虽然按照日内瓦公约,他们是不能被强迫工作的,但维希法国政府却赶紧跑过来劝告自己的战俘军官们接受这个命令。
更离谱的操作还在后面,已经释放回国的30万荷兰战俘,又被命令在1个月内返回德国——但这些人大多数通过搞到假证明没有回去。不过没关系,现在意大利变成敌人了,原来自愿到德国的40万意大利劳工自动转变成了战俘,意大利人嘛,大家都清楚是什么个德行,德国人没费什么事就把他们全送进军工厂了。

1944年,东普鲁士前线,一门正在射击的88炮。
到1944年初,被送去强迫工作的欧洲国家的战俘已经有193万人了,再加上沦为奴隶的波兰俘虏和那些“变成平民”的法国战俘,德国人又得到了250万新劳动力,他们为德国工业贡献了8%的人力。
这些人中不包括高达500万的苏联战俘,苏联战俘中的大部分都被迫在德国占领的苏联国土上充当农业劳动力,只有大约100万人被送进了各个大型工业康采恩。
最后一批压榨出来的劳动力资源来自集中营,但这些犹太人既不可靠,体力也差到了极点。起初,希姆莱打算在集中营里设立工厂,但是施佩尔告诉他,把德国工厂的生产线搬过去无异于干掉成熟的工厂。于是希特勒在1942年9月同意了施佩尔的主张,把集中营设立到了各大工厂的附近。希特勒唯一不松口的,就是严禁在军工厂中使用犹太人。事实就是这么荒唐,对于纳粹而言,种族主义远远优先于武器生产,同样也优先第三帝国的生存。。。
在战争期间,德国所有的大公司,无论是飞机工厂,还是秘密武器制造车间,或者是那些生产人造橡胶、合成汽油的工厂里,不但大规模在使用战俘,同样也在使用集中营里的囚犯。在战争中后期,党卫队的任务居然从消灭国家的敌人,变成了德国工业外包承接商——所以说,事实永远比小说更加离奇。
无力回天
在1943年的下半年,第三帝国既不缺兵员和人力,也不缺原料或汽油,而且仍然将战争挡在了自己的领土以外。然而,德国在某些领域的合理化改革一是见效得太晚,二是以牺牲其他领域的发展作为代价的。
此时的战争(主要指东线)已经和1940年时完全不同了,反而更像是1917年时的凡尔登,苏德两军数百万的将士在延绵上千公里的战线上正面交锋,各自为保卫自己的阵地进行着殊死拼杀。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消耗战,施佩尔必须为这些部队提供足够的补给和足够优良的武器。
当战争的规模达到如此巨大的境地时,德国既有的资源已经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了,只能按照轻重缓急做出取舍——农业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武器生产方面同样如此。

东线的德军注视着上空掠过的战机。
因为在1943年时,全力在东线战斗的德国似乎还有可能取得胜利,这样一来,根据最高统帅部的要求,一切德军能用来守住阵地或者向前推进的轻重武器,就变成了军工生产中的绝对重点。所以,1943年枪支的产量比1942年多了一倍,1944年又较前一年增加了一半以上。
坦克生产同样如此,1942年是9395辆,1943年就猛增到了19885辆,1944年更是生产出来了27300辆。古德里安在战后抱怨,说是因为施佩尔的不当决策,停止生产四号坦克导致德军战败,但施佩尔管理的工厂里却源源不断地向前线提供了性能更加优良的“黑豹”、“老虎”和“虎王”。所以说,德国战败让施佩尔背锅是挺不厚道的。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德国在战争后期优先生产的武器都偏重于陆军装备,这是因为最高统帅部认为,在东线的空军只能算是陆军的辅助力量,再加上戈林吹了那么多次牛皮后,他的威信已经跌到低谷,元首大幅减少了对他的信任并削减了他的权力。
但是这些东线将军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他们将在西线遇到何等规模的盟军战略轰炸力量和遮天蔽日的护航战机。尽管如此,德国空军仍旧战斗到了最后,一直到1945 年初,盟军从来都没能绝对掌握空中优势,而德国空军有时候还会通过集中兵力重新掌握局部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空军越发疲惫不堪,与之对应的,则是盟国空军的轰炸技术不断改进,损失率也直线下降。
战略轰炸并没有像英美空中力量鼓吹者那样直接赢得战争,它的作用是逐步间接体现的:
因为昼夜不间断的轰炸,大量工人从生产部门转到了修理部门,军人因为不放心家庭和财产的凶吉,士气大大低落,这是战略轰炸发挥的难以估量的作用。而从1943年开始,大约有200万人被调到了防空部队和高射炮部队,本来他们都可以被派到东线去的。而最关键的是,德国空军的部署被完全打乱——苏德战争开始时,65%的空军集结在东线,而三年后就只剩下33%了。
美英苏三国在大战略方面的合作是非常完美的,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苏联军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原材料和通信设备,尤其是无线电收发报机和野战电话,同时也给英国提供了重要的设备和物资救援。
面对整个世界的反击,无论施佩尔、米尔希等人如何改进改革,终究无法力挽狂澜,挽回德国的颓势。而最终击败德国的方法,不是依靠轰炸机群摧毁他们的城市和工厂,而是盟国的陆军们的奋勇作战——真正奠定胜利基础的,却是苏联红军取得的一系列胜利。

被盟军炸毁的德国列车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