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都无法超越的经典:中国铁路路徽,是被哪个牛人设计出来的?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10-18 10:08:50

1949年5月的一天,报纸上一则来自军委铁道部的公告,引起了广大设计从业者以及设计爱好者的浓厚兴趣。

通知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军委铁道部要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新中国的铁路路徽。

不过,当时不管是铁道部的工作人员,还是参与到这次征集路徽中的设计人员,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征集,将会有一个新中国十大经典标志之一的方案横空出世。

而这个方案,便是沿用至今的中国铁路路徽,那么,这个时至今日都无法超越的经典,又是哪个牛人设计出来的呢?

这个牛人的名字,叫做陈玉昶。

陈玉昶,满族人,生于1912年,由于资料的匮乏,在1949年之前,并不知道他在何处工作,只知道他在1938年毕业于日本山口高等商业专门学校。

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也就是1949年,他进入交通部工作。

也就是说,他跟铁路系统并没有太大联系,而他之所以能设计出铁路路徽,也是在十分偶然的机会下得来的结果。

1949年1月,军委铁道部成立,而在铁道部成立之际,我国的铁路路徽已经经过了数次迭代,并且,各地的标志也不统一,鉴于这种情况,就很有必要重新设计一个统一的标识。

正因为如此,在当年的5月,军委铁道部在报纸上登出公告,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新的铁路路徽方案。

当然,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创作,军委铁道部也不是无偿征集的,当时只要能入选,均有一定的奖励。

而在公告发出后,有不少设计者都积极参与了进来,奖励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这是为新中国设计的铁路路徽,不仅能给新中国做贡献,并且如果当选,那就是一次极好的扬名机会。

所以,在公告发出去仅一个月的时间,军委铁道部就是收到了3248件设计方案。

这些方案风格各异,所表述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为了选出一个人民最喜欢的方案,当时军委铁道部还特意把这三千多个方案一一编号,并在铁道部公开进行展览,以便征求铁路干部工人的意见。

不仅如此,军委铁道部还专门成立了路徽图式审查委员会,邀请中央宣传部、北平市文委的领导同志,以及几位著名的美术家担任委员,对这些方案一一甄选。

而在经过层层选拔,以及结合广大铁路干部职工的意见后,最终有四个作品入选并得奖。

这四个作品都十分优秀,所以四个作品的设计者也都分别获得了相应的奖励,但最终采用的,则是支持率最高的一个作品,也就是陈玉昶设计的路徽。

陈玉昶虽说没有在铁路系统工作,但却是一名设计爱好者,当看到报纸上铁道部公开征集路徽方案后,他第一时间就开始了创作。

据他的儿子陈刚回忆,陈玉昶是搞技术出身,不过平日里也喜欢写写画画,尤其是喜欢画一些机械方面的构图。

而有这种基础,设计一个徽标,对陈玉昶来说并不算什么太难的事情。

陈刚依稀记得,当时父亲陈玉昶专门从街上买回来了不少那种带有小方格的画图纸,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坐标纸。

买回来之后,陈玉昶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回来后饭都顾不上吃,就把自己关到房间里开始写写画画,一连好几天都是如此。

期间,陈玉昶也画出了好几个方案,但始终都不太满意,一直到半个多月后,他才画出了一张自己觉得还可以的方案。

而这份原始方案,至今还保留在陈玉昶的儿子陈刚手里。

在这张已经有些发黄的坐标纸上,当年陈玉昶设计的铁路路徽原始方案依然十分清晰,并且,上面还有陈玉昶标注的每个部分的尺寸以及说明。

而这个原始方案,里面蕴含的意义可大有说头。

首先,从整体上去看,路徽呈现上下两个部分,上面的一部分是一个变形的“人”字,而这就代表着人民。

这个设计思路,陈玉昶还专门给儿子讲过,他说新中国是人民的,所以铁路也是人民的,因此,路徽就一定得把人民这个意思表现出来。

而之所以把“人”字做变形设计,是为了结合下半部分。

路徽的下半部分,有两层意思,首先,是一个工人的“工”字,这个设计点明了铁路行业的行业属性,同时,也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工人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一个“人”,一个“工”,加在一起,意义更是积极深远。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际,我们国家处在一穷二白的阶段,多年的战争,以及蒋氏政权的巧取豪夺,都让国家千疮百孔。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改变现状,建设新中国,那就要靠全国人民勇于奋斗的精神,不仅是铁路行业如此,全国上下均是如此。

所以,“人”、“工”就是在说明广大铁路工人以及全国人民勇于战天斗地,不畏艰难险阻的豪迈。

除了这一层意义之外,还有另外一层,路徽的下半部分,是采取了当时标准的39kg钢轨横截面演变而来,而上面那个变形的“人”字,则是像一个人伸出长长的手臂,保护着下面的铁轨。

按照陈玉昶的想法,那就是人民要保卫自己的铁路,同时也寓意着只有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才会有铁路的蓬勃发展。

而除此之外,陈玉昶的整体的构思是用这个变形的“人”字,以及下面那个既像铁轨横截面又像“工”字的构图,组成一个火车头正面的形象,一眼看过去,就像是一列火车迎面而来,磅礴气势象征着无穷的力量。

这便是陈玉昶的设计思路,整个设计处处彰显了他的巧妙心思以及匠心独具。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个方案以红色为背景图案,白色为徽标颜色,整体看起来十分的醒目,也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

而在经过路徽图式审查委员会的严格审查之后,陈玉昶作品成功入选,为此,他获得了800斤小米的奖励,另外三名入选者,分别获得了500斤、200斤以及100斤小米的奖励。

得知自己的作品入选,陈玉昶十分高兴,毕竟能从3000多个方案中杀出重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入选并不代表会选用,所以在此期间,陈玉昶还是比较紧张的。

而最终,在1950年的1月22日,《人民日报》发布了铁道部的正式公告,公告明确表示,确定采用陈玉昶所设计的路徽图案。

这就意味着,陈玉昶是最终的胜出者。

消息传来,陈玉昶开心的不得了,毕竟这是自己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是上级部门对自己的肯定。

至此,我国的铁路路徽正式启用,另外,全国铁路职工所佩带的证章、符号、帽徽、纽扣,以及所有涉及到铁路的公用物品,均使用该标识。

凭着这个设计方案,毫不夸张的说,原本默默无闻的陈玉昶,被全国人民熟知,并且也被后人记铭记。

不过,正式启用的铁路路徽,与陈玉昶的最初方案,是存在有一些的小差异的。

差异在哪里呢?在那个变形的“人”字两个末端,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个“人”字末端,是采取了直角设计,而陈玉昶最初的方案,则是锐角设计。

至于为何将锐角修改成直角,我们不得而知,但仔细对比两种方案,直角设计明显要比锐角看起来更端庄一些。

也正是因为这个小小的改动,让整个标志看起来更为大气,最终该标志也成了与中国邮政、中国银行、中国联通以及上海永久等标志并列的“中国十大经典标志”之一。

这便是陈玉昶设计我国铁路路徽的始末,有意思的是,一辈子没有在铁路工作过的他,却设计出了一个传世经典,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

不过,近些年来,有一种说法,是说陈玉昶的这个设计方案,“山寨”了当初满铁的路徽,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答案并非如此。

满铁,全称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其是在日军侵占东北期间,所成立的勇于掠夺中国东北资源的组织。

而满铁的路徽是什么样子呢?其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铁轨的横截面(抽象界面,并非标准截面),第二部分则是满洲的英文Manchuria的首字母“M”。

而这个M,设计者在设计时进行了变形处理,看上去更加圆润一些。

所以从满铁的路徽上去看,与后来陈玉昶的设计方案并无太大关系,两者所表达的意思和蕴含的意义完全不同,因此不能说陈玉昶“山寨”了满铁的路徽。

当然,公平公正的说,陈玉昶作为东北人,肯定是知道和熟悉满铁的,所以从满铁的标志上获得灵感也不是不可能,比如那个铁轨横截面的元素,但不可否认的是,陈玉昶的设计方案,在改变元素形状的同时,也为旧元素注入了新的意义,所以,用心设计此标识的他,成就了一个传世经典。

0 阅读:0

史晓生追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