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军举行动员大会,张国华当场怒斥:谁当逃兵一律就地转退地方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8-01 23:41:1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是一支拥有悠久革命历史的队伍,该队伍的前身,为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首任司令员为杨勇,之后在1946年12月,该纵队特务营在副政委张国华的率领下南下豫东,与水东军分区、华中第8军分区等组成豫皖苏军区,由张国华担任司令员。

随后,豫皖苏军区部队参与了豫东战役、郑州战役以及淮海战役,并在1949年初,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的命令,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军长由张国华担任,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序列。

建军之后,18军先后又参加了渡江战役、衡宝战役等多场重要战役,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8军原本是要去相对富庶的川南驻防,但在1950年1月,上级把一个更重要的任务,交到了18军的身上。

这次的任务,是要18军挺进高原缺氧且环境艰苦的西藏。

而在命令下达至18军后,一股畏难的情绪迅速在军中蔓延开来,毕竟谁都知道去西藏太苦,况且很多人都已经做好了去川南的准备,谁知道临到出发却改道西藏,这就让不少战士无法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部队不少人情绪极大,甚至还有人给张国华写信,提出“因身体不好,不愿进藏”。

更有甚者,还准备当逃兵。

面对此情此景,一向脾气还算温和的张国华气的是浑身发抖,他在动员大会上拍着桌子怒斥:

“凡是逃兵,一律不准去西藏,并且,就地转退地方”。

此命令一出,顿时刹住了部队畏难之风,而在不久后召开的进藏誓师大会上,张国华的一番振聋发聩的讲话,令之前有当逃兵想法的官兵,无一不羞愧的低下了头。

“你把西藏当不毛之地,可帝国主义却从来都不嫌它荒凉,这么多年以来只要逮住机会就拼命往里钻,现在有好几个国家都在打西藏的主意,难道,我们解放军官兵,对待自己的国土,还没有帝国主义热心吗?”

这番话,令在场的人幡然醒悟,顿时也为之前畏难、逃避的想法感到羞愧不已,想明白之后,大家纷纷表示,坚决进藏保卫边境安危。

至此,18军全体官兵,做好了进藏的充分思想准备,尽管他们知道会面临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但一想到军长都身先士卒,自然也就毫无怨言了。

思想工作做通后,张国华成立了一个关于西藏各类政策的研究小组,对藏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西藏当时的军事情况进行了一个摸底调查。

而就在张国华紧张的忙碌之际,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张国华三岁的女儿“难难”因病夭折。

“难难”是张国华的第一个孩子,而爱女的离去,令张国华无比痛心,他甚至都没有来得及见上爱女最后一面。

1950年3月18日,18军先遣部队自乐山出发,出发前,张国华叮嘱部队一定要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而先遣队也严格按照要求执行,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拥戴。

作为西藏的普通百姓,自然是欢迎解放军前来的,但作为当时西藏的权贵阶层,却完全不这么想,这些人,正盘算着如何使用武力来对抗解放军的到来。

平心而论,当时西藏权贵阶层手里的军队,是没有与解放军一拼的实力的,毕竟解放军刚刚打垮了国民党的800万军队,而当时西藏地区的整个人口方才100万而已。

并且,当时的藏军与解放军相比,代差相当之大,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藏军差不多跟中世纪的军队一样。

比如最典型的一点,是藏军的军官和士兵之间有了巨大的阶级差距,在军官眼里,士兵等同于工具人,稍微犯点错,那么军官就有权对士兵施以极刑,像什么割鼻挖眼,剁脚砍手之类的现象,在当时的藏军中比比皆是。

更关键的是,由于地处偏远,藏军已经很多年没有打过像样的仗,而这与刚刚经历解放战争的人民军队完全就不在一个等级上。

但要说藏军一无是处也不完全对,至少就当时的战略形势去看,藏军对上解放军,还是有一定赢面的。

有人会说,这一支中世纪风满满的队伍,在解放军手里居然有赢面,这不是开玩笑嘛,事实上还真有,并且不止一个。

首先,是装备上不算太差,藏军当时的装备,主要是以英式为主,还有少量的土炮,另外步枪、轻机枪也一应俱全,这与当时刚刚完成解放战争的解放军相比,并没有差的太多。

其次,是兵力上的对比,当时的藏军,部队是以“代本”为作战单位,一个“代本”差不多有一千人上下,而藏军共有10个“代本”,这算下来,就是一万多人,而18军有多少兵力呢?按照军史记载,当时18军进藏的队伍为三万人。

三万对一万多,看上去是18军占优势,但别忘了,藏军是在熟悉的环境作战,因此,只要兵力运用的合理,再配合有利的地形,是能够化解兵力上的悬殊差距的。

而最关键的,是后勤问题。

18军进藏,最大问题就是部队的给养,军史记载,部队在刚抵达甘孜时,就出现了“粮荒”情况,有的连队甚至挖野菜、抓地鼠、捉麻雀果腹。

由此可见,后勤补给是当时的短板,尽管用了不少办法,但该问题依旧存在。

而这一点,如果藏军利用的好,同样也是有赢面的,毕竟藏军可以实现就地补给,但解放军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维持补给线。

这就是为何会说当时的藏军是有赢面的原因,而一旦藏军能充分的把这些优势利用到位,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不与解放军硬碰硬,尽可能的利用地形、补给等消耗解放军,同时最大化的拖延战争时间,那么时间越久,就对其越有利。

但问题就在于,当时藏军的高层,通过接二连三的“谜之操作”,愣是把这些优势葬送了一干二净。

藏军高层当时干的第一个“谜之操作”,就是派人暗害了一个重要人物。

这个重要人物,便是格达活佛,说起格达活佛,其实他也是我军的老朋友,当初在1938年红军长征途经甘孜时,他就与朱老总、刘帅等人有过接触,并且在我党抗日救国的政策感召下,多方奔走动员藏族群众支援红军。

不仅如此,红军挥师北上后,格达活佛又与国民党的反动派斗智斗勇,期间还成功掩护了数百名红军伤员,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他坚定拒绝出任“国大代表”,而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之际,第一时间派代表前往北京,向毛主席、朱老总献旗致敬。

更重要的是,格达活佛多年来在西藏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他也完全支持西藏和平解放,在18军的先遣部队抵达甘孜时,他就向我党提出,为了减少解放军进藏的阻力,自己愿意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赶赴拉萨向当时的西藏高层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

得知这一消息,朱老总十分感动,亲自向格达活佛回电,叮嘱他不可冒险,但格达活佛仍坚持出一份力,就这样,他带着朱老总的关切,踏上了赶赴拉萨之路。

严格来说,有格达活佛这样一位在当地既有威信,又支持我党政策的重要人物在中间牵线搭桥,不管是对于谁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当时西藏当地绝大多数上层人士和群众,对于格达活佛的宣讲也表示了极大的拥护。

但有一小部分反动分子,却刻意阻扰格达活佛的行程,在他刚走到昌都时,就遭到这些反动分子的控制,并且,为了以绝后患,反动分子丧心病狂的向格达活佛伸出了黑手。

1950年8月22日,格达活佛在昌都被英国间谍福特毒害逝世,年仅48岁。

格达活佛的遇害,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我军尽量不动用军事手段的想法,也坚定了中央军委发动昌都战役的决心,当时张国华在得知格达活佛遇害的消息后就立誓:“坚决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让幸福之花开遍西藏!”

原本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说,这是当时西藏高层所干的第一件蠢事,而他们干的第二件蠢事,则是临阵换帅。

昌都战役开打之前,作为交通要道的昌都,总管是一个叫做拉鲁的老牌西藏贵族,并且,此人极力主张进行武力抵抗,甚至还曾放言,不管如何都要打下去。

从他的话语中就能看出,此人是个不折不扣的主战派,而这样的人如果坐镇昌都,自然会给我军造成一定的麻烦。

但就在昌都战役开打之际,当时的西藏高层权贵却换掉了拉鲁,由倾向于谈判的阿沛接替。

阿沛上任后,本身就倾向于妥协的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激怒解放军,因此,随即下达了一系列指令,包括停止招募更多的康巴民兵、拆除拉鲁之前修筑在山顶上的防御工事等等。

这么一来,阿沛在无形中为我军创造了不小的优势,加上他判断失误,认为当时已经进入九月份,天气开始转冷,我军未必会在这个季节发动攻击,所以放松了警惕,这就更让我军在战略上占到先机。

而与当时的西藏权贵高层不同的是,我军这边一直在进行着紧锣密鼓的准备,遵照中央军委“战役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全胜”以及“为西藏人民立下第一功”的号召,18军在张国华的率领下,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精神,同时严格遵守政策纪律,注重团结藏区群众,为即将到来的战役,做足了先期工作。

最终,昌都战役在当年10月6日正式打响,前后共18天,至当年10月24日结束,我军势如破竹的取得最终胜利,藏军五个代本全部、3个代本的大部被歼灭,另有一个代本起义,而潜藏在藏军中的英国间谍福特等人也被我军俘虏。

昌都解放之后,西藏解放的曙光出现,按照毛主席指示,18军又迅速进军拉萨,最终在1951年10月,完成了进军西藏后的全部军事部署,成功将五星红旗插在了世界屋脊之上,由此,西藏全境宣布解放。

伴随着西藏的解放,18军也迎来了角色的转变,在1952年2月,中央军委以18军为基础,成立西藏军区,张国华担任司令员,至此,18军番号撤销。

虽说18军番号撤销了,但18军的精神仍在,随后的岁月里,18军官兵投入到了建设西藏的工作之中,在张国华的带领下,西藏军民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康藏、青藏公路的通车,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更重要的是,数年的相伴,也让藏区群众对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真正牢牢团结在我党的旗帜下,共同为实现边疆安定、建设繁荣西藏去出力。

而张国华将军,并未停止奋斗的脚步,在1963年,他又率部参加了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并又一次取得辉煌的战果,保证了边境的稳定。

1972年2月20日,因长期过度劳累,正在主持会议的张国华将军心脏病突发,尽管随后进行了紧急治疗,但遗憾的是,张国华将军并未醒来,在当月21日病逝,年仅58岁。

对于张国华将军的突然病逝,中央领导极为痛惜,毛主席就感叹,“以后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在我军将帅中,不乏有军事才能极佳之人,但同时具备军事素质过硬、且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灵活又不是原则的文武双全者却并不多,而张国华将军便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尤其是他坚定不移的执行党中央的指示更是难得可贵,这样的张国华将军,称得上是共和国的脊梁。

0 阅读:0

史晓生追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