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久攻不下伤亡又大,有人提不如先放弃,朱德:我给向前撑腰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8-01 23:41:05

徐向前元帅,是我军中最擅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帅之一,从土地革命时期,徐帅就开创了我军早期大兵团作战的多个范例,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公平来讲,徐帅的军事能力,是能与彭、林、刘三位老帅并肩的,也就仅次于朱老总。

而徐帅的能力,可不仅仅局限于指挥打仗,他还有个“独门绝技”,此绝技即便是放眼我军之中,也无人能出其右,是啥绝技呢?正是善于开创局面,能把弱旅打造为精兵之“专属技能”。

解放战争初期,徐帅在山西一无强将、二无精兵的局面下,亲手组建部队,最终将一支偏师打造成了全军王牌,打出了“临汾旅”这样的赫赫威名。

不过,纵然强如徐帅,也有着急挠头的时候,临汾战役期间,徐帅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好在关键时刻,朱老总及时出手,为徐帅免除了后顾之忧,最终取得了临汾战役的胜利。

徐帅当时遇到了什么麻烦呢?这说起来,得说到临汾战役的几大困难。

一、“卧牛”临汾实如其名

运城战役后,国军在晋东南地区,仅剩下一座孤城临汾,而为了守住临汾,阎锡山急召麾下将领,强调临汾的重要性,同时下令驻守临汾的梁培璜(时任晋绥军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加工事、固城防”,并特意叮嘱他吸取运城失守的教训,务必让临汾万无一失。

不过,当时的阎锡山,尽管不久前刚遭受了运城之战的失利,但也并未过多担心临汾会不会重蹈覆辙,反而信心十足,认为我军必将在临汾城下吃苦头。

之所以如此有信心,也是有原因的。

临汾,位于汾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又称汾水)下游,这里在古代就是军事重镇,同蒲铁路(山西大同到山西蒲州)修成后,这里又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而这座建在黄土高原上的城市,地形外低内高,从远处看去,就仿佛是一头卧在汾河岸边的黄牛一般,因此,就有了“卧牛城”之称。

单是看地形,就知道临汾属于那种易守难攻之地,而在阎锡山的多年经营之下,这里城防之坚固,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这里不仅有阎锡山亲自督建的城防工事,同时,为了应对我军进攻,驻守临汾的梁培璜在阎锡山的授意下,又增加了包括外围警戒阵地、护城阵地、城墙阵地以及城内的防御工事和地道这四道防线,而有了这样的构建了全方位防御体系,使得临汾真正成了一座坚城。

正因为如此,阎锡山在会议上就不无得意的说,临汾是“打不破的铜墙铁壁”,任凭解放军再厉害,在“卧牛城”临汾面前,也得栽跟头。

除了坚固的城防,这里的驻军同样也不容小觑。

前文讲到,当时驻守临汾的,是阎锡山麾下的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梁培璜,而梁培璜此人自保定军官学校毕业之后,就一直就追随阎锡山,从部队的基层军官一步步做到高级将领,称得上也是一员悍将,靠着不错的战绩,得到了阎锡山的高度赏识。

当初阎锡山在整顿军队,成立“铁血团”之际,梁培璜便是“铁血团”28名骨干之一。

而梁培璜的麾下,不仅有晋绥军的一个师(66师),另外,还有胡宗南的一个旅,加上小部分地方武装,一共有三万余人驻守在临汾城内。

这三万人中,三分之二都是国军的正规军,并非是那些一触即溃的杂牌武装,所以,整体战力还是相当可观的,而再加上坚固、全面的城防,以及有梁培璜这样的悍将指挥,那么确实是可以给我军造成不小麻烦的。

不仅是阎锡山有信心,梁培璜更有信心,他在临汾战役开打之前,就给阎锡山写了这样一份电报:

“城防工事已按照计划全部加固改造,如徐向前来攻,就凭他指挥的土八路,定让他在坚固城防和各道防线前有来无回”。

唯一让梁培璜有些担忧的,就是粮食问题,他做好了与我军打长期战、消耗战的准备,因此大量的粮食储存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在阎锡山的授意下,一方面协调胡宗南空运物资至临汾,另一方面,梁培璜又按照指令命部队出城抢粮。

这番操作,让附近的老百姓可遭了殃,而梁培璜则解决了粮食问题。

坚城深防,且有悍将精兵把守,而该如何攻下这里,是徐向前当时面临的问题,而在临汾战役开打后,更多的问题接踵而至。

二、攻坚何其难

进攻临汾的战役,原定于1948年3月10日。

按照这个时间以及计划,晋察鲁豫军区8纵、13纵队、炮兵团以及太岳军区等部队,将先扫清外围之敌,然后对临汾发起总攻。

但鉴于驻守临汾城内的国军30旅准备逃走,为了不给西北战场增加压力,因此,徐向前果断下令提前三天发起攻击,务必将敌33旅以及城内所有敌人“留下”。

而外围作战,就打的十分艰苦,一直到3月22日夜间,才算基本结束外围战斗,开始对临汾发起全线攻击,在这期间,我军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仅营长就伤亡三名,此外,24旅旅长王庸也在作战中不幸牺牲。

面对将士的不断伤亡,徐向前悲愤不已,而这仅仅是开始,更大的牺牲还在后面。

3月22日夜,军区13纵队奉命攻打临汾东关,这个东关,是整座临汾城防守最坚固之处,敌军将这里房屋全部拆除,弄出了一大片空地布下严密火力网,为的就是不让我军靠近。

恰逢当夜大雨,我军又是仰攻,这就让敌人占尽地利优势,在敌人火力压制下,我军连续两次发起进攻都未能奏效,反而伤亡极大。

不仅是东关攻打不利,同时负责攻打电力公司的13纵39旅也是进度缓慢,最开始还占据了几个据点,但由于打东关的38旅迟迟打不下,导致敌人在防守之余,又凑出了一个团的兵力,向39旅打下的据点攻来,仅仅三个小时,敌人就发起了七次冲锋。

如此一来,原本已经被占领的据点最终又被敌人夺走,这还不算完,当我军派出突击队,成功突破至东关背后时,不曾想一股敌人又从事先修好的暗道中钻出,由于其来的突然,导致突击队腹背受敌,在付出了极大伤亡代价后方才撤走。

最终,13纵因伤亡太大,加上久攻不利,只得暂时撤出城外。

而13纵在失利的同时,攻打城北方向的8纵和太岳军区部队同样形势不妙,由于敌人设置了数道壕沟加上层层堡垒,又配合极为猛烈的火力压制,让我军始终无法打开进攻局面,苦战一天一夜,消耗了大量的弹药,却依旧在原地踏步。

前线我军的屡屡失利,乐坏了阎锡山,他得意的向蒋介石邀功,说“我守临汾,稳如泰山”,还公开发表了讲话,嘲讽了徐向前一番。

“从共军首领徐向前临汾城下的失利,足以证明山西城镇据点工事结构的坚固,火力配合的得当,徐向前连临汾都攻不动,休养打下太原”。

而此时,已是三月末,从3月7日发起进攻到今天,临汾战役已经打了二十天有余,但却连临汾的东关都没拿下,这就让徐帅有些焦急。

但焦急归焦急,问题还是要面对和解决的,强迫自己稳定情绪后的他,在当月31日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我批评。

他当时就提出,是自己对临汾的工事坚固估计不足,也没有集中火力打击一个点,从而形成了如今的攻坚不利,而对于徐帅的自我批评,大家也纷纷开始提问题、作总结,找接下来的应对办法。

最终,徐帅决定采取“土行孙”打法,也就是充分发挥坑道战的优势,利用坑道拿下难啃的东关。

这一办法,确实起到了奇效,随着一条条坑道的形成,我军逐渐接近了东关的核心阵地,最终在4月10日成功爆破之后,我军趁势突入,经过激烈的巷战,彻底拿下了东关。

拿下东关,对我军是一个鼓舞士气的好消息,但接下来才是最难的时间,阎锡山数道严令要求梁培璜务必不得失误,而梁培璜不敢怠慢,甚至做出了与临汾共存亡的承诺,为了守住临汾,其甚至对我军进攻部队用上了毒气。

总之就是,在东关被我军打下后,梁培璜以及守城的国军,如同输红眼的赌徒一般,开始做疯狂挣扎。

从当年的4月15日开始,临汾攻坚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每一处阵地,基本上都得是我军付出较大伤亡后才能夺取,由此可见敌人抵抗之顽固。

但即使如此,一直到4月底5月初,临汾依旧还在敌军手中,此时距离临汾战役开打已经过去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了。

而就在我军与敌人打的难分难解之际,一个更糟糕的消息传来。

三、“给向前撑腰”

什么糟糕消息呢?原来,傅作义搞起了“小动作”。

在我军对临汾发起进攻之后,由于鏖战长达数十天,加上前期我军攻打临汾东关不利,这就让傅作义意识到了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便是趁着我军察鲁豫军区部队正在攻坚的关键时刻,与阎锡山合兵,偷袭石家庄。

众所周知,在1945年的5月,毛主席以及中央领导移驻西柏坡,也就是说,这里在当时已经成为我军的最高指挥中心,而西柏坡距离石家庄不足百公里,所以,傅作义此举实则意在西柏坡。

而我军当时在石家庄和西柏坡的守备力量并不强,四大野战军各自在各自的战场上,就算距离最近的,也有千里之遥,而华北军区部队两大主力一个在山西一个在绥远,同样一时半会赶不到石家庄。

所以,傅作义此种计划,还确实是抓住了一个空档,而这也给徐向前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临汾已经打了六十天有余了,敌人差不多到了强弩之末的程度,但如果继续全力打下去,就无法抽调更多的兵力保卫石家庄,若是石家庄有失,必然会对中央所在地西柏坡造成威胁。

并且,中央军委当时也发来电报,电报中对徐向前提到,“能否抽调两到三个旅北上”,这意思很明显,就是上级也考虑到了石家庄不能有失。

可如果抽调太多兵力,那么就有可能功亏一篑,该怎么办?徐向前当时也很苦恼。

更关键的世,临汾开战数十天,不仅将士们打的十分辛苦,同时弹药物资也消耗极大,继续下去怕是有难以为继的趋势,所以,当时就有议论,称“莫如放弃临汾回师,集中力量保卫石家庄”。

而这就是徐帅当时遇到的麻烦,不仅有军事上的压力,同时更有局势上的困扰,如何取舍,成了一个大问题。

而在经过最初的焦虑之后,徐帅反而平静了下来,数十年的征战,使他敏锐的意识到,拿下临汾只差临门一脚,并且,部队经过之前的运城之战,以及近段时间攻坚临汾的作战,战斗力在与日俱增,因此拿下临汾是有很大信心的。

更重要的是,早点拿下临汾,是对石家庄的最大保护,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傅作义知难而退。

因此,他在尽可能不影响攻坚的情况下抽调了一部分部队北上的同时,又坚定了攻坚临汾的决心,并向军委详细汇报了部队的部署变化,如以13纵接替8纵,抽调吕梁军区的部队北上,以及加大坑道作业等策略。

与此同时,正在濮阳视察华野的朱老总,得知了这一切,果断出手帮了徐帅一把。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朱老总似乎并未指挥过太过出名的战役,尤其是进入解放战争后更是如此,这就更让不少人觉得,朱老总在军事能力上好像很一般的样子。

但是,共和国第一元帅可不是白来的,多年的军旅生涯,使得朱老总有了极为丰富的军事经验,同时对于战局的把握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因此,他虽不在临汾前线,但通过战报也意识到临汾攻坚确实到了最后关头,此时只需再努力一把,必然会将临汾解放,正所谓英雄总是所见略同,而他的想法,与徐向前想到了一起。

因此,朱老总就决定,必须全力支持徐向前。

而对于那种议论“不如放弃临汾回师”的议论,朱老总为了表示对徐向前的最大支持,特意给晋察鲁豫军区写了一封信。

“我很顾虑你们怕伤亡,又打不开,不如不打(的想法),这样决心,那就前功尽弃,敌人守城回更有信心,我们攻坚信心则会失掉,部队也学不会攻坚,如此损失更大,又毫无价值”。

一番话,把此时放弃攻坚临汾后出现的几种情况阐述的清清楚楚,朱老总看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此战会造成的影响。

所以,朱老总在信的末尾特意嘱咐晋察鲁豫军区的领导同志,一定“要全力支持徐向前”,之后,朱老总又给叶剑英写信,提出“给向前撑腰”、“打临汾不可自动放弃,更不可后方下令放弃”。

有了朱老总的全力支持,徐向前也少了后顾之忧,在此之后,我军利用坑道战术,成功迫近临汾城中,最终在5月17日,发起了对临汾的总攻。

当年5月18日,在经历了长达72个昼夜的攻坚作战后,临汾这座“卧牛”城,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

临汾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华北战场上一次重要的战役,此战,我军面临着临汾城防坚固、攻城部队存在经验不足,以及傅作义袭扰等各种困难,但我军官兵在徐帅的带领下,充分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并且在关键时刻,朱老总的大力支持,更是坚定了徐帅的信心,最终攻克了被阎锡山自诩为“铜墙铁壁”的临汾城。

0 阅读:15

史晓生追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