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为抗战事业慷慨解囊、前后捐助1000万余元用以支持抗战事业的爱国华侨代表陈嘉庚先生,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而作为被国民政府视为“财神爷”的他,在抵达重庆之后,收到了蒋介石的超高规格接待。
但隆重的欢迎仪式,以及接连不断的大小宴会,却让陈嘉庚先生感到愈发不快,甚至到了最后他是既愤怒又失望。
带着这种情绪,陈嘉庚先生本想结束此次行程,但来自延安的一份邀请,不仅使他改变了主意,同时,也让担忧“救国未有其人”的他,坚定的相信,救国者,唯有“共产党人物”。
延安之行,是如何使陈嘉庚先生改变了看法?这就得从他在重庆的见闻说起。
一、
众所周知,在抗战爆发之后,作为旅居海外的爱国华侨,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来为抗战事业出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最大的可能为祖国献上绵薄之力。
而在这其中,为了更有效的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爱国华侨们慷慨解囊,通过多种渠道,捐助了大量钱款,据相关数据统计,仅在1939年这一年,爱国华侨的捐款总额,就突破了12.7亿(国币)。
而当年国民政府的全年军费开支,差不多是在18亿左右,也就是说,仅这一年来自爱国华侨的捐助,就覆盖了军费开支的三分之二还要多。
一分一厘之下,拳拳爱国之心尽显。
在这其中,来自南洋的华侨陈嘉庚先生,尤为值得一提,陈嘉庚先生的祖籍为河南固始,他出生于1874年的福建泉州固安集美社,即如今的福建厦门集美区。
而陈嘉庚先生之所以会旅居海外,与他的父亲有很大关系,在他年少时,父亲就在新加坡开设有米店,这就让陈嘉庚先生不仅早早接触到了商业,也有了机会游历南洋。
成年之后,从小就对商业运作耳濡目染的陈嘉庚先生,几乎是无师自通,在他30岁那年,便在新加坡开办了自己的罐头厂,并且开办之后获得了巨大成功,自此,他就如同武林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不断在商业上取得佳绩。
这些佳绩,为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而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之余,陈嘉庚先生,还是极具爱国情怀。
从辛亥革命时期开始,陈嘉庚先生就陆续以个人名义向政府进行捐助,前后捐助数额达二十余万,而到了抗战爆发之际,他更是慷慨解囊,全力支持抗战事业。
不仅亲自多方奔走成立爱国组织,并担任会长职务,同时身先力行,多次筹集款项,全部用来对抗战事业支持。
不过,由于当时陈嘉庚先生常年旅居海外,因此对国内的情况了解的并不多,所以,他所筹集的款项,基本上都交到了国民政府手中,而对于我党,陈嘉庚先生的了解,在当时仅停留于报纸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陈嘉庚先生就把救国的希望,更多的放在国民党的身上,依他当时的了解,觉得国民党才是有希望担负救国重任的对象。
带着这种想法,陈嘉庚先生在1940年回国,作为一个爱国华侨,他也想亲眼看看祖国人民是如何抵抗侵略者的,更想看看被他寄予厚望的国民党,在抗战事业中做出了哪些成绩。
但他在重庆的一系列见闻,却让他颠覆了自己以往的认知。
1940年3月25日,陈嘉庚先生几经周转抵达重庆,而对于这门一位“财神爷”的到来,重庆方面做足了准备,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包括如何欢迎、接待陈嘉庚先生,均按照最高规格进行。
不仅有千余人的欢迎团在机场迎接,同时,接下来的一系列行程,蒋介石都安排的极为精细。
精细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衣食住行都是无比奢华。
当然,单纯就接待规格来讲,重庆方面确实做的极为到位,但饶是如此,却让陈嘉庚先生感到十分不舒服。
不舒服的原因,是他没想到,此时祖国正在抗战,可他却在重庆看到的是歌舞升平,宴会那是一场接着一场,各种珍馐美味琳琅满目,这与他想象中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要知道,此时侵略者正在祖国大地上肆虐,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挣扎在战火之中,但国民党的大员们仿佛对此视若无睹,依旧肆无忌惮的吃喝玩乐。
最让他惊讶的是,在他有一次参加一个宴会时,宴会举办的场所富丽堂皇到让他也感到奢华,而随后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几乎能与皇宫媲美的场所,只不过是国民党财政部长孔祥熙的会所之一。
一系列见闻,让陈嘉庚先生极为失望,他所看到的,都是国民党大员无比奢侈的生活,更看到了不少这些大员们假公济私。徇私舞弊之事。
这与他想象之中的情形,完全是天差地别。
失望之余,陈嘉庚先生更多的是愤怒,当时他就对身边的人说,“这些国民党的高官,一个个贪污腐化,如何能当中国的就行,照这么下去,国家前途堪忧啊”。
与此同时,陈嘉庚先生也有了深深的担忧,他觉得,“救国,未有其人”。
二、
看清楚了国民党的本质后,失望的陈嘉庚先生,本想就此结束行程,但一封来自延安的邀请,让他暂时打消了主意。
我们都知道,在抗战初期,因受到了多种原因的限制,我党在统战事业上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团结陈嘉庚先生这样的爱国华侨方面更是如此。
加上国民党刻意的宣传抹黑,就造成了不少爱国华侨对我党印象一般。
而在得知陈嘉庚先生回国一事后,党中央就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以正视听”的机会,如果能让陈嘉庚先生来一趟延安,那么不仅能让我党与海外侨胞有直接接触,更会通过这个机会,让爱国侨胞对我党有所了解。
所以,中央就指示在重庆的董必武、叶剑英等人,要求他们务必想办法请陈嘉庚先生来一次延安。
指示内容很简单,但做起来却相当不容易,为了让陈嘉庚先生同意来延安,董必武、叶剑英亲自上门拜访,期间叶剑英还当起了“解说员”,对陈嘉庚先生提出的所有疑问,耐心细致的进行了回答。
多次沟通之后,陈嘉庚先生算是对我党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口头上答应可以去一趟看看,但正所谓耳听为虚,虽说陈嘉庚先生口头上是答应了要去延安,但并不代表他就对我党的印象有了改观。
并且,当时的蒋介石,在得知陈嘉庚先生有去延安的想法后,千方百计的进行了阻挠。
他不惜亲自游说,目的就是阻止陈嘉庚先生此行的达成,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越是阻扰,反而让陈嘉庚先生越发好奇,继而坚定了去一趟看看的想法。
最终,在冲破多重阻力之后,陈嘉庚先生在当年的5月底,终于来到了延安。
相比于他初到重庆时盛大的欢迎场面来说,延安这边虽说也有欢迎,但却“寒酸”的多,没有大规模的军乐队,更没有数不清的小汽车,只有军民举着小旗帜、打着横幅在欢迎他的到来。
但就是如此“寒酸”的欢迎仪式,却让陈嘉庚先生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什么东西的?就是精气神儿,他在列队欢迎他的军民脸上和眼中,看到了坚定、自信,不管是老人孩子,还是妇女儿童以及战士,大家的眼中,充满了自信的光芒。
之所以这种光芒会让陈嘉庚先生感到惊讶,是因为进入近代以来,祖国人民饱受战火摧残,人人为了活下去疲于奔波,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什么精气神儿存在?
包括他在重庆时,看到的一些普通百姓,都是给人一种浑浑噩噩的感觉,但他到了延安,却看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
正是这个惊讶,让陈嘉庚先生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了期待。
欢迎仪式之后,陈嘉庚先生在一孔窑洞里,见到了衣着朴素的毛主席,如果不是随行人员的介绍,陈嘉庚先生是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个身材高大,却穿了一身补丁衣服的男人,会是共产党的领导人。
而一番寒暄之后,毛主席与陈嘉庚先生很快打开了话匣子,不过,在与毛主席谈话的同时,陈嘉庚先生对窑洞里的摆设,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只见窑洞之中,除了一张看起来就知道年代久远的桌子之外,剩下的就是一些破旧的椅子,不过擦的都很干净,再往里面看,就是一张床和大量的书籍。
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窑洞,就是毛主席办公、居住的地方。
这就让陈嘉庚先生再度惊讶无比,他在重庆之行中,看到了不少豪宅,随便一个普通的军官,居住的环境都要比这窑洞好上无数倍,他实在没想到,堂堂共产党的领导人,会住的这么寒酸。
而这还只是开始,更大的惊讶还在后面。
在当晚,毛主席主动邀请陈嘉庚先生赴宴,听到赴宴二字,陈嘉庚先生当时心中就有些反感,他就琢磨,都说共产党很穷,怎么还能办宴会?难道自己今天所见所闻,都是共产党做的表面文章?要真是这样,那自己就白来了。
带着疑惑,陈家庚先生参加了毛主席为他准备的“宴会”,说是宴会,其实就是在毛主席居住的院子门口,摆了一张桌子,由于桌子实在是太破,为了好看一些,毛主席特意叫人拿来几张用过的报纸铺了上去。
这一点,在陈嘉庚先生的回忆录里,就有生动的描写。
“筵仅设一席,且置于门外露天,取一旧桌,已陈旧不光洁,乃用四张纸遮盖以代桌巾,适风吹来散落一地,遂弃之不用”。
从这个描述里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宴会”其实就跟我们农村平常吃饭没啥区别,与不久前陈嘉庚先生在重庆参加的宴会相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而至于此次“宴会”的菜,那更是“寒酸”到了极致。
当时延安缺乏新鲜蔬菜,所以,桌子上的素菜只有一个萝卜拌白菜,荤菜也只有一个,是一碗炖有鸡肉的鸡汤,鸡汤旁边,则摆着一大碗咸饭。
而当菜端上来之后,毛主席就十分不好意思的对陈嘉庚先生说:
“我薪水有限,买不起鸡肉,这炖鸡还是房东大娘知道我要招待贵客,特意把她养的一只下蛋母鸡杀了炖了,所以,我也是跟着你沾光喽”。
这样的饭菜,与之前在重庆吃到的珍馐相比,已经是“寒酸”到了极致,但正是如此“寒酸”的一顿饭,却让陈嘉庚先生吃的津津有味。
通过饭菜,以及自己所见所闻,让陈嘉庚先生真正对共产党有了全面了解,改变了他之前的认知,而在接下来的行程中,他所看到的、所了解到的,更让他清晰的认准了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救国者,乃素蒙恶名之共产党人物”。
通过延安之行,改变了陈嘉庚先生的认知,也让他知道,只有在毛主席领导下的共产党,才能担负起救国之重任,带着这份认知,陈嘉庚先生投入到了用言行去影响更多的爱国华侨中,在之后,他更是通过各种方式,为支持我党做出了大量的事情。
1945年,即抗战胜利的那一年,毛主席为表彰陈嘉庚先生的贡献,亲笔题下八个大字,“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三、
能折服陈嘉庚先生,不仅是毛主席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有他老人家以及众多革命先辈身上那种纯粹的信念。
包括毛主席在内,许多老一辈的革命家,都义无反顾的放弃了曾拥有的优渥生活,比如毛主席,他在1925年时,就已经拿到了一个月600元的高薪。
要知道,当时一个佃农一年的总收入,才不过两百多元而已,所以,毛主席当时的月薪,妥妥的属于是高工资。
若是他就此安心拿着这份薪水,是完全可以过着有滋有味的生活,但是他没有,反而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哪怕是自己的薪水连一只鸡都买不起,他也义无反顾。
同样的例子,还有朱老总。
众所周知,朱老总在1917年时,就当上了滇军的旅长,当时他的俸禄,是一个月2000大洋,到了1922年,他升任为云南警察厅厅长,月薪则达到了4800大洋之多。
但就是在这一年,朱老总放弃高薪远渡重洋,去寻求革命真理,也是在这一年,他在周总理的介绍下,正式加入共产党。
为了那份纯粹的信念,他甘愿放弃高薪以及优越的生活,而到了1937年时,已经担任八路军总指挥的他,因为没钱赡养老母亲,不得已只得向好友戴与龄写信借钱救急。
在信中,朱老总向好友表示,自己“十数年来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寥寥数语,让戴与龄既感慨又钦佩,他太知道朱老总曾是是何等风光了,但他却能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只为实现心中的革命信仰,如此豪迈,怎能不令人钦佩?
而更让戴与龄感慨的是朱老总在信末的两句话:
“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
这话的意思十分明显,既然投身革命,自然就不会在乎那些身外之物,更不会谈钱,所以就无法还了,此外,从投身革命的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一旦牺牲,那就更无法还了。
正是当年有太多像毛主席、朱老总这样纯粹的人,他们投身革命,除了心中有坚不可摧的革命理想,更有誓救中华于水火之中的坚定信念,正是有了他们甘愿放弃、牺牲一切的付出,才有了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