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盘引进名校话题多,近期我们陆续写了几篇——
*黄埔王牌学位房,也崩了
*名校通货膨胀,炒房时代结束
*初中招生不讲武德,躺平还是加入?
意犹未尽,今天再扯一扯。这次要说的是:引进名校后,楼盘的溢价问题。
01
教育配套,尤其是好的“书包”,一直是绝大多数楼盘的一个重要价值支撑点。
这也是越秀区很多学位壳之所以比较坚挺的根本原因。
在今天,不管自家孩子是牛娃还是普娃,乃至学渣,追求好的书包,仍是多数家长的集体选择。
毕竟我们的文化里头,大家的心境是共通的:“家长尽力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只要努力过了便问心无愧”。
而高企的房价,尤其是大城市的房产,被赋予了更多的金融属性后,教育被裹挟进房地产,成为集体房价保卫战的一大利器,一度成为许多人的执念。
学位房=房价保障。几乎成为一种很难撼动的市场共识。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观念、共识,似乎更多是在市场上行期的故事。
楼市上行期,一片繁荣,人心浮躁,不管是凑六个钱包的刚需,还是轻松扫货的豪客,大家无不满怀憧憬,希望从蹿升的房价里实现更多的财富或自由。
这时候,但凡有利于房价上涨的概念、利好,都足以成为集体行动的逻辑。
比如那些一度让人莫名其妙却又在制造对立的观点,所谓“生源纯粹”、“业主圈层”等等,都足以令人兴奋。
至于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是不是容易证伪,谁又去关心呢。
只要有利于炒作,大家都这么觉得,便是市场的共识。哪怕虚假的共识,也是市场合理的存在。
到了市场深度调整的今天,故事讲完,潮水褪去,在房价从外围到市中心,无一例外跌跌不休的趋势下,很多人一度迷恋,包括不少地产大V一度信誓旦旦兜售的一些观点,被现实击得粉碎。
比如我们发现,所谓“小区生源纯粹”又有二中名校加持的实地常春藤、万科幸福誉,也无可避免地狂跌不止。
更关键的是,这俩竟然跟周边没有名校也不直升的小区,跌幅并无二致。
类似的例子,还有黄埔王牌初中黄广附东校区的金色悦府,二手价格、成交量跟同地段、中小学统筹周边普校的君和名城,不相上下。
名校资源、生源纯粹.....这些曾让人奉之圭臬的“护城河”,怎么就失灵了呢?
02
除此,在集团化办学狂飙突进,名校遍地开花的今天,所谓名校学位房的市场认知,也将面临一次深度调整。
比如,名校集团化办学让更多的普通家庭、普通孩子,也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接下来,集团化办学向高中阶段延伸,并增加高中数量,大幅提升高中入学比例,这对于中上水平的孩子也是福音。
我们知道,在小升初择优成为公开秘密的游戏规则下,中上生源显然是被极少数头部名校抛弃的大多数。但恰恰又是第二、第三梯队名校的宝贝,因为这类生源后劲足,潜力大,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加工转化能力。
如果一个地区二三梯队名校数量不多,大家分到的中上生源多,形成集聚之势,“含优率”大幅提升,也是容易出成绩的。
但当名校遍地开花,也就稀释了中等及中上生源在二三梯队学校之间的分布。这也注定了学校之间的差距不会拉得很大。
二三梯队学校实力趋于平衡,没有特别优秀者,大家水平相当,轮流坐庄。
从投资炒房的角度,名校通货膨胀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位房贬值。
但回归教育的本质,名校普及,也就相当于做大了优质教育的“蛋糕”,有利于优质教育均衡。
这就好像汽车未普及之前,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汽车无疑是一件奢侈品。而在今天,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产品品牌极大丰富,价格丰俭由人,汽车作为最本质的交通代步工具,显然是集体大众的巨大红利。
至于有钱人追求品牌和舒适体验感,追求身份的象征,就如同极少数头部生源,永远是头部学校青睐的对象,跟名校/汽车普及并无关系。
03
名校普及,叠加楼市下行期普通学位房“抗跌”想象的破灭,其实对于普通家庭也是好事:
摆脱畸形房价捆绑学位的藩篱,更加理性地回归到教育,以平常心,根据自身需求,可以实现就近买大房、买好房。
同样的预算,就近、买好的、大房子——这三点,其实是我们买房的终极目标。但很多人执迷于一些虚假的炒房观念,无一做到。
实际上,当同地段的竞品盘都有了实力相当的名校,且办学规模学位供给充足,也就相当于每个楼盘的学位溢价率趋近于0。
如果开发商前脚搞定名校,后脚就忙着涨价。这种因“书包”而涨价的楼盘,显然是性价比很低的。如果你脑袋发热冲进去,大概率是阶段性站岗的。
事实上,今天一些凭学校而逆市涨价的楼盘,比如富颐华庭,市场并不太买账,销售数据非常难看。
这个时候,楼盘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比拼地段、产品设计、产品交标和价格。
显然,产品和价格,开发商可自由掌控。但最核心的地段因素,以及附着在地段上的公共配套,比如地铁、公园、馆场,是开发商很难掌控的,只能去适应它。
也就是说,名校扩张时代,学位溢价归零,无论买房还是房企竞争,最终还是回归到最核心的地段和产品力打造上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8个烂大街的字,当我们认真审视时,却也朴实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