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建勇
1989年年底至1991年4月份,我在辗转于赣榆、东海、句容、高淳和省人民医院、南京胸科医院等多家医院驻点观察病人后,终于收集到了临床资料。
此时毕业论文的理论部分也已完成初稿,但实验部分还有一些后期工作未拿到数据,此时距离论文答辩只有两个多月了,时间很紧,只能请周老师金老师出马,开动各方面关系,终于在五月上旬拿到所需的实验和临床数据,以及相关合作单位证明材料,赶在月底完成了论文统稿。
▲我和周仲瑛老师
我花了三天时间,夜以继日将论文誊抄清楚后,送交周老师金老师审阅。一周后周老师喊我晚上到他家去,给我拿出了论文稿,上面有周老师标志性的铅笔批改和标注字迹。我看着这些精准的字眼,心中很感动,我知道那时周老师工作是很忙的,精力很有限,但从他审阅的稿件可以看出,他是花了很大心力审稿的,一些重要观点没有说透彻的,他加上了自己的见解。
在稿子以外,还给我提出了十多个问题,有关于理论部分的,也有关于实验数据的,他让我围绕这些问题好好思考一下。后来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在答辩中被问及。还记得一个小插曲,当时学校文印室很忙,在请示了金老师后,我就将文稿拿到大行宫的一个文印社去打印,打印社的一位大妈带着五六个姑娘日夜给客人打印材料,我的文章打了三天,油印出了十几份。
其中有个姓姚的女孩听说我原来是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的医生,还将她父亲接来让我帮他看病,她父亲患的是胃溃疡,常年胃痛嘈杂,一年前还因出血黑便住院治疗,我看过后觉得他虽然体质较弱,但却是胃肠积热郁火较盛,开了小承气合乌贝散,服了两剂,就感觉好了很多,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胃脘痞胀烧心缓解了大半,我打印完成回到学校后,他还专门来找过我复诊过两次,吃了一个多月汤剂,基本上就没有症状了。
▲江苏省中医院过伟峰
当年6月上旬,我和过伟峰的论文答辩如期进行,当天旁听的有几十人,我们临床研究室的老师、同学和温病的来了很多。记得几位答辩老师是董建华教授(北京中医学院)、徐景藩教授、孟澍江教授、朱良春主任和贝淑英教授(南京医学院),周老师在介绍过我和课题研究情况后,我用40分钟左右时间做了课题汇报,重点介绍了瘀热型血证的形成机制、病机特点和临床适应证候病种以及观察结果。
几位老师认真听完后,陆续提了十多个问题,印象比较深的是来自北京的董建华教授提了一个问题,说“临床上很多慢性病都有瘀血的病理基础和征象,是不是出现热象或者热证就可以认为是瘀热型血症,而使用凉血散瘀法治疗呢?”
这个问题虽然有些刁钻,但却是临床经常遇到的,周老师在指导我设计课题范围,框定应用指征时当然也重点讨论过,宿瘀加新热并不能按照瘀热型血症进行论治,只有瘀热搏结,互相缠结影响,病情有入营动血演变恶化趋势时才适用凉血散瘀法,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做了一些延伸,以慢性肝病患者的瘀血宿疾新感痰热蕴肺实例说明分治的方法做了补充说明,董教授认为这样的界定比较清晰,也很有意义。
▲我的博士毕业论文
所幸其他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大部分周老师都已经给我提出来,我有所准备,回答起来也就比较顺畅。休会十几分钟,答辩小组合议后,当场宣布,论文答辩通过。这天,我和过伟峰都顺利通过。1991年7月,我顺利拿到了学位证书和毕业文凭。
【作者简介】
施建勇,男,1959年5月生,中医博士,药学博士后。师承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国医大师周仲瑛,在海内外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40余年,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7项,国家医药专利15项,著述100余篇,对类风湿、高尿酸、高血糖、结肠炎等疑难病拥有独特解决方案,喜欢中医的朋友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