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破后立”的尴尬,短短两年,“用脚投票”,将中职推向谷底

江海燕子课程 2024-03-14 19:13:18

前言:几十年来,中职学校,没有人关心;没有人试图去解决问题;没有人考虑过将来。却要在“双轨制”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可能吗?

1月31日,广西。

一位中职老师批改数学试卷,却看到答题卡几乎全是空白。老师表示:试题其实早已提前给学生们复习过了,但改卷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空白的答题卡,真的很无奈。

——这就是千万中职生学习现状的真实写照。

大背景——

家庭教育支出逐年上涨;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越来越重;

“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

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供需两端严重不对称;

我国技术型人才缺口以千万计;

......

多因素叠加,2021年始,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幕拉起。

前所未有的,密集的,政策、措施、意见、方案出台——

“双减”校内校外减负,清场资本,最大限度的将教育收公;

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以“多校划片”为主的招生方式,降温学区房热度;

逐步禁止“公参民”,规范“民转公”,抑制民办学校疯长;

“公民同招”,收回民办学校的自主招生权利,均衡教育资源;

“教师轮岗”、“教师末位淘汰制”,避免教师躺平,促进优质教师资源流动;

大力发展“集团化办学”,以优势教育带动劣势教育;

“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出台,以“核心素养”教育为线,“五育并举”为纲;

......

单看每条,“以教育为名”,针对性解决问题,俱是良方;但两年多来,很多却“事与愿违”,效果欠奉,甚至与初衷南辕北辙。

这才是值得思考的现象。

众多措施中,最焦点的莫过于——中考分流,大力发展中职。

2021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通知——

“职普比例较低的地区要重点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

2022年,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明确——

“坚持中考普职分流,维持普职分流比例55分。”

2022年5月1日,96版“职业教育法”修订后,正式实施——

“赋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地位,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为中职正名)

“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再次明确中考分流)

“健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机制、鼓励职业学校建立、扶持职业教育的教师配备。”(提出大力发展中职的要求)

也就是说,从2021年开始,各地资金倾斜,扶持中职;大兴土木,新建中职,似乎,中职的春天来了!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显示:

2019年,全国中职学校共1.01万所,招生600.3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1.70%;

2020年,全国中职学校共9865所,招生627.56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1.73%。

在2020年以前(包括2020年),全国中职学校在学校数量上,虽时有起伏,但在正常范围之内波动;招生人数逐年提高,且招生总数(高中加中职)占比也基本达到4成。虽然还没有达到5:5的标准,但也相去不远。

2021年,全国中职学校共7294所,招生488.9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35%;

2022年,全国中职学校共7201所,招生484.78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33.8%。

吊诡的是,自2021年起,强调中考分流,明确55分制,且,各地倾注资源,大力扶持和新建中职学校的大环境下,中职的春天没有来到。反而,措手不及的迎来了中职的寒冬,且,招生数锐减。

短短两年,近30%的中职学校关停、倒闭,入读人数陡降20%。哪来的55分,已经接近3:7的比例了。

当然,关停、倒闭的中职学校中,有主动进行的资源整合,以提高实力和竞争力。但,不可否认,大多数中职学校是因为无法生存和发展,被迫退出的。

而无法生存和发展的根源,自然是——初中毕业生“用脚投票”,哪怕是成绩到不了“联招线”,也要想尽办法,就是花钱读民办高中,也不读中职!于是,入读人数根本满足不了现有的中职学校招生的需要,没有生源,资金链断裂,只剩关停、倒闭这一条路了。

我国的中职教育,其实从未受过重视。

80年代前,高中、高校容纳量有限,教育普及率低,中职还是学生初中毕业之后的一个重要选择。这是当时的经济发展基础面所决定的。

1998年,经济学家汤敏认为“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必须扩大高校招生量,以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适应经济高速增长下,对人才的需求。”

自此,高校扩招大幕正式开启。“初中→高中→高考→大学”的升学渠道成为主流,中职逐渐边缘化。彼时的中职,毕竟,对于4成的初中毕业生而言,还是一条出路,所以,虽然艰难,却仍能生存。

几十年来,中职的自身问题一直都在,且渐成“顽疾”——

“优质生源”进入“普通教育”赛道;“劣质生源”进入“职业教育”赛道。以中考成绩设置高中门槛,而中职却是无门槛,“优胜劣汰”的分流方式划分出两类人,从根子上,就造成不平等。学习氛围和学习能力注定有先天缺陷。

教师资源严重缺乏。2019年,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还有84万左右,至2022年,只剩下72万左右。更何况,中职教师不同于普通高中教师,需要的是大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这属于中职的优质教师。问题是,中职普通教师数量都不足,何谈优质教师。

硬件条件不足。中职不同于普通高中,需要实习实训场地、跟上时代进程的实习实训设备。而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硬件明显落后。近两年,所谓的投入,“重量不重质”,迎合政策要求,追求形式上的漂亮数据,多建中职学校即可,却不在硬件上下功夫。

所学无用,与社会需求脱节。当然有通过中职学习,继续向上的学生,但,只是极少数。近20年来,1.6亿中职生,在就读中职后,便“悄无声息”的凭空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抬眼所见,都是“中高考状元学习经验”、“优质初高中升学率数据”、“北大韦神天才过往”、“各省各市屏蔽生小视频”、“小镇做题家逆袭清北”的故事。中职生最尴尬之处在于——先进的、前沿的、实用的知识技能是只有在高职院校才能学到的,中职所设置的大部分专业,早已落后、脱节。

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中职生来自农村,中职生家长的职业基本集中在工人、农民、餐饮和保洁服务、没有本地户籍的流动打工人、无业。

很遗憾,高喊中职与高中“同阶”,中职生和高中生社会地位“平等”,是无视事实的空口号。现实中,中职早就在做“阶级分流”的事了。

2021年再强调中考分流,明确55分制,就像一面“放大镜”,把中职学校的各类问题暴露在所有人眼前。

家长的“教育焦虑”反而加剧了,更多的家长意识到——“中职不能读,必须读普高”。于是,入学中职的人数出现大反转,大量中职学校入不敷出、关停、倒闭,中职一步一步走向了谷底。政策没有起到其希望起到的作用,却走向了反方向,这是值得去思考的。

几十年来的中职,没有人关心、没有人试图去解决问题、没有人考虑过将来,却要在大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中,罔顾中职自身缺陷,强推55制分流,形成“双轨制”教育体制。

这,可能吗?一言以蔽之,“先破后立”的“急功近利”。

以德国为例,其职业教育做得很完善,但背后是几十年职业教育的深耕,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经费是普通教育的三、四倍。

如出一辙的是“预制菜进校园”。

一个新兴行业,产品定义、市场监管、准入门槛、后期引导几乎全方位的都未定型,都不成熟,就贸贸然的强入校园。反弹是必然的。

“预制菜”问题,就如被扒光了衣服一般,被全民关注和讨论,结果是,形成了“预制菜全民恐慌”的负面效果。虽然,“预制菜进校园”被暂停了,但,这个千亿级市场规模的行业,也“名声丧尽”,将来的发展何去何从呢。

本意是大力扶持和发展“预制菜”市场,结果是毁掉了一个起步阶段的行业。“先破后立”本质上,就是“运动式”、“一刀切式”的随意。

“先立后破”还是“先破后立”,考验的是——“实事求是”还是“自以为是”,“下定决心”还是“敷衍应付”,“长远规划”还是“眼前短利”。

还有对千万莘莘学子的责任心,他们每个孩子的背后,是每个家庭的殷殷期许和半生希望。

0 阅读:0
江海燕子课程

江海燕子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