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60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成功落幕。本次大会以糖尿病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生动多样的互动环节,为与会者全面展示了糖尿病诊疗的前沿动态与知识革新。其中,1型糖尿病(T1DM)的预防与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备受瞩目。EASD会议期间,《国际糖尿病》特邀EASD主席、比利时鲁汶大学盖斯堡医院Chantal Mathieu教授与CDS名誉主委、安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翁建平教授,展开了一场启迪思维、精彩纷呈的对话,汇聚了两位顶尖专家在T1DM领域的深厚造诣与独到见解。
早期筛查
筑牢T1DM管理的第一道坚固防线
《国际糖尿病》
Mathieu教授,您长期致力于T1DM发病机制和预防方面的研究。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在这方面的重要发现,并基于此阐述目前欧洲在T1DM早期筛查方面的策略和实施情况?
Mathieu教授
EASD主席
T1DM的发病率正持续攀升,形势日益严峻,尤为令人关注的是,5岁以下儿童病例也在日益增多。近年来,我们对T1DM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关于其病因,我们认识到T1DM具有复杂的遗传背景,且受到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尽管具体环境因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涉及食物、环境污染及病毒感染等多方面。特别是病毒感染,已被相关研究证实与T1DM临床发作存在关联。在病理生理学层面,我们致力于寻找自身免疫攻击胰岛β细胞的生物标志物,即针对胰岛β细胞抗原的自身抗体。当前科学共识认为,当血液中检测到两种或更多自身抗体时,个体已处于T1DM的早期阶段(1期),即使此时血糖水平仍正常。
基于此,我们正积极推动T1DM的早期筛查工作,目标是在患者出现典型症状(如多尿、多饮)之前进行干预。筛查策略可分阶段实施,首先聚焦于T1DM患者家庭成员,因他们具有较高的遗传风险且因较少需要沟通和解释而更易接受筛查。筛查内容主要包括四种关键自身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锌转运体8抗体(ZnT8A)及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自身抗体(IA-2A)。这些抗体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准确识别处于T1DM早期阶段的个体。
对于具有更丰富医疗资源的医疗系统,我们倡导实施全面人群筛查。至于全范围筛查的可行路径与最优策略,我们正积极研究探索中。因为这涉及诸多挑战,如选择筛查年龄、确定复筛频率等。为此,我们建立了大型欧洲项目——EDENT1FI(网址:edent1fi.eu),上述问题正在该项目中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分享研究成果,并促进不同国家间医疗系统的交流与合作。
一旦筛查出抗体阳性者,我们将依据由ISPAD、EASD和ADA背书,Breakthrough T1DM [前身为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会(JDRF)]发布的最新共识报告对他们进行密切监测,包括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水平及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评估病情进展。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进行早期筛查的目的不仅在于及时发现患者并帮助其平稳过渡到临床阶段,防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还在于利用现有的疾病修饰疗法来延缓β细胞的破坏。例如,美国已批准的抗CD3单克隆抗体Teplizumab,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2期T1DM患者向3期的进展,为T1DM患者带来新希望。我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进步,T1DM的未来将会更加值得期待。
《国际糖尿病》
翁教授,请您分享目前中国T1DM的管理现状,特别是在早期筛查方面的现状和挑战?
翁建平教授
CDS名誉主委
T1DM存在于各个年龄段。我们开展的针对中国全人群T1DM登记注册管理研究显示,2010至2013年我国全年龄人群T1DM发病率为1.01/10 万人年,发病高峰在10~14岁年龄组[1]。2024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在西太平洋地区,中国的T1DM发病率年增长率最高,发病率在6.5%到14.2%之间。30多年间,中国T1DM发病率增加了2.7倍[2]。
正如Mathieu教授所言,针对T1DM的早期筛查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在T1DM的早期筛查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针对基于T1DM临床分期的高危人群筛查等。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与发病率较高的北欧国家相比,在T1DM的抗体筛查经验、筛查策略与标准方向等方面,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我们当前工作重点是扩大T1DM早期筛查的覆盖面,如从CARNATION队列中患有T1DM的母亲所生婴儿的出生队列开始,随后扩大到中国T1DM 登记研究中的近亲。此外,我们还计划建立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网络,同时计划下个月将发布《T1DM患者学校护理手册》,旨在提高学校对T1DM的认识,并为早期筛查活动奠定基础。
从人群到方法
T1DM早期筛查重要进展亮相EASD
《国际糖尿病》
今年ADA大会上公布了《JDRF国际共识:早期T1DM监测指导》[3]。本次EASD大会上,在T1DM的筛查人群和方法方面也有多项研究公布,请Mathieu教授分享一下在筛查人群方面有哪些重要进展?
Mathieu教授
EASD主席
这份T1DM监测指导对于指导抗体阳性人群的监测策略至关重要。首先,对于已确认携带两种或更多自身抗体的个体,特别是在3岁以下幼儿中,我们强烈建议密切监测其HbA1c和血糖水平,以捕捉T1DM的早期迹象。随着个体年龄增长及抗体出现,监测频率则需依据具体情况逐步调整,并结合OGTT对患者进行分期评估,明确其所处分期阶段。
在T1DM筛查对象的拓展上,全球范围内正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筛查活动。家庭筛查作为重要的一环,目前多聚焦于T1DM患者的直系亲属,如兄弟姐妹、子女乃至年轻父母,以及具有更高遗传风险的侄子侄女、堂兄弟姐妹等。此外,部分国家和地区已将筛查范围扩大至一般人群,如德国Annette Ziegler教授领导的Fr1da项目,通过儿科医生网络覆盖了巴伐利亚地区所有幼儿;以色列则在儿童5岁接种疫苗时引入T1DM筛查流程。尤为值得注意地是,意大利已通过立法要求对所有儿童进行T1DM筛查,进一步彰显了其对早期干预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筛查内容的多样化也是当前的一大趋势。除了针对β细胞抗体的常规筛查外,部分地区还同时检测甲状腺抗体(如TPO)及与乳糜泻相关的抗体,以全面评估个体的自身免疫状态。例如,本次EASD大会上公布的最新研究中,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儿童自身免疫筛查(ASK)项目[4]便聚焦于T1DM与乳糜泻的联合筛查,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丹麦哥本哈根与瑞典隆德则更进一步,将甲状腺疾病也纳入筛查范畴,实现了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预警[5]。
最后,筛查工作的成功不仅在于初期的检测,更在于后续的追踪与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登记系统至关重要,它使我们能够定期召回筛查人群进行复查,确保及时监测其健康状况变化。同时,这一系统也是连接患者与新药研发、临床试验的重要桥梁,确保符合条件的患者能够第一时间参与到可能改变其生命轨迹的研究中。因此,对于所有筛查出的抗体阳性个体,无论其处于T1DM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应给予持续关注。
《国际糖尿病》
请翁教授为我们介绍本届EASD大会在T1DM早期筛查方法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翁建平教授
CDS名誉主委
在全球推动T1DM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的背景下,《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6]为早期筛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强调了遗传易感个体定期进行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的重要性。这一策略使我们能够在自身免疫反应初期便识别出高风险个体。目前,IAA、GAD65、IA-2A和ZnT8A作为有效的预测性筛查和诊断标志物,通过联合检测显著提高了T1DM的检测率。尤为关键地是,胰岛自身抗体不仅有助于区分自身免疫性T1DM,还能准确识别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为精准医疗奠定了基础。
今年的EASD大会上公布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巩固了抗体在T1DM筛查中的核心地位,并开拓了新的检测方法和视角。具体而言,Dia-Union项目[7]聚焦于T1DM无症状阶段的筛查与监测,其深入探讨了“三联病”——T1DM、乳糜泻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之间的关联。该项目揭示了在儿童期之前,这些疾病的临床前阶段即可通过早期自身免疫标志物进行预测,进而对疾病风险进行精准分层。此外,该研究发现一级亲属中相对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强有力地支持了在这一特定人群中实施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联合筛查的必要性。这一模式的推广,无疑将为大规模筛查项目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从而更有效地识别高风险个体。此外,研究表明,ADAP(抗体检测凝聚-PCR)与传统的放射结合测定(RBA)相比,能够有效检测与三联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并可作为1期筛查方法应用。
另一项值得关注的研究,则聚焦于胰岛抗原IA-2A自身抗体在T1DM各阶段进展风险中的作用[8]。研究结果显示,IA-2A阳性与T1DM发展的自然病程中持续存在的高进展风险紧密相关,且其风险显著高于符合1期标准但IA-2A阴性的个体。这一发现强调了IA-2A在识别高风险早期患者中的重要性,提示我们应对这部分人群实施更为严密的监测和及时的干预措施。
Mathieu教授
EASD主席
感谢翁教授的介绍。ADAP和ELISA是我们在筛查工作中主要采用的两种方法。ADAP技术的确展现出了诸多优势,您提及的隆德人群数据更是论证了这一技术的有效性。值得一提的是,在INNODIA项目中,我们也计划采用ADAP进行筛查,并与隆德团队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进展不断
突破性疗法Teplizumab开创T1DM免疫治疗新纪元
《国际糖尿病》
作为FDA批准的首个用于延缓8岁及以上2期T1DM患者进展为3期的疾病修饰疗法——CD3单抗Teplizumab备受瞩目。请Mathieu教授介绍下该药物在全球的进展情况?
Mathieu教授
EASD主席
Teplizumab是T1DM治疗领域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其能够显著改变疾病进程,仅需14天的输注疗程即能展现出显著疗效,成功延缓了2期T1DM患者向临床3期进展的时间,中位诊断时间延长了近3年[9],这无疑是疾病管理策略的一大进步。
目前,Teplizumab已在美国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并逐步向全球其他国家推广。尽管在欧洲尚未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正式批准,但我们正积极推动,期待不久的将来能正式进入临床。同时,我们正着手设计新的临床试验,以优化治疗方案,比如探索最佳的输注时长(是否需要完整的14天,或可缩短至12天),以及是否需要重复疗程来维持疗效。
此外,一个核心关注点在于预测治疗反应性的个体差异。我们正基于Teplizumab在动物模型及人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努力识别出可能对治疗无响应的患者群体,以期实现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特别指出地是,Teplizumab作为输注疗法,其副作用相对有限且可控,主要集中在输注期间,表现为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如发热、关节疼痛等,这些症状通常可以通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来有效缓解。同时,我们观察到一些短暂的肝功能指标变化,但尚未发现长期副作用,这对于接受治疗的儿童患者而言尤为重要。
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相信将有更多创新的疾病修饰疗法进入临床,如赛诺菲正在开展研究,探索Frexalimab在T1DM治疗中的潜力。Frexalimab是一种新型在研的第二代抗CD40L单克隆抗体,能够阻断适应性(T和B细胞)和先天性(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免疫细胞活化和功能所必需的共刺激CD40/CD40L细胞通路,而不会导致淋巴细胞衰竭。这些努力将共同推动T1DM治疗领域的持续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国际糖尿病》
Teplizumab在本次大会上也有相关研究结果公布,请翁教授介绍一下 Teplizumab在中国的进展情况?
翁建平教授
CDS名誉主委
历时一年,我和我的团队成功推动了Teplizumab在中国的引入进程。今年6月28日,我们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迎来了历史性时刻——Teplizumab作为临床紧急进口药物,获得了早期准入批准,适用于成人和8岁以上儿童T1DM2期患者,以延缓3期T1DM发病。8月,Teplizumab正式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评审中心(CDE)的优先评审资格,进入了快速评审通道。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27日,CDE正式宣布受理了Teplizumab的上市申请,这标志着该药物在中国的注册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目前,我们正通过T1DM中国注册研究网络积极招募首位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力求在确保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尽快将这一创新疗法惠及更多中国患者。我坚信,在政府、同行以及国际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下,我们能够在T1DM治疗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Mathieu教授
EASD主席
我由衷地为您和团队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欣喜。长久以来,我们认为T1DM在高加索人群中高发,然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同样承载着众多T1DM儿童患者,且这一疾病的发病率正经历着动态变化。因此,您的努力不仅是对当前医疗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为未来健康保障铺设基石的重要贡献。
未来展望
T1DM治疗领域持续探索,Teplizumab引领免疫治疗新趋势
《国际糖尿病》
如何看待Teplizumab在T1DM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未来在T1DM免疫治疗领域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
Mathieu教授
EASD主席
与翁教授一同探讨Teplizumab在T1DM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我深感振奋。我们仿佛已窥见隧道尽头的曙光,预示着通过如Teplizumab这类创新药物,有望实现对T1DM的有效预防。诚然,这仅是征途的起点,未来必将涌现更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但不可否认,Teplizumab已凭借其独特疗效,成为改写治疗格局的关键力量。在胰岛素问世一个多世纪后,我们终于迎来了终结这一疾病的曙光。EASD大会上的展示更是激发了我们的无限遐想,免疫调节剂与胰岛移植的联合疗法,其前景无疑令人期待。此外,胚胎干细胞衍生胰岛的研究进展同样鼓舞人心,它们共同绘制出一幅T1DM治愈的美好蓝图。
翁建平教授
CDS名誉主委
我完全赞同Mathieu教授对于T1DM免疫治疗未来方向的展望。T1DM的异质性确实对免疫疗法的反应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深受Mathieu教授研究成果的启发,特别是其在HLA基因与T1DM风险调控方面的卓越贡献。同样,我们的团队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果,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我们深入剖析了新诊断T1DM患者的免疫复杂性,揭示了细胞动力学与信号通路在疾病进程中的关键作用。这些数据不仅加深了我们对T1DM免疫机制的理解,更为探索精准医疗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此外,我还想特别提及“信号区”项目,该项目聚焦于β细胞再生与免疫干预策略的协同作用,旨在通过创新疗法抑制免疫系统对β细胞的攻击,并结合再生疗法修复受损细胞,从而实现对T1DM的预防或逆转。此外,在EASD会议上提及了Diamyd这一特异性抗原免疫调节疗法[10],其通过维持内源性胰岛素生产,为T1DM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Mathieu教授
EASD主席
翁教授对异质性和生物标志物重要性的强调,再次凸显了精准医疗在T1DM治疗中的关键作用。正是这些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和组合的可能。我深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终将能够跨越重重障碍,为T1DM患者带来更加光明和健康的未来。
1. Weng J. P.,Zhou Z. G., Guo L. X., et al. 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China, 2010-13:population based study [J/OL]. the bmj, 2018-01-04/2018-10-30.
2. Wang D, Hou X, Huang J, et al. Incidence and trends of type 1 diabetes before and after 2000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4;207:111055. doi:10.1016/j.diabres.2023.111055
3. Experts Advise on Early-Risk Monitoring for Type 1 Diabetes - Medscape - June 24, 2024.
4. 36 Population screening for type 1 diabetes and celiac disease: autoimmunity screening for kids (ASK) EASD 2024
5. 114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1 diabetes in individuals with other autoimmune conditions EASD 2024
7. 35 Screening and monitoring for presymptomatic type 1 diabetes: the DiaUnion project 3. EASD 2024
8. 113 Islet Antigen-2A (IA-2A) autoantibody positivity increases risk of progression within and across established stages of type 1 diabetes EASD 2024
9. Sims EK, et al. Sci Transl Med. 2021 March 03;13(583)
10.. 331 Exploring HLA genotype variations in type 1 diabetes: implications for precision medicine and immunotherapy response.EASD 2024
亮点呈现,精彩来袭
此视频为AI数字人视频
会场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