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徐海东与程子华的比较

武哥谈历史 2024-03-24 18:00:33

前面发了几篇关于开国将帅二人同列的文章,今天继续这个话题,我们来说说徐海东与程子华。

为什要将二人放一起?那是因为一是二人曾做过搭档,有共同的交集;二是养病十几年的徐海东最后授了大将,而打满全场的程子华却退出了军界而未被授衔。

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今天就将二位将军放一起来探讨一下。

徐海东早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也就是张发奎的部队当过代理排长,曾参加过北伐。

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时,徐海东不在起义中心,他当时作为老家黄陂县的一个农民自卫队大队长,参与援助了起义。

而起义后的几年当中,徐海东一直在黄陂周边从事革命工作。

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时,徐海东任红四军12师的一个团长,师长是陈赓,而所在师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团长,那就是许世友。

徐海东此后还担任过四方面军独立师师长与红九军27师师长。

在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时,徐海东的27师被留了下来,先是与郭述申的营山独立团等合并成立红27军,徐海东任师长。

次月,吴焕先重建红25军并任军长,红27军被吸收合并,徐海东任25军副军长。

此后 ,徐海东的革命生涯与人生命运就与红25军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说到红25军重建,那就很有必要把红25军的简要史说上一下。

老的红25军成立于1931年10月,旷继勋任军长(后为蔡申熙),起初下辖只一有个师,即73师,刘英任师长,吴焕先任政委,后来才又扩了74、75两师。

随后红四方面军成立,红25军成为下辖的两个军之一(另一个是红4军),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时,红25军的73师被带走。后来吴焕先在25军留守余部的基础上重建了红25军,也即新红25军。

从上可以看出,徐海东与老红25军无瓜葛,吴焕先是老25军的主要领导之一,也是新红25军的创建者。

25军重建后,由于省委的错误决定围攻七里坪而遭失败,损失过半,25军进行分兵,徐海东率领一部去往了皖西,在那里组建了28军。

1934年4月,徐海东与吴焕先再次会合后,担任红25军军长,吴焕先改任政委,二人合力打了不少胜仗。

我们再来看看早年的程子华。

程子华从太原国民师范毕业后,1926年南下考进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后改为张发奎的四军教导团)。

程子华没有陈毅那么幸运,南昌起义后没能追赶上起义队伍,后随教导团参加了三大起义之一的广州起义,后跟随叶镛与徐向前的红四师到海陆丰打游击。

红四师失败后,程子华辗转进入岳维峻部队当排长,在该部领导了著名的“大冶兵暴”。

这次兵暴虽说规模不大,但影响力仅次于宁都暴动,程子华也算在建军、创军中添了一把火。

这支暴动队伍后来扩编为为红八军,与彭德怀的红五军一起成立了红三军团。

程子华因领导兵暴有功,后来在1934年在第二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

程子华在大冶兵暴不久后就负伤了,红八军后来由黄克诚与彭雪枫等人接管,程子华第一次失去了成为山头代表人物的机会。

伤愈后,他在苏区先后做过好几个师的师长,不过都是偏师,岗位轮换得也很频繁,很难建立起自己的根基。

就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程子华被周恩来派到了鄂豫皖苏区的红25军,自此,程子华开始与徐海东有了交集,一起共事到抗战爆发。

从徐、程二人25军共事以前的这一段来看,程子华凭借黄埔与广州起义的光环,以及大冶兵暴的建军贡献,早期履历似乎要比徐海东要亮眼一些。

程子华来了以后,红25军坚决执行他带来的中央“必须转移”的决定,进行长征。

程子华本来是受派前来担任参谋长的,但鄂豫皖省委开会一致决定其取代徐海东担任军长,徐海东降为副军长,这表明了25军上下对中央的尊重与信任。

红25军在吴焕先、徐海东与程子华的带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一度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摆脱国民党30个团的围追堵截,一路又打垮了20倍于己的敌人,进入鄂豫陕后创建了根据地,这在四路长征的红军队伍中独一份。

之后,红25军又北出秦岭,威逼西安,给国民党造成极大威慑,缓解了中央红军压力。

接下来,在面临南下与红四方面军主力会合,还是北上从战略上策应中央红军的抉择时刻,政委吴焕先毅然决定北上,这一巨大功勋,奠定了红25军在军史上的独特地位。

随后,红25军又西进甘肃,连克天水、秦安、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拦腰截断西兰公路。

一个月后,红25军渡过渭河,在陕西延川与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和红27军胜利会师,在四大长征队伍中率先结束长征。

在长征途中,程子华尽管身为一军之长,但他基本属于位高而权不重的角色,外来户就是难干,况且25军的山头主义也比较严重。

25军的核心第一是吴焕先。他是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也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他自红二十五军组建开始,便一直担任着主要领导,数次组织重建红二十五军,使这面红旗始终屹立不倒。他是这支部队无可替代的“军魂”。

其次就是徐海东了,他打仗勇往直前,毫不怕死,异常凶猛,在25军是仅次于吴焕先的存在。

程子华本来就在25军有些施展不开,偏偏又在刚到一个月、连干部都还没认全的时候,在庾家河战斗中负了重伤,双手被子弹击穿,昏迷了两三个月,留下了终身残疾。

而徐海东也在这次战斗中头部中弹,命悬一线,被抬着担架行军。

此后,红二十五军的指挥重任大部分落在了政委吴焕先与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的身上。

在甘肃泾川的四坡村战斗中,吴焕先壮烈牺牲,徐海东改任军长,程子华接任政委。

到达陕北后,红25军与刘志丹的红26、27军合并成立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在后来中央红军会师后,红15军团又编入了红一方面军。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长征途中,程子华与徐海东的作用与威望在吴焕先牺牲前,都没有吴高。

但要是程子华与徐海东比起来,在红25军共事这段期间,他的实际作用与贡献并没有徐海东那么大。

在吴焕先牺牲后,徐海东成了红25军的核心与当家人,到达陕北后,与刘志丹一道接纳了中央红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海东在陕北的一次人尽皆知的“雪中送炭”,他把25军家底的7000元大洋拿出5000元,帮助中央红军度过最难熬的冬天。

这对于刚刚经历过张国焘拥兵自重、目空一切的党中央与毛泽东来说,徐海东的这份充分尊重与绝对服从,真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莫大感动。

抗战开始后,红15军团被改编成为了八路军115师的344旅,徐海东任旅长,黄克诚任政委。

1938年初,徐海东率领344旅南下太行山时,手下687团团长张绍东与参谋长兰国投敌叛变,徐海东闻讯后当场吐血。

在1938年7月的“町店战斗”中,344旅尽管胜利了,但以优势兵力未能全歼日军,自身伤亡也很大。

这两个事件,徐海东均受到了朱老总的严厉批评。

随后,徐海东请求去延安治病获批,从此离开了344旅。

后来,徐海东又短暂复出,出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

但在1940年1月,由于紧张的战斗生活,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徐海东病倒在了皖东战场上。

从此徐海东便开始了长期的休养生涯,随后的抗战与内战都遗憾错过。

而程子华早在西安事变后、15军团接受改编为八路军前,就到了阎锡山的第二战区搞统战去了,任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党团书记兼人民武装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

有人推断说此举是彭德怀为了让黄克诚挪位而刻意安排的,这应该是一种臆想。

果真如此的话,彭的手下大将彭雪枫不也在当时离开了三军团去搞统战去了吗?

这应该是国共合作后,统战工作很重要,正好利用这些军政双优干部的长处而已,是一个正常的工作安排,哪来那么多的阴谋?况且山西又是程的老家。

但不得不说,如果程子华没离开部队,徐海东后来离开344旅,旅长顺其自然便是程子华接任,他毕竟在25军带这么多年,又有相当的军事指挥能力。

很可惜,程子华于是第二次失去了成为山头代表人物的机会。

1939年,程子华重返军事岗位,被调往了冀中军区与吕正操搭档,任军区政委兼八路军三纵政委。

程子华在冀中名义上是最高领导,但实际核心是吕正操,不管当时与后世,一说起冀中,人们言必称吕正操。

而程子华一贯谦逊低调,不与人争锋,默默地去做好自己的政委工作。

他负责改造旧军队、抓后勤、搞经济、扩军,体现出了他出色的军政才能,与吕正操一道,把冀中根据地打造成了模范根据地。

程子华的军中地位也不断上升,在1943年聂荣臻去延安参加七大期间,代理了晋察冀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妥妥的晋察冀二号人物。

抗战胜利后,程子华又去了冀察热辽,任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这一地区一度与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等战略区平级,但没过多久就归林彪的东北管辖了。

程子华重回一线军事指挥岗位,担任东野的第二兵团兵团司令。

程子华在东北最著名的一战便是塔山阻击战了。相信看过电影《大决战》的朋友一定记得里面林彪的一句台词:电告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这一仗是能否攻克锦州的前提,而锦州之战又是辽沈战役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

此战,程子华亲率两个纵队与两个独立师,顽强地将国军东进兵团的11个师死死地挡在了塔山。

解放东北以后,程子华率二兵团随四野入关。打完平津战役后,在挥师南下途中,他被调离了军队,去往山西老家任省委书记。

这或许是一次正常的人事调动,建国初类似这样的有好几例,是国家刚解放建设的需要,诸如李先念、黄克诚、叶剑英、张云逸等,都是军政双优的将领出任省委书记。

也有人猜测是程子华入关后擅自攻打密云,险些坏了平津战役大棋而惹了高层不悦,还有一说是因陕北肃反与冀察热辽土改时得罪了高岗。

不管是何种原因,戎马二十多年的程子华从此脱下了军装,离开了军队。

在1955年评衔时,程子华时任全国供销总社主任,因在地方工作而错过了评衔,成为解放军19个兵团司令员中唯一没有被授衔的人。

徐海东则被评为大将,名列第二。

纵观革命年代的这几个时期,程子华与徐海东比起来,早期的建军、创军资历要优于徐海东;在红军时代的25军及15军团共事期间,徐海东作用与贡献较为突出;但在抗战与内战两个重要时期,徐海东长期缺席,程子华则打满全场,而且战功累累。

因此,单从纯军事角度来说,按照资历与军功的话,程子华若不离开军队,他也足够大将军衔,而且要比徐海东大将的成色更足一些。

但是根据1955年的授衔标准与授衔结果推断,程子华若参加授衔,入选大将的概率就极低了,他与徐海东比起来,山头代表性不足。

山头代表性是55年的军衔评定中的一条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在大将这一层级较为明显,王树声与许光达就是典型的例证,另外上将中的贺炳炎也是如此。

前面也说了,徐海东从1941年起就长期休养,缺席了抗战与内战,他的军功都是红军时代的,在授衔时他也没有任何军职,而其他九大将除了张云逸以外,都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

只是在授衔前一年,徐海东入选了军委委员与国防委员会委员这一荣誉性虚职,这不能不说是为了与军衔匹配而进行的突击提拔。

他之所以被评大将,主要还是红25军这一山头起了主要作用。

关于红25的历史重要性无须赘言,前面已有提及,它必须要作为一个独立山头,在大将中有代表人物。

而红25军的几位老人中,第一人、“军魂”吴焕先早已牺牲;戴季英在建国初犯了错误已被贬;郑位三因病早早病休;郭述申也早早到了地方。关键是上述三位资格虽老,有的还不是纯粹的的军事干部,有的历史军职上也从未超过徐海东。

而程子华在上面也说了,他属于外来户,在25军时间不够长,威望也不够高,他代表不了红25军。

所以,代表25军的也只能是徐海东了,找不出第二人来。

同时,徐海东在陕北曾出任由25军与刘志丹的队伍合并而成的15军团军团长,因为刘志丹牺牲了,gao gang在授衔前又出事儿了,在大将这一层级已然没了合适代表,因此,徐海东的大将衔又兼代表了陕北山头。

反观程子华,他不仅代表不了25军,他的历史职务变动频繁,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呆很久,在哪儿都没有打下自己深刻的烙印。

他军政双优,而且搞经济能力也是出类拔萃,是万金油式的干部。这应该是优点,哪儿都需要你,你去哪儿都行。

但从另一面讲,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缺点,哪儿都不需要你,把你放哪儿都成。

就这样总是变动,导致了程子华山头代表性一点都不明显,哪儿都沾不上,在哪儿都不占优势。

说他是三军团的吧,不如黄克诚;说他是25军的吧,比不了徐海东;说他是晋察冀的吧,替代不了罗瑞卿;说他是四野的吧,萧劲光、谭政甚至黄克诚都比他成色足。

另外程子华与徐海东比起来,与上层一直没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行事风格也直了一些。

在四野,本来冀察热辽的干部就不受待见,他却很看不惯手下黄永胜生活作风问题,直接建议林彪用段苏权撤换之,要知道黄永胜是林彪与罗荣桓的嫡系中的嫡系。

还有就是据说入关后因擅自攻打密云,在遭到领袖批评时,他居然还当面争辩了起来,这就有点不解风情了。

而徐海东呢,上边也说了,他与25军对中央的强力支持与绝对服从,尤其是那次“雪中送炭”,不得不说这就是与程子华的差别了。

因此,综上我们可以得出:

如果说山头代表性是使得徐海东进入大将行列的有力保障的话,那么坚定的政治觉悟是他能够排行第二的重要因素。

而程子华如果不离开军队,大将名额如果还是限制十人的话,他大概率是进不去的,最后被授予上将是最有可能的。

39 阅读:7116
评论列表
  • 2024-03-28 13:23

    客观公正,有理有节,面面俱到,是篇好文章。

  • 2024-03-28 20:51

    小编有水平,分析客观,应该查了不少史料,点赞

  • 2024-04-20 10:24

    好早的时候在图书馆看过一些资料,说徐海东打仗很厉害的也是有天赋那种和韩一样。可惜受伤身体健康不好。

    老张 回复:
    徐海东打仗不是很厉害,而是最厉害的,有名的徐老虎,把蒋军、东北军都打出心里阴影了!韩上将是徐大将教出来的、提拔起来的。
  • 2024-04-11 16:18

    好文章啊! 四路长征,首先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创建者红十五军!是中央红军陕北根据地的奠基人! 徐大将!成色十足!

  • 2024-06-30 06:53

  • 2024-04-07 07:19

    好文章!

  • 2024-05-18 05:34

    好文章

  • 2024-06-04 20:37

    吴焕先不牺牲是元帅级吗

    从此以后 回复:
    不太可能,只是25军代表这一成色不足以是元帅,你想想,红四的总指挥徐向前比吴焕先徐大将都能打,在元帅里面排名也很靠后啊

武哥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