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五月十六日,南京城迎来了一个动荡的日子。豫亲王多铎率领清军攻陷南京,南明弘光朝的覆灭成为定局。数日后的五月二十八日,多铎在南京报恩寺上香,无意中发现了一段明朝秘密,这个秘密与明成祖朱棣的身世紧紧相连。
早在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曾下令在建初寺的原址上重建一座规模宏伟的寺院,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大报恩寺。据《大报恩寺的由来和历史》记载,这座寺庙整体建筑面向西方,占地面积约为十四万平方米。
朱棣为何要花费如此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来建造这座寺庙呢?大报恩寺的修建,耗时17年。官方说法是为了纪念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马氏,但真实目的却不仅如此。官方供奉的陈列中,朱元璋身边的神位特殊安排或许揭示了这一切。
明代五寺之一的太常寺曾记载,朱棣为表敬意重新建大报恩寺,且殿内神位的摆设显得独具匠心。朱元璋的神位处于中间,看似理所当然,但左边放置的是李淑妃,右边则是历史上少有记载的碽妃。这位身份特殊的碽妃何许人也?身份如此高贵能与朱元璋并列一旁,有何特别之处?
《南京太常寺志》早已明言,碽妃不同于在史书中常见的后宫嫔妃,她是一位蒙古族女性,身份高贵且尊崇。朱棣若是声称自己是马皇后的嫡子,为何不将马皇后的神位放在显要位置,反而碽妃显得格外突出呢?
不仅如此,朱棣生母的身份在历史记载中也存在诸多争议。尽管《明太祖实录》与《明史》都声称朱元璋的前五位儿子皆是马皇后所生,但关于朱棣与朱橚却有不同说法。一部分史料认为朱棣为李氏朝鲜进贡妃所生,另一部分认为其母为蒙古族女子,而碽妃恰与蒙古血统有关。
朱棣修建大报恩寺,有可能正是为了纪念他的亲生母亲。碽妃作为一名元廷妃子,若与朱元璋有私生子,必定为朱棣与朱橚。尽管她在史书罕有记录,但其存在与地位举足轻重,这一点从大报恩寺的供奉即可看出。
关于碽妃的最终结局,在坊间流传着多种版本。有人说她因为生子后遭到冷落,悲伤抑郁终至早逝;另一说法则是她因获罪被逼穿上“铁裙”而亡。朱棣为了掩盖他与碽妃的亲属关系,以免影响他在继位后的正统性,宁可耗费巨资修建这座寺庙来缅怀亲娘。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用“清君侧”的名义推翻建文帝,这使他必须要证明其正统性。在封建社会,正妻所出的嫡子享有天然的地位,而身份权益与继承皇位息息相关。一旦朱棣被曝出母亲为蒙古人,他的正统性将受到严重质疑,甚至影响巩固皇权的后续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朱棣出于对民间舆论的恐惧,选择掩盖碽妃的身份。一旦承认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作为推翻元朝统治的汉人朱元璋之子,将面临大众的鄙夷与反叛。即使朱棣威望在世,也难以抑制这种反对情绪蔓延到后世。
因此,朱棣选择竭力保守这个秘密,但他对生母碽妃的愧疚或许正是他秘密修建报恩寺的真正原因。南京大报恩寺虽然被记载为纪念马皇后,究其根源,却极可能是朱棣对碽妃的追思。
即便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更多关于碽妃的情况,南京大报恩寺内的细节已然为朱棣的真实身世提供了线索。历史的真相或许在层层烟云背后永远模糊,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朱棣与碽妃的关系必定不同寻常。在历史长河中,南京大报恩寺屹立千年,也许这一座寺院比任何书籍记载都更能传递当代人的意图与情感。
南京报恩寺静默地守护着这段历史,不忘昭示后人真相。无论今人如何推测探查,朱棣生母的身份之谜仍将在历史的波涛中继续漂流,不时涌现,引发后人无尽的猜想与探讨。
光阴
有说是高丽人的,反正不是马皇后,大概率不是汉人女子。不然也不会这么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