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长讲了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圣人与罪犯,谁应该进入天堂

问道化鸣 2024-05-04 05:52:23

路兄相约拜访周融子老道长,跟以前一样,其实就是喝酒聊天。但这一次有他两个弟子在,主要还是交流和请教。

周先生87岁,身体健朗,也很健谈,是苏鲁豫皖这一带出名的高道,除了在道协卦名外,还是省政协委员,跟他交流,当然离不开“传道、悟道、体验、真理、修炼”等话题。

他把老子之道定义为“绝对的道”?

他说:老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告诉人们:任何能够说出的东西都不可能真实。语言和文字只是个衣装,同样的衣装,穿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不要成为语言的牺牲品。

只有把衣装脱掉,才能接近真相,因此,无言的东西才是最有能量的,也是最珍贵的。通过语言、文字传达的东西,都带着传达者的成分,绝不可能是那个“绝对”的事物。

如果言语道断,一旦传达定会走样,为何要造经、讲经、传道

道不是一个物件,传来传去不会走样。但道是一个体验,体验可以被传达与分享,但是分享到别人的时候,他一定带有传达者的个人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个老子,杨朱跟庄子不同,道教更有五花八门的分类。

孔子殁后儒分八家,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说性恶论“;佛陀圆寂前夕说“无法可说”,圆寂后“八万四千法m”经书浩若烟海,这都是体验与分享带来的必然结果。

我们常说“道不传非人,法不传六耳”,虽然只是一个方便说法,但它强调的仍然是传道与分享带来的差异,所得者,只能从一个存在传达到另一个存在。道教、佛教都强调师傅带徒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跟师傅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被传达,但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不然就不会分门别派。

为什么一样的道,说出来就千差万别了呢?

老先生说:真理(他把道称作真理)说不出来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了悟真理是在宁静中完成的。第二个原因是:真理是一种体验。

我们这时候在谈话,假如说悟到了什么,那也一定是在谈话结束之后。

因为谈话过程是一种交流互动的原料筛选过程,你还没有时间加工。我们通常要求静思并培养这种能力,就是培养思考和体验的能力。

思想可以被表达,道的字面意思也可以被表达,但是你对道的体验却表达不清楚。也许某些迷惑会在某一个瞬间了悟,这就是体验的妙处。

爱因斯坦的理论够复杂,相对论够复杂,用语言符号表达出来不成问题。但老子说“可道之道非恒道”:能表达的只是相对的,静态的、片面的、暂时的,不是永恒的,因此不是真的——科学验证了老子的判断。

所以,真理不是靠言说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用心体验,需要生命的积累和沉淀。就如同光,你知道光的种种特性,但你试图告诉一个没法感受,不能亲身体验的mang人,你说的再多,他依然只能停留在“无体验”的层面上。

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光学理论家,他会了解光的产生原理,它的物理、化学特性,他甚至还会写关于光的诗,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于光的“无感无知”。

老子是自然主义者,也是混沌主义者,是否意味着自由就是混沌?

周先生说,说老子是自由主义者,这个容易理解,因为“道法自然”,强大如斯的道尚且要以万物之自然为法则,并以“能辅万物之自然”为其基本使命,可见自然乃是老子思想中的最高价值体现。

但说老子是混沌主义就容易产生误会,会认为老子思想混乱,逻辑混乱,不是这样的。

因为老子之道是“有物混成”、“混而为一”的,所以说他的道论为“混沌论”,早些年我是反对这种说法的,现在我已坦然接受。

你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恒也”,很显然,这就是老子的混沌主义,你想做善人,那是因为有恶人;你想到了秩序,无序就出现了,你想到上帝,魔鬼就出现了。

二分法已经深植于人的思想底层,这是一个分裂的现象。老子的道是一元的,人们以二元论来理解老子思想,就没法不精神分裂。在西方,精神分裂症已经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因为所有的西方的宗教在深处都是精神分裂的;他们在分割。

上帝是好的。人类创造了好的,就要把一切坏的东西安在魔鬼身上,但是老子告诉我们道乃“象帝之先”,老子在天帝前安了个道,把天帝降格为万物,以一元论统领一切。没有了上帝,也就没有了魔鬼。

老子批评仁义礼就是基于这个观点,你不提倡,人们自然归于淳朴。你会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头脑被训练过了,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但往往事与愿违。

所以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一个很诡异的故事:圣人进不去天堂,罪人却进去了

他的弟子刘道长问:上德不德,怎么就被视为“有德”了呢?

周老先生说:老子原文已做了回答,上德是指具有无上大德的人,特指圣人,他是有德的,但并不以为自己有德,所以他有德。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下德,指的是“仁义礼”之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道”而来的德,当然是无为之德、不争之德,是上德;从“仁义礼”而来的德,是因为“为之”而得,或者“有以为”而得,当然是“下德”。

上德之人不以为自己有德,下德就不同了:上仁是“为之”的,只是没有明确个人目的而已;上义不仅“为之”,而且还“有以为”,更糟的上礼,不仅要“为之”,人家不响应,他还会动武,所以老子说“故失道也”。

所以,老子才说: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道到德再到仁义礼,是一个渐次下滑的社会治理模式。

周先生说:我想起一个故事,正好跟这个有关系。

有一个被人称为圣人的长者,去敲天堂门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熟人,他也在那里等着开门,他是一个曾经的罪人,他们在同一天去世。

耶稣的大弟子圣彼德开了门,他接纳了那个罪人。圣人很受伤。他问圣彼德:为什么你欢迎罪人,却拒绝了我?

圣彼德说:很简单,因为你以为是圣人,来到天堂是理所当然的事,那是你努力的结果,所以你有以为。而他自以为自己是个罪人,他不对自己抱有幻想,能来到天堂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所以他不认为是自己应得的回报,而认为是上帝的开恩,这让他心怀感激。



1 阅读:12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