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形势的多变,仿佛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这个错综复杂且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每一个人都在试图寻找一丝确定的曙光。近日,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发表言论,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楼市去库存这一关键议题上。
汪涛指出,虽然近期有一些刺激政策出台,但明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容小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房地产真正企稳回升恐怕要等到2026年。
2026年上半年,楼市销量或将见底回升;而新开工面积的企稳,则可能要等到2026年年中。
这一预测,无疑给楼市的前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市场上第一次出现对楼市企稳时点的预测了。
从高盛到各大研究机构,从2025年到2027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在玲姐看来,在如今这个充满变数的大环境下,对楼市做出如此长远的预测,其实意义并不大。
原因有二:一是政策环境的快速变化。
就拿限购来说,两年前市场上还在热议限购松绑的可能,而今,一线城市竟已全面取消限购。
新房价格管控政策也在悄然松动,降价项目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
面对如此剧烈的政策变化,半年可能就是一个轮回,又何谈用当下的眼光去预判数年后的市场格局?
二是房价波动幅度之大,前所未见。
Wind数据显示,2022年,百城住宅价格同比跌幅高达8.0%,为2015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而2023年一季度的跌幅更是扩大至10.7%。许多一线城市房价单月跌幅就超过2%,堪称"惨烈"。
面对如此剧烈的行情震荡,风向随时可能逆转,盲目追随预测恐怕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那么,楼市真正见底复苏的时点,究竟该如何判断呢?回顾2015-2017年那轮楼市周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彼时,全国新房待售面积高达7.19亿平米,随后在政策利好和需求上涨的双重刺激下,这一数字快速下降,到2017年已跌至5.8亿平米。
与此同时,即便各地土地供应量相当充裕,库存去化速度依然惊人。
这些数据变化,或许正是市场真正回暖的前兆。
反观当下,全国新房待售面积已攀升至7.3亿平米,比2015年的峰值还要高。
更重要的是,二手房挂牌量远超彼时水平。去化如此庞大的存量,绝非易事。
单纯指望居民杠杆的提升恐怕也不太现实,毕竟上一轮周期中,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被推至高位。
由此,个人判断,本轮楼市去库存的过程,将远比上一轮更为曲折。
企稳与否,关键要看库存变化。那些库存压力相对较轻的城市,或许将率先受益。
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的去化之路,恐怕还很漫长。
政府收储商品房、消化闲置土地等举措或许会加快,而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恐怕还将持续受压。
对购房者而言,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耐心或许是一种智慧。
静待市场去泡沫、回归理性,房价基本面的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
而对于中长期看好楼市前景的投资者而言,这一轮调整,或许恰是精挑细选、布局未来的好时机。
毕竟,正如一位资深投资人所言:"逆向而行,人少是好事。"
至于房价何时触及底部,这依然是业界内外普遍关注的焦点。
只是眼下看来,其答案恐怕还需静待市场进一步演绎。
在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市场如何变幻,"房住不炒"都将是不变的主基调。
楼市正在回归居住属性,这既是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作为普通人,或许我们无法左右市场的走向,但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才是应对变局的不二法门。
与其盲从市场的起起伏伏,不如脚踏实地,多关注房子的居住属性与自身需求的匹配度。
唯有如此,无论外界如何变幻,内心才能安稳如一。
毕竟,繁华市景,不过昙花一现;而生活的本真,需要用心呵护。
楼市的冷暖更迭,不过是我们这代人的集体记忆。
而那些走过风雨、笃定前行的脚步,才是时代的真正注脚。
愿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安居乐业,悦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