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到手的状元郎无端失去,却成就了他在史学界的崇高地位

青林知青 2022-07-20 07:23:36

赵翼:状元擦肩去,史坛立身来

“史无前例”之时,几乎所有以前文人的作品,皆可冠以“封资修”,即使如岳飞,甚至连《林海雪原》的杨子荣都被批为“个人英雄主义”,在人们头脑的古典文学,都成了被偶尔撷取的零星残片,很是悲哀。

能数得出来的古人诗词实在是不多,但有一联诗却是大行其道,原因好像是代表着不师古,不信古的造反精神,体现的是“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抑或是被主流意识所激赏,所以,我认识了此诗的作者,他叫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连李白和杜甫这样的天才,以及他们历经千年的诗歌顶级之作,都敢说三道四地不以为然,这人胆子够肥,也真是狂放之极了,但他却是道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也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境相契合,所以,被那个时代所高赞,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为喜欢历史的人,这赵翼那可是必须要加以充分重视的,他的史学著作等身,内容翔实,见解独到,在我的史书中,除二十四史外,看得最多的,一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再有就是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了。

赵翼的学识文章那可是不得了,他科举时被评为状元,但却因一个偶然事件,被那乾隆爷想着要平衡一下南北学子的地位,同那第三名陕西韩城王杰调换,他因是江南人,所以只得了个探花,此为赵翼一生之憾事。

据《清史稿》载:“高宗谓陕西自国朝以来未有以一甲一名及第者,遂拔杰而移翼第三”

后来的王杰在当朝的地位那可算是位极人臣,同这赵翼真是一个天上一地下,不过,也许我们要感谢乾隆帝,不是他的心血来潮,也许我们今天就看不到这本堪比《史记》的巨著了。

赵翼,字云崧,号瓯北,清雍正年常州府阳湖县人,乾隆年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会试同考官及广州知府等职,后官至贵西兵备道,辞职后主讲扬州安定书院,86岁时逝世。

他的经历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但主要是在古籍堆中度过绝大部分的时光;他是北宋名臣赵抃的后代,就是那一生琴鹤相伴,铁面无私的著名廉臣,因赵抃是瓯江之北的衢州人,所以他号“瓯北”,此既有与鸥鹭为友的高洁之意,也有效先祖正直立世的自勉之情。

我见有人说他是如赵孟頫一般的赵宋宗室,我没看见佐证,不敢乱说,不过,这个不重要。

“生三岁能识字,年十二,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这是正史对他的记述,看来也是神童一枚了,但他的家境也是不好,父亲是一私塾先生,靠着微薄的脩金艰难地维持的一家的生活。

14岁时父亲去世,赵翼承父业,也去教书为生,生活虽然穷困但他却是个志存高远的青年,曾作诗描述他当年志向时云,“少年意气慕千秋,拟作人间第一流。”

23岁时,他去北京投靠作幕府的亲戚,其文才受到了刘统勋的赏识,这刘大人可是朝廷重臣,也是“刘罗锅”的老爸,他很是欣赏赵翼的才学,先是请他在府中纂修《国朝宫史》,后来让其入军机处,帮忙作些辅助性的工作。

能在军机处办差,那是何等荣光之事,时值朝廷正在同西北的准噶尔激战,军书往来频繁,这时的赵翼展示了他出色的才能,史载为:“其扈从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切应奉文字,几非君不办。”

军机处

然而,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当官,而要当官就要有进士的出身,于是,赵翼一边工作一边向进士第冲击,不过,他的科考之路很是不顺,一直到34时才成功登顶,偏偏又被王杰将到手的状元换了去,生气!

历代数百名状元,能被人记住的真是不多,算来也就文天祥和秦桧等几人而已,而赵翼后来的成就,不说超过了所有的状元,至少在有清一朝是无人同其比肩的,即使同那钦点”的状元王杰相比,也甩出不知几条街去了,当然,他们于政于学,不在一个频道,然而赵翼在我心中,才是真正的状元郎。

后来的赵翼在十数年的宦海生涯中打拼中,尽心尽力,在军事方面,他参与了几多对内对外战事的谋划,特别是在对缅甸一战,以及后来在平定台湾林爽文的两场战事中出力甚多,也受到了朝廷的看重。

然而,他毕竟是一个读书人,于官于政皆非本心,在46岁时,他以老母年高为由,辞职回乡,不复为官。

回到家乡后的他,时而交朋结友,泛舟江湖,诗酒唱和,时而潜心著述,穷究文理,时而执掌书院,招徒授学,得一时之欢,抒胸中豪兴,做着自己想做之事,爽!

同他交游的俱为当世之名士,如袁枚,洪亮吉和张船山等人,也是在归乡后的时日中,他开始了他一生主要文集的著述,这其中就包括《陔余丛考》及《廿二史札记》,并开始编订他的文集《瓯北集》。

除了在史学上卓有建树外,在清代诗人中也是地位显赫之人,他留传下来的诗作近五千首,但可惜的是,相对于他的史学专著,其诗歌被人关注的程度要低得多。

他被称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后一道光芒”的“性灵派”代表人物,他同袁枚和张问陶并称为“性灵派三大家”,主张“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我手写我心。我心随我性,反对复古,提倡创新;所以,他的诗是心灵真情的流露,如果细细的品读也是很享受的过程。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悲秋,是诗歌中的传统题材,一般诗人都是将自己的身世或仕途的蹇促寓意其中,怨天怨地以鸣不平之音,而赵翼的这首诗却另有一番情趣,他表达的是“岁月催人老”的诗情,怨的不世间的人和事,而是阵阵恼人的秋风。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秋风枫叶,继之又白雪飞头,策杖近郊,“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倒是这枫叶在清寒的秋风中,愈加显得红润,一股凄凉之感瞬间袭将了上来,整首诗俨然就是一幅《郊野寒秋图》。

在赵翼的诗作中有一组《论诗》很是引人注目,他是评价了在历史上及当时影响较大的十位诗人,远的如李白和杜甫,近的如吴伟业与查慎行,那首“江山代有才人出”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借议论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观点,针对当时流行的“诗必称古”的思潮,给予了批判,表达的其实是自己“爱古不薄今”的诗歌史观,有一定的诗论价值。

赵翼的诗歌语言直白浅显,直抒胸臆,但因其是努力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他的诗议论太多,大多是为论而写,读来缺乏美感,这也是让人感到遗憾之事。

不过,他有一首说蚊子的小诗倒是很有意思,只是不知道他是写的是实情还是借事讽喻。

六尺匡床障皂罗,偶留微罅失讥诃;

一蚊便搅一终夕,宵小原来不在多。

这个场景人人都遇到过,睡觉前的一个不留神,钻了个蚊子进来,搅得来一夜无眠,

这首诗可以说是很“生活”,但从这最后一句来看,感觉就是在说那些类似小人的“宵小”,前三句皆为铺垫,然而,这还是要怪自己,你不把蚊子放进来,那一夜好觉可得;你能够远离小人,自然也无烦恼。

终归来说,他的诗有形式主义之嫌,缺乏内涵和画面感的诗总不会被人欣赏的,所以,赵翼在诗歌上并没有太大的声名,他真正的成就是在史学研究上。

他的《廿二史札记》是历时三十载方完成的史学巨著,此书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廿二史札记》大致可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媲美,都是从经世致用的目的出发,从历史中发生的史实中,提取出如何能“治乱兴衰”的良策,但相对来说,他这部书要比《资治通鉴》来得“亲民”一些,因为,他这是一部读史笔记,而司马光那书,是主要是写给皇帝看的。

但这《廿二史札记》也不是一本简单的读史笔记,因为他并不是罗列史实,就事论事;他是以史证史,通过史实的相互比较,以此来说明事件发生的偶然性或必然性,并就此作出客观的评价。

赵翼的这部书与其他史书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旁征博引,史料翔实,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评:“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观赵翼的一生,虽然前期比较穷困,但自去了京城后,无论在生活还是仕途上,都还算比较顺当,一生也没有遭到太大的挫折,后期的生活也还优渥。

他应该是个心胸豁达之人,要知道,他一直活到86岁才去世,远超当时的平均寿命,没有开朗的性格,怕是活不到这个年龄的吧。

朝廷对他也还重视,除了那一次状元有些让他不开心外,其他都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后来的乾隆也觉得有些对不起他,多次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对他进行表彰,后来的嘉庆还请他去吃了鹿鸣筵宴,并赐三品冠服,他的家人也随之受到了朝廷的诰封。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作为一位学者,赵翼是中国历史上,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取得很高成就的文人,他不囿于传统,敢于直抒胸意,绝不人云亦云,将自己的观点诉诸笔端,尤其在史学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历史也如同一个大舞台般,不停地上演着一幕幕的过往,赵翼就是一位“高人”在看戏,他矗立在一堆看戏的“矮人”中,用他的一双慧眼,将历史的过往看了个真真切切……

0 阅读:7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