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1.唐夏.向红丁:防治糖尿病要做到“三个五”[N].中国消费者报,2017-11-18(B04).
2.张艳华.向红丁教授冰城授科普[J].糖尿病新世界,2017,(06):69.
3.王敏.向红丁:糖尿病科普教育领军人[J].糖尿病新世界,2016,(10):10-11
1944年4月,向红丁教授出生在湖南省古丈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参与过“一二九运动”的进步记者,母亲是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他自幼文理兼修,尤其对科学充满热忱。童年时期,父亲常带着向红丁阅读医学书籍,母亲则鼓励他观察自然,解答他的各种“为什么”。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向红丁不仅成绩优异,更养成了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在高考时,他更是以“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专业,成为了家乡的骄傲。
然而,1968年毕业时,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向红丁被分配到青海雪域高原接受“再教育”。青海高原的生活环境极为艰苦,海拔3000多米,空气稀薄,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三十度。初到藏区时,向红丁和其他知识青年一样,白天开荒修梯田,晚上学习毛泽东思想。可尽管如此,医生的职责却始终没有从他的心中淡去。
有一次,一位藏族牧民因持续高烧昏迷不醒,家人跪在雪地里恳求他的帮助。向红丁连忙赶到牧民家中,用简陋的设备进行检查,发现对方呼吸急促、胸口剧痛,判断是重症肺炎。他心急如焚,深知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

向红丁连夜翻山越岭寻找药草,并结合有限的抗生素为牧民进行治疗。几天后,牧民苏醒,病情好转,他的家人泪流满面地向他磕头表示感谢。那一刻,向红丁心中百感交集,他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价值,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医生的价值,在于让最无助的人看到希望。”
1978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已在青海扎根十年的向红丁毅然决定重返学术道路。这一次,他再次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师从国内内分泌科泰斗池芝盛教授。在一次随师出诊时,池教授发现一名糖尿病患者未按医嘱服药,血糖失控严重,叹息道:“糖尿病教育任重道远,若只做‘坐堂医生’,中国永远摘不掉‘糖尿病大国’的帽子!”
这句话如惊雷般击中了向红丁。他沉思良久,深感责任重大,明白了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应防患于未然。于是,向红丁立下誓言: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未病”,让糖尿病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1985年,向红丁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美国先进的糖尿病防控体系让他大开眼界,但同时也让他焦虑。向红丁意识到,西方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盲目照搬只会水土不服。他在心中下定决心:“我们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必须找到适合中国人的‘抗糖之路’。”
1995年春天,北京市卫生局启动“健康快车”活动,向红丁担任主讲人。他面对台下数百名糖友,发现很多患者对糖尿病的管理知之甚少。他顿时有些焦急,随即调整思路,摒弃艰涩的医学术语,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糖尿病管理:“教育是车夫,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是四匹骏马,缺一不可!”台下听众纷纷点头,甚至有人恍然大悟般地低声自语:“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便是后来享誉全国的“五驾马车”理论雏形。而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向红丁不停地深入社区调研,亲身体验患者的生活困境。有一次,他在随访中听到一位糖友抱怨:“医生只开药,却不说怎么吃!”向红丁一时心生愧疚,立即蹲在患者厨房,用白菜、糙米示范如何搭配健康饮食。这一幕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此后的20余年,向红丁带领团队走遍全国200多个城市,举办上千场公益讲座,听众累计逾百万人次。他不仅是医生,更是无数糖尿病患者的“抗糖导师”。
1996年,向红丁顶着外界“借公益敛财”的流言,创建了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在初创时期,由于经费匮乏,他自掏腰包购置桌椅,甚至将家中的书房改为办公室。而当某药企以百万赞助费换取协会背书“神药”时,向红丁却是勃然大怒,毫不犹豫地回绝道:“宁可不做,绝不助纣为虐!”
在协会成立次年,向红丁推出了《糖尿病300个怎么办》。书中用“吃四条腿不如吃一条腿”(猪牛羊→鸡鸭→鱼→蘑菇)等通俗易懂的比喻,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日常智慧。该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千万家庭的“抗糖宝典”。
如今,在内分泌医学领域深耕半个世纪的向红丁教授,早已成为中国糖尿病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在糖尿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无数患者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健康管理方案。向红丁倡导的糖尿病综合管理理念,已成为国内糖尿病防治体系的重要基石,影响了几代医学工作者。

向红丁教授曾用“航海理论”来比喻糖尿病管理。他认为,人体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而血糖的稳定就如同船的航行方向。胰岛功能相当于舵手,如果舵手失去控制,船只就会偏离航线,甚至陷入风暴之中。因此,糖尿病管理的关键不是简单地控制血糖,而是要全面维护胰岛功能,使其能够精准调节血糖水平,从根本上降低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艘船在风浪中稳健前行呢?2017年6月,向红丁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三五防糖法”,并且抱病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在演讲台上,向红丁微笑着说道:“其实啊,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学会我这个‘三五防糖法’,并且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简单有效,不花一分钱,保证糖尿病从此远离你!”
向红丁教授提出的“三五防糖法”,是基于他多年糖尿病防治经验总结出的科学管理方法,旨在帮助糖尿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实现血糖的稳定控制。该方法分为“三项基本原则”和“五大核心要素”,强调长期坚持、个性化管理以及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三项基本原则:一、控糖不是短期任务,而是一生的管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需要患者长期坚持科学管理,不能只依赖药物,而忽视日常调控。
二、血糖控制要个性化,不是所有患者都一样——每个人的体质、病情、生活习惯不同,管理方式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而非照搬别人经验。
三、生活方式调整比药物更重要——仅靠吃药无法解决问题,合理饮食、运动、监测等综合管理,才能真正让糖尿病得到控制。
向红丁教授深知,许多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在控糖过程中常常陷入误区,如盲目忌口、过度依赖药物或忽视运动。因此,他特别总结出了五大核心要素,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轻松地控制血糖。

一、合理膳食: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同时注重营养均衡。向红丁教授提出“吃四条腿不如吃两条腿,两条腿不如吃没有腿”的饮食理念,即少吃猪牛羊等红肉,多吃禽类和鱼虾,并适量增加豆类、菌菇类食物。
二、规律运动: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波动。向红丁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快走、游泳、太极拳等低强度、持久性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氧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三、血糖监测:规律检测空腹、餐后血糖,掌握自身血糖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用药方案。他强调:“监测血糖不是为了医生,而是为了自己,让自己更清楚身体的变化。”

四、情绪管理:长期焦虑、压力大会影响血糖稳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向红丁教授发现,许多患者一旦被确诊,就陷入过度恐慌,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因此,他提倡通过冥想、音乐、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
五、科学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不迷信“神药”或偏方,确保药物治疗与生活管理相结合。他曾愤怒地拒绝某些企业提供的“特效降糖药”赞助,因为他始终坚信:“糖尿病管理没有捷径,只有科学和坚持才能带来真正的健康。”
向红丁教授常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学会‘三五防糖法’,坚持下去,不花一分钱,也能远离糖尿病的并发症!”这一方法已帮助成千上万糖尿病患者实现健康管理,成为中国糖尿病防治的重要理念。
(注:《73岁向红丁教授,研究糖尿病50年,总结独家降糖秘诀,很多人打卡》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医学的正确认识
打着科学幌子的愚蠢医学把症当病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