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1.钱童心.70年奔走于高血压防控第一线:刘力生获全球心血管健康杰出贡献奖[N].第一财经日报,2022-10-18(A05).
2.刘志学.刘力生:高血压防治必须重视前辈精神的传承[J].中国医药导报,2022
3.何秉贤.喜读刘力生主编《中国高血压防治-追梦半世纪: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书[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22(06):597.
在中国高血压防治领域,刘力生教授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奠基人。她不仅推动了中国高血压防控体系的建立,还在国际舞台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高血压研究的声音。从协和医学院的求学之路,到全球高血压指南的制定,她用一生的努力,让亿万高血压患者受益。

1928年春天,刘力生出生在河北宛平的一个医学世家。她的父亲是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医生,行医济世,常在深夜背着药箱出诊,甚至为贫苦百姓开设免费诊所。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刘力生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医者无界”的信念也早早就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
1954年,刘力生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进入阜外医院心脏内科。刘力生本以为会在自己热爱的心脏超声领域继续研究,却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导师吴英恺教授让她转向当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高血压研究。
“我能不能不去?”当听到要研究高血压时,刘力生心里有些抗拒。因为在当时,高血压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仍属冷门,既没有系统的诊疗方案,也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中国的高血压流行病学数据更是几乎空白,研究这门领域,意味着要从零开始。但吴英恺教授的一句话,让刘力生彻底改变了想法:“技术可以学,但未解之谜需要人去闯。”就这样,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高血压研究的探索之路。

1969年,刘力生在首钢集团开启了一场“血压革命”。当时的中国,对于高血压的认识还很有限,许多高血压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患病,而高血压也被称为“无声杀手”,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为了获得第一手数据,刘力生带领着团队住进了工人宿舍,与工人们一起工作、生活,同时开展血压测量工作。白天她会跟着工人进入钢铁厂区,晚上借着炉火的微光,一遍遍测量血压,整理数据。最终,在10450人的普查数据中,刘力生团队惊讶地发现——高血压的患病率竟然高达10.08%!这意味着,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而大多数人却毫不知情。
面对这样的现实,刘力生深知,单靠医院是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高血压患者群体的,她开始探索基层防治模式。最终,刘力生提出了“首钢模式”,即:轻症患者由车间卫生员监测,定期测量血压;重症患者纳入医院系统管理,进行药物治疗;企业食堂成为健康教育课堂,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减少高血压发生率。

而这一创新的模式,也在未来数十年里被推广至全国,28年后,首钢工人的脑卒中发病率下降34.6%,死亡率降低60%。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刘力生的“首钢模式”列为全球高血压防治的典范。
1986年,随着对高血压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刘力生教授走进了国际视野,58岁的刘力生站在国际高血压学术会议的讲台上,展示了她的研究成果——《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其中数据显示,我国的中药联合降压药可以使脑卒中风险降低38%,这让全场的国际学者都震惊了。
事实上,这项研究是中国首次主导的大规模高血压循证医学研究,填补了发展中国家在高血压防治研究中的空白。此后,刘力生又主导了“非洛地平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研究”,在面临经费困难时,她奔走全国20多家医院,亲自沟通筹措资金,最终确保研究顺利完成,并成功让研究成果被写入欧洲高血压指南。

刘力生的研究,不仅在国内奠定了高血压防治的科学基础,还推动了多个重要理论的发展:她首次提出“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即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风险增加50%;推动国产降压药研发,让药价降低70%,惠及2.45亿中国患者;主导制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限盐减重”等生活方式调整写入国家防控策略。
在2012年,84岁的刘力生在悉尼国际高血压学会上,接过了“罗伯特·蒂格斯泰特终身成就奖”——这是亚洲学者首次获得该奖项。她在领奖时,举起了一份泛黄的病历,这是1962年刘力生与黄宛教授共同研究的“缩窄性大动脉炎”病例,她感慨地说道:“医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的研究,应当造福全世界的患者。”
而在担任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期间,刘力生还发起了“全球防治高血压五项行动”,并深入非洲、东南亚等地推广社区筛查。在肯尼亚,她教当地居民用手机摄像头监测甲床微循环,并告诉他们:“即使没有血压计,也可以通过观察指甲下的红斑变化来警惕高血压。”

就这样,即便到了90多岁高龄,刘力生仍坚持出诊、科普,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高血压。如今,97岁的刘力生依然坚持在科研一线。201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17654号小行星命名为“刘力生星”,学生问她为何不用自己的照片做屏保,她笑着说:“星星照亮夜路,就像医学应该照亮患者的生命。”
看着这位年逾百岁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的刘力生教授,许多医学同行和患者都不禁好奇:究竟如何才能有效防治高血压,使血管保持健康?面对外界的疑问,刘力生教授从不吝于分享自己的医学心得。在一次国际高血压防治学术论坛上,她系统阐述了自己多年来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经验。
在会场上,刘力生教授微笑着说道:“控制高血压,最关键的其实不是吃药,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临床上很多患者以为单纯依赖降压药就足够了,甚至有人认为运动越多越好,或者戒盐越严格越健康。其实并不是这样!比起这些常见的方法,我更建议大家注意这3个关键点,不花一分钱,就能帮助血压长期保持平稳,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威胁!”

适量饮水,有助于维持血液的流动性,让血管保持弹性。刘力生教授曾在多个健康讲座上提醒大家,水是最好的“天然调节剂”,它可以帮助身体代谢多余的钠,而钠摄入过多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她建议,每天适量饮水,尤其是晨起后喝一杯温水,有助于稀释血液,减少血压波动。她还提到,很多人忙碌时容易忽略喝水,而这种长期缺水的状态,可能让血液变得黏稠,增加血管的压力。因此,养成规律喝水的习惯,对维持血压的平稳有很大的帮助。
戒烟戒酒,是刘力生教授在高血压防治中一再强调的关键。烟草中的尼古丁会让血管收缩,使血流受阻,从而影响血压的稳定。长期吸烟还会影响血管的弹性,让血管变硬,血压更容易波动。她曾提到:“很多高血压患者控制不好血压,其实是因为长期吸烟,导致血管反复收缩,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而酒精则容易让血管扩张,短时间内可能让人觉得放松,但过量饮酒却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长期来看不利于血管健康。因此,刘力生教授建议,如果有饮酒习惯的人群,尽量减少饮酒量,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应避免烈性酒和过量饮酒,让血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

保持积极的心态,对血压的稳定同样重要。刘力生教授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长期焦虑、情绪起伏大的人,血压更容易升高。她提到,压力会让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如果情绪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血压就容易波动。
因此,她鼓励患者通过培养兴趣爱好、适当运动、规律作息等方式,让自己放松下来。她还建议,每天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做深呼吸,或者进行轻松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读书,都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减少血压波动。她认为:“好的心态,就是最好的‘天然降压药’。”
刘力生教授一直致力于向大众普及高血压防治的科学知识,她希望大家明白,高血压的管理不仅仅是依靠药物,更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多喝水,让血液流动更顺畅;戒烟戒酒,让血管保持弹性;保持积极的心态,让血压更平稳。这些简单的小习惯,不仅有助于血压的控制,也能让身体整体更健康,生活质量更高。她常说:“血压稳定了,身体才会轻松,人才能活得更自在。”
(注:《纪实:97岁刘力生教授:降血压秘诀不是戒盐和运动,不妨了解一下》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自在所在
[作揖][作揖][作揖][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