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搞懂老子53章的“道夸”,可是查阅手头能参照的的解读,从韩非子到河上公,从王弼到苏辙、王夫之,直到南怀瑾、陈鼓应等,其解读思路大体一致,都不太理想。
我想搞懂“大道甚夷,民甚好径”到底是批评“民”贪图方便,投机取巧呢?还是对“民好径”的客观陈述?他们的解读一样不能给一个满意的答案。
一周来,有空就琢磨,今天忽然就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
老子说:“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赍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他们解释说:假如“我”稍微有些见识,都会行走在大道上,最担心走入邪路,老子批评人们喜欢图省事而走“小道”,最后斥责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依然锦衣玉食的罪恶行径,认为他们是强盗头子。
在此之前,为何说这样的理解不够理想,不能接受呢?因为他们的解释解不开以下疑问:
1、“使我介然有知”中的“我”是老子自称,还是指向其他人?
2、唯施是畏”真的是要走正道、不走“邪路”吗?
3、“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是对“民”图省事的投机取巧“抄小道”的批评,还是对“民好径”现象的客观陈述与剖析?
4、“盗夸”就是“强盗头子”吗?如果是,谁都知道那是“不道”的,惜墨如金的老子何必多此一举,后辍一句“盗夸,非道也”?
一、《道德经》中的第一人称:我、吾
《道德经》中的“我”出现20多处,通常是对“道”或为道者、圣人的称谓,比如:百姓谓我自然,我泊焉未兆,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我无为也而民自化,天下皆谓我大,我恒有三宝,知我者希,则我贵矣,等等。
“吾”也出现20多处,而“吾”则是老子的自称,或者是对侯王的称谓,如:吾不知谁子也,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吾以观其复也,吾何以知众父之然,吾未知其名,吾见其弗得已,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等等。
而本章的“使我介有知”,不是老子的自称,更不是侯王的指称,而是对圣人的称谓。
二、“唯施是畏”真的是要走正道、不走“邪路”吗?
历来的注老解老者,几乎都是一样的理解方向,对“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解释为:假使我稍微有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担心惟恐走入了邪路。
这是陈鼓应的译文,字里行间充满了道德说教意味,比如“正道”、“邪路”,与河上公以来的诸家注解一脉相承,并无新意。很难说这样的解释能契合老子之意。
稍微有些认知,就可以”唯施是畏“了吗?我们对大道都有点认识,我们就“唯施是畏”了吗?必须得搞清楚:那是对“行于大道”的人而言的,那是圣人唯施是畏,而不是你我稍微有点认识就可以“施为”的。
所以,这个“施”就是“为”,特指“有为之治”,是君王“为道”必须规避的风险。这种“施”的后果,即是本章后面将要提及的诸多社会乱象:朝政荒废,百姓饥荒,社会两极分化。
三、“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是对“民”图省事的投机取巧“抄小道”的批评,还是对“民好径”现象的客观陈述与剖析?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是比喻句,这是对社会“失道”情景的事实陈述,并不像陈鼓应等人理解的那样,认为是老子对民众放着大道不走,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热衷于“走邪路”。
王弼对这句话的注解可做参考,他说:大道荡然正平,而人尚且舍弃不走,而喜欢抄小道,因为有小道。何况还有君王的“施为”,阻塞了大道呢?
所以,老子并非批评“民好径”的风气,而是批评君王的有为,是他的“有施有为”造成的大路行不通,“民”没有选择,只好走小道。
这里的“大道”“小径”都是比喻,用以说明“大道废”情况下的社会现实,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大道不行,只有依靠礼教维系社会关系,礼教就意味着人情,意味着智诈投机,而“智慧出,有大伪”,巧言令色,攀结权贵,上下勾连,处处算计,这就是“以智治国”,而“以智治国”就是“国之贼”。
四、“盗夸”就是“强盗头子”吗?如果是,谁都知道那是“不道”的,惜墨如金的老子何必多此一举,后辍一句“盗夸,非道也”?
一直不愿接受虽“道夸”的传统解读,曾经接受过《韩非子·解老》的观点,他的原文是“道竽”:“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
但不知“道竽”一词源于何处,有人怀疑是韩非不认可“道夸”一词而改,但支持者甚少,认为韩非此解太过迂曲、不畅。
近来看到北京师范大学张富祥教授的《老子校释》,他认为“道夸”应该是“道荂(fū)”,荂,是“花”的别体,“道花”就是老子38章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中的“华”。
“道之华”,跟“道之本”相对,与果“实”相对,只是好看的粉饰,虚假的繁荣,所以本章末尾说“道华,非道也”。
这个解释很有道理,但不敢确定,只把这个观点推荐出来,供参考。
万物源于“有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行权,当然也不例外,否则就是“盗”,同理,权力不能取之有道是窃权,老子称之为“夸”,“窃而用之”就是“盗夸”。
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是乃圣人之过也。
那些偷窃腰带环钩的人受到刑杀,窃国大盗却成为诸侯;可笑的是诸侯之门才存在着仁义,仁义成了他们的粉饰。
王弼说:“夸”,窃位也。就是说:不以“道”而得大位的窃国者,就是盗夸。只有“执大象”的有道者,“以百姓之心为心”,才能实现“天下往”,天下归心,并实现“安平太”。
本章大意:
要让“我(圣人)明确指出奉行大道需要担心什么,那就是有所“施为”,因为这会导致人们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却喜欢走捷径。
其结果只能是:朝堂奢华,而农田荒芜,粮仓空虚。权臣大人们却衣锦绣,佩宝剑,吃腻山珍海味,聚敛天下财富而贪得无厌。这是(不得人心的)窃国大盗啊,是那么的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