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好像按下了加速键。
几天之内,顶层定调已久的那些楼市松绑的“大招”,一一落地。
继认房不认贷和存量房利率下调之后,昨天,一线城市广州调整了购房首付比例——
虽然首套首付两成的期待没能兑现,但二套购房者喜提首付成数大幅下降,改善市场一下子就沸腾了起来。
五花八门的利好背后,一个悄无声息的大转折,似乎正在逐渐显露出它的轮廓。
确定要走新加坡模式了?
上周末,有一个市场传言,在圈内小范围地传播了一把。
传言称,近日,国务院内部文件不但确定要加大保障房供应和建设,还强调,要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
在“房住不炒”提了这么多年以后,“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的声音,足够让人嗅到转向的味道——
如果真能让市场回归市场,保障回归保障,各司其职,双轮驱动,那不就是妥妥的新加坡模式吗?
没记错的话,尽管很早前民间和学者就对新加坡模式有各种研究甚至推崇之意,但官方从来就没有真正有过一次自上而下的盖棺定论。
也就是说,如果文件为真,那么,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模式和思路,将出现一次非常大的变革。
说是“二次房改”,毫不为过。
新房领域逐步退出管制
虽然没有从官方渠道获得证实,但从最近的现象和趋势来看,类似的思路确实有迹可循。
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在新房领域,已经有不少城市开始鼓励房价的自由浮动了。
几周前,广东珠海金湾区某楼盘公开降价销售,此前备案价是2.8万/平米,如今,开发商打折卖1.4万-1.5万/平米。
放在以前,这种折价一半卖的项目,开发商肯定会被购房者堵在售楼部讨说法,说不定还会被相关部门“约谈”。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一次,当地住建局的回应是——
项目降价推盘的做法,是合理的市场行为。
国家住建部主管的的中国房地产报,前不久也改了口风,是这样表态的——
无独有偶的是,这周也有消息称,广州已经悄悄放开一手房的限价了,再一次在一线城市中抢跑。
海珠区某改善项目,原来的备案价是14万/平米,最近,已经上调到16万/平米了。
再加上不少二线城市都已经开始修正和退出各项限售限购政策,种种现象综合在一起,这很难不让人联想——
是否高层已经开始有意退出对于商品房领域的行政管制,让市场重新发挥主导作用?
保障房领域行动变多
在保障房领域,目前能看到的行动,就更多了。
9月初,广州干了一件大事——
建立了国资背景的广州安居集团。
我们翻看了安居集团的运作模式,发现,这个集团几乎是为保障房的建设而生的。
介绍提及,集团会探索构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三大主营业务。
这,与2021年在《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中确定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是一模一样的。
同时,官方也说了,保障房的筹建,将通过城中村改造转化、存量房源整租、产业园区配建等多种渠道而来。
Emmm……向深圳看齐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了。
毕竟,根据“十四五”定下的目标,到2025年,广州要全面完成66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
其中,公租房分得的指标是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共有产权房3万套。
现在这时间都过去一半了,时间短、任务重,看来,广州也要准备举起城中村统租的大旗了。
地方层面尚且如此,在中央层面,保障房的相关举措和表态就更频繁了。
近日,有关部门表示,未来,保障房不能上市交易,只能在内部范围内流动。
这,似乎也有向新加坡“组屋”看齐的意思。
“政策,会逐步加码到你相信为止”
近年来,我们一直困扰在对商品房的定义和讨论之中。
虽然是商品,它却被赋予了太多的民生行业色彩——
在大众认知里,商品房就应该属于公共服务品,所以不能太贵,应该限制它的利润,不能暴涨暴跌,最好人人都能买得起商品房。
在“居者有其屋”的期待之下,商品房一直被诟病,天下人苦高房价久矣。
所以,一直以来,“有形的手”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是无微不至,前些年,甚至出现了二手房指导价的奇招。
但换个角度来看,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或许在另一个维度。
早在1998年“房改”,就有明确,未来要构建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体系。
通知原文还表述,要“采取扶持政策,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
但这些年来,保障房的建设进展大家是知道的,因为保障房建设的缺位,导致中低收入群体不得不使劲浑身解数,挤入商品房市场,才让商品房市场的矛盾如此尖锐。
那么,如果这次真的转向新加坡模式,会对楼市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改善市场和豪宅大概率可以有所反弹。
就像我们此前在《“回来吧,一起卖房!”》所写的那般,拉长时间轴看,新加坡的房价走势还算平稳。
但新加坡的私人住宅价格,可一点都不低。
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20全球生活报告》显示,当年新加坡的住宅价格排名全球第3,亚洲范围内仅次于香港。
新加坡的组屋供应占整个住房市场的80%,但依然挡不住高档商品房的一路飙升。
所以,如果未来经济复苏回暖了,改善市场和豪宅没有政府“无形的手”的管制,很有可能会继续走高的。
如果有能力置换的小伙伴们,要趁着出货的好时机,抓紧把手上的资产进行腾挪置换。
其次,刚需市场会受到冲击。
以后,在大城市里没有购房能力的普通人,很有可能考虑住在保租房,或者上车共有产权房,买房的欲望就不强烈了。
所以,刚需房,特别是远郊区域一两百万的房子,真的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不大了。
每月花点租金,他们可以住到中心区地理位置更好的保租房,或者改下预算,买个市区的共有产权房,也不是不可以。
尤其是保障房多的区域,受到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最后,对房企来说,保租房是一个不错的朝阳赛道。
政策扶持、市场空间大、租金源源不断且稳定,在谋求第二增长曲线的当下,开发商可以看看有没有机会参与切入。
但无论如何,近期政策转向的力度,真的有点超出我们的预期。
有没有一种可能——
政策,会逐步加码到你相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