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陈赓的772团被重兵包围,徐向前:原地待命,不准突围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2025-01-13 15:48:43

前言

1938年3月,陈赓率领772团在响堂铺一带伏击日军车队时,不料被日军重兵包围,当他把电话打到指挥部要求立刻撤退时,却遭到徐向前的严令:原地待命,没有我的命令谁都不准后退半步。

徐帅此举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何他会置众将士的生命于不顾,严令陈赓不准突围呢,陈赓率领的772团又是如何脱离险情的呢,这期间到底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故事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文章。

朱老总:向前,我想让国军少将看看我们是如何打仗的,你有把握赢吗?

故事的起因要从响堂铺战役说起,作为八路军抗战史上足以纳入教材的经典战役,它的精彩程度、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敌心理之琢磨,我认为,这是一场足以媲美平型关大捷的战役。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无论是抗战史相关的书籍还是民间传播中,人们对这场战役鲜为人知,即便是有人偶尔提及它的名字,但对战斗的细节、特别是对徐向前精彩绝伦的指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之所以造成这个现象,究其根本,除了徐帅低调内敛的、不善言辞的性格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场只歼敌400余人的战役,的确很容易让人忽略。

响堂铺战役于1938年3月底打响。

当时的日军正从河北不断地向山西增兵,企图攻入潼关、西安、陕甘宁边区,进而控制黄河各渡口。为了暂缓日军的行动、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八路军决定在日军运输的关隘——邯郸公路(河北邯郸至山西长治),给予敌军重创,伏击的地点就选在响堂铺一带。

行文至此,肯定很多人会有疑问,一个歼敌400人的伏击战有什么可大书特书的?无非就是找个居高临下的伏击点,然后待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予以歼灭。你要是这么想,可就大错特错了。

这场战役无论是中央军委、毛主席,还是朱老总都寄予厚望,并将战役的指挥权全部交由徐向前。

朱老总问徐向前,我想邀请国民党军的少将前来观战,你有多大的把握能打赢,能不能让他们看看游击战术的厉害?

徐向前听完一怔,随即表示问题不大,放心大胆的邀请他们来。

朱老总之所以要邀请国民党军的少将前来观战,一来的增加全国抗战的信心,二来是让国军了解一下什么是游击战,此前的平型关大捷、神头岭伏击战都因稍纵即逝的战机,根本来不及邀请国军将领来观战,此次将重任交给徐向前,这其中的难度和压力可不是一般伏击战能比的。

你要打赢,打出示范的效果,就要确保对整个战斗的进程有十足的把握,不能将伏击战打成击溃战,务必保证要全歼这股日军。

那么徐向前的底气来自于何处呢?

首先日军的战线在不断加长,运输补给的任务日益繁重,在邯场公路和长治到临汾的公路上,日军的运输车每天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昼夜不停地运送兵员和作战物资。久而久之,日军形成了麻痹、大意的心理,对我部打伏击十分有利。

其次,徐向前选择的伏击地点极佳。响当铺是邯场公路上的一个小村子,位于河北涉县和山西至黎城间的东阳关附近,也是由河北进入山西,翻越太行山的要塞。两侧山势险要,中间是一条长长的峡谷,沿着河谷有一条临时修建的公路,路面是由鹅卵石和细砂铺成,很是松软。

公路南面是悬崖峭壁,山势险峻,只需派小股部队坚守,就能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公路北侧则是泥泞不堪的山地,地势凹凸不平,有多条谷口通向公路,很利于隐藏埋伏和伏击。

经过仔细的勘察和论证,徐向前认为响当铺就是绝佳的伏击地点。因为伏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伏击的对象是敌人的汽车运输队。若是将伏击地点设在这种绵延于河谷之间、河底狭窄的公路上,我军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进可攻退可守,而敌人则处于既无回旋余地,又没有可依托地形的境地。

作战会议上,徐向前说:“这里的确是打伏击的最佳地点,我们将伏击地点设在路北,既利于隐蔽,又可快速出击,;敌人一旦进入伏击地点便无路可退,且无险可守,集中于中间,是东阳关到涉县两个敌人据点增援的最远距离。如此理想的地形,我们可以在南北两侧设下重兵,形成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彻底瘫痪敌人的车队,东西两面封堵住敌人的车头和车尾,让他无法遁形、插翅难逃。”

伏击地点选好后,各部于31日凌晨进入预定区域,具体部署为:

769团进入响堂铺以东,杨家山、江家庄一线,另派小股部队到公路南侧隐蔽待机;

771团部署于响堂铺正面,即宽漳、后宽漳一线,并派出小股部队进到公路南侧,协同769团小分队歼敌;

772团进至指挥所后面的马家拐,并在东阳关附近和东北的苏家蛟警戒敌人,随时打击由黎城、东阳关进犯的援敌,掩护伏击部队右翼的安全。

陈赓的386旅指挥部设置在771团阵地后方。此外769团的4个连设伏于樟树岭、河南店一线,随时打击由涉县方向来援的日军;另一个连隐蔽于杨家山以东的王堡,确保本团左后方的安全。

陈赓:敌人要对我形成包围,是否撤出?徐向前:没我的命令,不准撤退

然而,实际情况远超预计。此刻,早已日出东方,可公路上只有日军零星的辆通过,始终不见敌军运输车队的身影。等了一夜的官兵,都显得有些焦急。

突然,一阵急促的铃声打破了指挥室里的宁静。

电话是陈赓打来的。他向徐向前报告说:“772团发现,东阳关方向的200敌军正向马家峪运动;长宁东南方向也有敌骑兵的影子。”

陈赓判断,敌人很可能知晓了我部的这次伏击计划,企图从右翼侧击,断我退路。因而向徐向前请示:是否将主力撤至庙上村、鸭儿山去截击敌人?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徐向前一时难以决策。

若是敌人察觉了我部的伏击计划来个顺势而为,断我后路,情况将不堪设想,这就需要立马撤出来,择机再战;若并非如此,敌人的兵力调动另有打算,或者仅仅是巧合,那么我部仓促撤出,错失如此歼敌的良机,反而有些弄巧成拙。

是继续伏击,还是即刻撤出阵地?徐向前对着地图陷入了沉思,而后他迅速决断,情报有误。若是敌人果真发现了我们的伏击计划,断不会这么一点兵力前来“敲山震虎”或“自动入翁”,定会以数倍的兵力对我形成围攻。因此,敌人极有可能有其他目的。

于是。徐向前立即电令陈赓:“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能擅自行动,要坚守阵地,严密设伏,切勿暴露,情报先不要下发。”

而后,徐向前迅速派侦察部队前往东阳关和苏家蛟方向侦察,并一再嘱咐他们,一定要摸清具体情况,速去速回。

大约两个小时,侦察部队传来消息,原来所谓的“敌骑兵”,实际是几头驮着物资的毛驴,由百姓赶着向北而去了。

情况摸清了,悬着的心落地了,部队的情绪也稳住了,徐向前立即叮嘱各参战部队:打伏击一定要沉得住气,切记不可盲动,一定要抽丝剥茧判断敌情,切不能让纵横交错的敌情所蒙蔽,更不能因判断失误而致使行动有误,那样就会让整个伏击行动功亏一篑,让敌人的阴谋得逞而付出代价。

战后,129师在战斗总结中强调:“尤其是在后路上的苏家蛟、传闻有敌重兵来袭,我们的高级指挥员沉着冷静,定力极强,因而获得这次战役的最终胜利。”

上午8时许,日军180辆运输车、在170余人的掩护下,从黎城经东阳关,大摇大摆的朝响堂铺开来。由于车队是在谷底的沙滩上通路,路面松软,行驶速度像只蜗牛,前后足足来开10里长。

9时许,日军车队前部率先进入伏击阵地。771团指挥员目不转睛,一辆一辆数着通过的汽车。根据此前的部署,769团主要负责左侧的车头部分;右翼的771团放过前面的100辆汽车,全部交给769团处理,剩下的80辆汽车,全部由771团负责。

当车队先头全部进入小河底时,徐向前一声令下,两个团突然向敌开火。

刹那见,步枪、机枪、迫击炮齐声怒吼,暴雨般地洒向敌车队。没有丝毫防备的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炮火打得措手不及、手足无措,汽车在山沟里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横冲直撞。整个车队被拦腰截断,完全不受控制。

有的敌人在汽车上还未将迫击炮、机关枪架起来,就见了他们的天皇。有的敌人躲在汽车底下负隅顽抗,立即被八路军的火车打得无法动弹,难以组织起有效还击。

战士们找准汽车的弱点,率先打爆汽车的轮胎,让他动弹不得,彻底瘫痪,然后把道路两边堵死。尔后,集中机枪、步枪、手榴弹的火力一起射向汽车的油箱,以致起火焚烧汽车,使敌人无法利用车身当掩体来还击,同时也能借助火势向敌人还击。

激战里,日军以小股部队向山下突围,结果大部分倒在了我军的机关枪和手榴弹之下。

徐向前果断下来,向残敌发起最后的攻击。埋伏了一夜的众将士犹如猎豹一般杀向敌人,以手榴弹、刺刀等武器迅速送鬼子见了他们的天皇。

历经两个小时的鏖战,我军共打死、俘虏日军森木少佐以下400余人,180余辆汽车歪歪扭扭、七倒八歪,全部被摧毁。日军第14师团山田辎重队两个汽车中队遭到毁灭性打击。

就在响堂铺战斗激战正酣之时,黎城及东阳关敌步骑兵400余人,携炮2门,快马加鞭而来。但援敌还未到达响堂铺,就被等候多时的772团击溃,退守至东阳关;随后,黎城又出动200敌军,携炮4门,会合东阳关之溃敌,在1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连续向77团发动数轮攻击,均被击退。

敌退守东阳关后,再也不敢出城增援,仅利用炮火优势压制八路军。与此同时,涉县的400敌军乘坐汽车倾巢而动,也被769团在樟树岭以东击溃。

下午5时,日军出动了10余架飞机,对响堂铺地区实施了数个小时的狂轰乱炸。然而,徐向前早就率部队撤出阵地,在秋树垣一带休整了。

此战,我军一共缴获迫击炮4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10挺,长短枪130多支,子弹数万发以及一大批军用物资。

响堂铺伏击战,不仅给予日军当头一棒,更使八路军在群众中建立了威信,极大提升了全国抗日军民的信心。

刘伯承之后对这一仗称赞有佳,徐向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里素质,精准无误的判断,完全征服了擅长精准用兵的刘帅。

国军观战团也被八路军这样的战法所折服,八路军敢以如此简陋的武器,明目张胆的伏击日军,哪怕是小股部队,这样的战役放在国军这里万万是不可能的。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徐向前关于此战的惊奇之处,既在响堂铺战场,又在响堂铺之外,他敢于伏击的同时,还设置的阻援战场,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游击战的范畴了,而是复杂敌情下的战役运筹。

徐帅一生低调谦逊,遥想当年在黄埔军校,还因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被蒋介石定义为“难堪大用”,殊不知,正是这个他口中不堪大用的人,把他打得心服口服。而关于他的战场履历、关于战场战役,他总是很少提及,更多的是将战役的功劳推到129师首长刘伯承和邓公身上,或是力主这是386旅陈赓的功劳。

唯独对自己,他始终是那么苛刻,那么吝啬,不肯夸自己一句!!

7 阅读:1982

评论列表

123

123

10
2025-01-14 22:29

一代神将徐帅!

用户14xxx38

用户14xxx38

6
2025-01-25 12:20

最被低估的元帅[点赞]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