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问周总理:为何不愿回家乡看看,不想吗?总理回答让人泪目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2024-09-10 18:23:02
前言

1910年周总理12岁;1976年,周总理78岁。

从他12岁离家前往东北开始,到他78岁在北京逝世,66个春秋,66个年头,周总理再也没有回到那养育他的古城淮安。

难道他不想回吗?这是包括毛主席在内的所有人的疑问,不!他说过,“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不会不热爱他的家乡的”。他和许多爱国者一样,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深厚的感情,魂牵梦绕那片熟悉的土地。也正因如此,离开家乡的他与渴望他回来看看的家乡之间,不曾中断过感人的故事,不曾中断过那种游子深情。

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

周总理为何一直不回老家看看?若单单是以没时间为答案恐怕是难以服众的,周总理虽然日理万机,但时常奔走在中华大地的他,一天半天的时间总归还是有的。

66载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算起,也不过27个年头!于是,期盼周总理回来看看的人民,从20世纪50年代就不断有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传说:总理要回来了! 总理要回来了!!

伟人归故里,家乡人民无不流淌着骄傲与自豪。为此淮安人民专门拓宽了南门大街等街道,维修了淮安的两座古老文明的象征性建筑——文通塔和镇淮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去了,人们没等来周总理回乡的消息。期盼的人们,心灰意冷,又听闻周总理在飞机上俯瞰家乡的故事。于是,淮海上空的每架飞机,都被可爱的淮安人民寄予了无限深情。

朴实的淮海人民怎么会看到飞机上的周总理,但周总理的的确确是在飞机上俯瞰过家乡。据周总理的卫士成元功回忆,周总理的座机每次起飞前,机组人员会率先将《飞行日志》送到周总理面前,上面标注了什么时候起飞,几点到达,一路途经什么地方,等等。但凡看到要飞越淮海上空时,周总理就会感慨地说:“这次经过我老家上空,如果天气晴朗能让我看看家乡就好了。”短短几句话流露出周总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1959年1月的一天,周总理乘坐专机从广州飞行北京,那天天气特别好,万里无云。当飞机快到淮海上空时,周总理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顾不上飞机的颠簸踉跄着走向驾驶舱。成元共怕他跌倒,忙站起来跟着往前走。周总理进入驾驶舱后,对正在聚精会神驾驶飞机的机长袁桃园说:“小袁,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

袁桃园一听,知晓了周总理的意思,马上回答说:“没问题,总理,您坐下吧。”说着,副驾驶站起身来让周总理坐到他的位置上。袁桃园机长很快地降低了飞机的速度和高度。

就像一位长年在外的游子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母亲那样,周总理目不转睛地注自己的家乡淮安!也许是怕打扰了机组人员驾驶,也许是看着家乡的样貌陷入了沉思,周总理深情的望着,久久不语。当时周总理的经济秘书王扶林回忆:“总理多年未回淮安,但他对淮安有深厚的感情。那次他在飞机上看淮安,我就在旁边。事后总理对我说,他看到了文通塔、里运河并未有改变,只是鼓楼附近的街道和从前不一样了......”

飞越淮安上空,袁桃园对总理说:“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圈,让您再仔细看看?”周总理摇摇头:“不用了,那又要多费汽油了,我们还是赶回北京吧。”直到此时,他才恋恋不舍地从副驾驶的座位上站起身来,并微笑着对机长,副驾驶说了声“谢谢”,在成元功的搀扶下,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周总理坐下后,双眼含泪,许久都没说话,完全沉浸在对养育他的家乡的回忆中。

虽不回家乡,却时刻惦念着家乡人

毋庸置疑,周总理对养育自己的故土饱含深情,无比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和乡亲父老。

淮安人民时刻记得周总理之前请筱文艳代他“问乡亲们好”的感人故事。

1952年,新中国举行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大会,汇集了全国各地的23个剧种,来自上海人民淮剧团的筱文艳也参加了这次大会。这天中午,筱文艳正在招待所洗衣服,周总理在于伶的陪同下来到招待所。他看到筱文艳便亲切地文道:同志盖叫天先生在哪个房间?听说他生病了,我们来看看他。

筱文艳并未发觉来人是周总理,随手一指楼上说:“盖老先生住二楼。他刚刚退烧,现在不在。”

周总理听到盖叫天不在,说了声谢谢,便转身离开。筱文艳望着他的背影,有些恍惚,总感觉在哪里见过,她费尽脑汁也没想起来,只好去问于伶。

于伶对她说:“是周总理啊!你怎么会没认出来呢?”

筱文艳豁然开朗,又特别懊悔,我怎么连周总理都没认出来呢?如果能多和他说几句话该多好啊!什么时候能再见见周总理呢!!!

筱文艳剧照

殊不知,没过几天筱文艳就再一次见到了周总理。汇演结束后,起源于周总理家乡的淮剧被点名到北京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场演出。上海人民淮剧团筱文艳、盖叫天演的《千里送京娘》和《种大麦》两出小戏情节生动,妙趣横生,令台下发出阵阵掌声。

演出刚结束,多年未看过家乡戏的周总理就健步如飞地来到后台和演员们握手,恭贺他们演出成功。筱文艳可算见到周总理了,激动地向前迎了上去。周总理紧紧握住她的手,祝贺她演出成功:“你的戏演的很好,祝贺你!”

这时,周总理嘱咐她,刚刚毛主席也看了汇演,他对你们的《种大麦》印象深刻,就是戏剧矛盾不够多。筱文艳立马表示:“谢谢总理转达主席的指示。我们回去一定好好修改。”

周总理一听她那一口地道的苏北口音,两道乌眉立即扬了起来,亲切地问:“你是哪里人啊?”

“我是淮安人。”筱文艳大声的说道。

“噢,那我们还是同乡呢。你老家是在城里?”

“住在乡下。”

“哪一个乡?”

“车桥东乡。”

“车桥?”很好。我小时候还去哪里赶过庙会呢,是从涧河坐小船去的。周总理立马陷入深情的回忆,顿了顿他又问:“你回过家没有?”

“我从5岁离家,20多年没回去了。”

“我老家是在淮安驸马巷里,我也40多年没回去过了。不知家乡现在发展的如何?你若演出回去,代我向乡亲们问好。”

“好,我一定记住,回去给您向乡亲们问好。”

从那以后,周总理每次碰到筱文艳,都要上去和她说几句话。有一次,趁在上海开会的机会,周恩来还特意去看了筱文艳等人演出的淮剧《水斗》、《断桥》等戏曲,还为筱文艳题写了“努力学习,精益求精”的勉词。筱文艳成功入党,周总理也向她表示祝贺。

1956年,筱文艳同上海人民淮剧团首次回到家乡淮安,为父老乡亲们演出了《秦香莲》、《水漫泗州》等经典曲目。她不忘周总理的嘱托,从剧场到广场,从城里到乡下,总是不忘代周总理“向乡亲们问好”。

作为总理,却不肯动用特权为家乡谋便利

1958年7月,正值盛夏时节,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受县委委托到北京去见周总理。

县委交代他的任务是:

1、汇报淮安工作,请总理对发展故乡的工农业生产适当给予适当“照顾”;

2、向周总理直接请示他的旧居处理问题。

从淮安出发之始,王汝祥心里就一直在嘀咕,都说总理日理万机,他能抽出时间见我吗?王汝祥惴惴不安的向国务院说明了来意......

“父母官”到北京,几十年未归故里的周总理自然十分高兴,想见见家乡的来客,了解一下家乡的发展。7月25日,他就安排时间接见了王汝祥,还请他吃了饭。

家乡人见面,自然少不了嘘寒问暖,不过因周总理行程太满,很多想了解的问题都没了解到。而王汝祥是第一次见周总理,激动之心溢于言表,本来有一肚子话要说到嘴边了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会面时间不长,周总理因为还要接见来访的外宾,就对王汝祥说:“我和你的事择日再续吧。”

两天之后的7月27日,夜幕刚刚降临,王汝祥如约走进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早就在他的办公室外等候多时。

“吃饭了吗?” 周总理见王汝祥走来,亲切的问道,并迎上去握手,拉着他一同进入会客厅,两人促膝而坐。周总理满脸歉意地道:“老王,此次你来,我照顾不周,就请你吃了顿便饭,你心里一定责怪我这个老乡太过小气了。”

“不、不,总理,那天我吃的很好。王汝祥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周总理会这样客气。周总理摇了摇头:你们在下面招待客人可能比较丰盛,可是国务院有待客标准,我是总理,更要带头执行啊!”

王汝祥知道了周总理的意思,就不再说什么了。周总理随即转移了话题:“听闻你们要重新修建我的房子?这怎么能行,不要因为我是总理,就搞特殊嘛!”

“不是重建,是修理。房子年久失修,怕是要塌了,我们只是把它修缮一下。因为尔萃(周总理的侄子)参军了,地当上要优待军属,这本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那房子要倒了,就把它拆掉。”周总理好像没有听到王汝祥的解释一样,继续道,“你们对城里地主的房子是怎么处理的,我家那房子,我看可以没收。”

“没收?!”王汝祥没想到周总理会这样回答,一下子愣住了,不知如何是好,但没收无论如何是不能答应的。过一阵儿,王汝祥才有了“对策”:“总理,城市没搞土改,可不能胡乱没收房子!”

周总理听后,忍不住仰头大笑道:“好,不谈没收,不谈没收。”

谈话的气氛就这样悄然间活跃起来,话题也进入了淮安的工业生产情况。

上次谈话,他就没有全盘托出,只是旁敲侧击地以汇报家乡近况为由,暗示家乡办工业存在的困难,想请周总理为发展淮安工业解决钢材问题。这一次,他说着说着就提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王汝祥在绞尽脑汁地琢磨着该怎样“不辱使命”,周总理对这一切早就了然于心,一语道破:“你是想让我这个老乡给你头走‘后门吧?”

周总理刚一说完,王汝祥顿时脸色通红。他虽然不想承认是来“走后门”的,但又不能否认,现实情况确实如此嘛!

见王汝祥难以启齿,周总理明白自己所说不差,但他并未顺着“走后门”批评下去,而是给出了了贴切的建议:今后一年,淮安还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如果粮食产量显著提升,便能调整耕地,多种经济作物,或增加储备和外调任务 ,由此打下坚实的基础,地方工业的原料、资金、市场都容易解决,这样才有利于发展。

因此对地方工业,除手工业和土法生产的以外,其他方面无需过多投入,不如集中力量先将铁木农具厂搞起来,然后再发展其他。当然,不论办什么工厂,都应首先面向农业,由省里统筹规划。办厂要钢材,也得由全省统一安排。

说着说着,周总理话锋一转,笑着道:“老王,同乡之间可不能搞贿赂啊。”

“贿赂?!”王汝祥听后震惊不已,他才想起来这次进京,带来一些淮安的土特产,托总理办公室的同志们交给周总理,表达家乡人民对总理的热爱之情,谁承想总理却郑重其事。王汝祥一时语塞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说:“这是家乡人民的一点心意,请总理尝尝。”

“尝尝?满满一大铁盒子哩!不准请客送礼,是我们国务院的规定。”

“这......王汝祥一时不知所措,心想:要是周总理真的原封不动把这些特产送回去,那我可怎么向县委,县人委和全县人民交代啊?”

周总理看王汝祥面露难色,抬手抚摸着鬓角,爽朗的笑出声来:“看,都把我当成黑脸包公了,这么多年来,你是第一个从家乡来找我的‘父母官’,好吧,我也只能破例来个‘知法犯法’了。”接着,周总理万般感慨地说:“离开家乡太久了,连你这‘父母官’都不理解我了。”沉思片刻他又轻声问道:“文渠没有堵塞吧?”

“没有。”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在文渠里划船,打水仗......”

谈到童年,周总理脸上多了许多笑意,仿佛他又回到了怀安,回到了驸马巷,回到了那一群群儿时的伙伴互相追逐,充满欢声笑语的时代......王汝祥要看周总理沉浸在故乡情中,便趁机说:“总理,您老离开家乡这么多年,现在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总理再回去看看。”

周总理点了点头,十分感叹地说:“是啊,我又怎么不想回去看看呢!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到我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等到全国解放了,我一定要回去看看。可是这些年,这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谴的烦恼,忙起来都顾不上吃饭,觉都没的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好友,爬爬鼓楼(指淮安镇淮楼),放放风筝......可是......”

王汝祥知道总理日理万机,只好说:“总理,工作再忙,您老也要注意身体啊!”周恩来笑着点头,沉默了许久,他又道:“老王,你是‘父母官’,我的心里话对你不隐瞒,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听。你给裁判裁判。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划到了河中心,这时,他感到深身心俱疲,而河对岸又是乘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如何抉择?”

王汝祥听着周总理话,很快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周总理是把自己比作那个“摆渡”的,他还要把国家和人民送到繁荣昌盛彼岸去啊!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正是如此呀?

王汝祥还在感慨万分地体会中,周总理递过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江渭清、刘顺元、惠浴宇同志收”。周总理说:“你从家乡远道而来,我不能让你失望而归。我这淮安人也得力所能及的帮淮安做点事情。这封信你交给江苏省委,你们的困难尽量请他们帮助解决。”

接过信,王汝祥赶忙装在了口袋里,该看不该看他还是很清楚的。

倒是周总理轻声道:“你可以打开看看。信的内容与你们的意图符不符合。”

王汝祥并在打开,摆手道“不不不。”

周总理见状,打去道:“不看,回去交不了差,不要后悔呦!”

王汝祥说:“不会,不会。”

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3个小时了,王汝祥起身向周总理告辞。周总理送他缓缓走出西花厅。握手道别时,王汝祥再次邀请周总理在百忙之中抽身回去家乡看看。

周总理微笑着点头,紧紧握住王汝祥的手说:“请代我向家乡人民问好,代向淮安机关干部问好。”

事后,人们知道了周总理写给江苏省委负责同志信的内容。在信里,他写了淮安县委向他提的要求,明确地表达了他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写到淮安县委希望他帮助解决钢材时,他说:“王汝祥同志此次来,想在北京解决钢材问题,我当然不能这么做!”信中还特别强调,他不了解淮安情况,给淮安提的建议“不一定”对,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成熟的意见,更不是组织上的意见。

这便是周总理惦念家乡发展,却不给予特权。

离开家乡66载,周总理不回家乡到底是什么原因?

伟人归故里纵然是一段美谈,但周总理更害怕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让他的家乡获得特权,他是总理应该克己为公,实事求是。

他更害怕他回去家乡的百姓兴师动众,更害怕他回去各门亲戚会得到地方官员的青睐和特殊照顾。作为总理,他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0 阅读:17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