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战神,为何林帅在四野一言九鼎,粟裕在三野却需陈毅压阵?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2025-01-14 15:50:44
前言

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林彪和粟裕通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一个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三,创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经典战役;一个是千将之首,十大将排名第一,创造了豫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脍炙人口的战役;两人都为我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然而两人的指挥风格却有着天壤之别,林帅不善言辞、不怒自威,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比如在塔山战役时,8纵司令员段诉权就因牛郎山阵地丢失未及时上报,险被林总撤职,可以说一言九鼎。反观粟裕,虽然军事能力出众,善于打险仗、神仙仗,可对下属却没有足够的震慑力,在孟良崮战役时就出现了下面将领在电话中冲其发牢骚,抱怨的事情,当毛主席让他担任华东野战军总司令兼任政治委员时,他反而有些诚惶诚恐,极力让陈毅继续兼任华野的司令员。

行文至此,相信很多人会有疑问,林总和粟裕同为我军的高级将领,为何林总能在四野一言九鼎,粟裕在三野却要陈毅压阵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文章。

二人的资历上的差异

提及资历,大多数人觉得问题出在了三野的“强兵猛将”太多身上,从而导致了粟裕在排兵布阵、部署作战计划时受到限制。然而实情并非如此,四野被授衔的开国将领是远远高于三野的,仅开国上将四野16个军长里面就有7个上将,而三野16个军长里面一个上将都没有。至于暴跳如雷,一点就着的将领,四野也不在少数,即便是性烈如火、暴跳如雷,号称“黑脸雷公”的刘亚楼。对林帅的命令也从来没有半点质疑,私下里更是对林帅毕恭毕敬。

粟裕显然没有这样的威望,在三野的“骄兵悍将”中,有人站起来和他顶擂,有人敢在电话里对他发脾气,有人敢直接向上级表达不满,更有甚者直接写信批评他。许世友、谭震林、陈士榘,宋时轮等将领,都曾因作战问题和他产生过分歧。

以咱们的陈参座为例,只因在作战构思上和粟裕存在分歧,不能给粟裕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初到粟裕麾下时,其参谋长的职责如同虚设。陈士榘任参谋长之时,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外领兵打仗,而队伍的排兵布阵,战略计划的构思,很长一段时间全由粟裕一肩挑。

综合上述情况来讲,就不得不引出二人如此大的差异的第一个原因——资历上的不同。

虽然二人都是统帅几十万大军的将领,但林帅的资历显然要高过粟裕,南昌起义时林帅就已经是连长了,到了红军时期,就已经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了,解放战争之初,虽身体原因一直在苏联疗养,可是一回到统帅部便集党、政、军权于一身,威望十足,麾下的一众将领都是自红军时期便跟他摸爬滚打而来,林帅在四野的威望自然说一不二。

与林帅相比粟裕的资历就显得有些逊色,南昌起义时,粟裕的职务是警卫班长,虽然在抗战时期有过出色的表现,担任了新四军的师长,但与林帅八路军115师主力师师长相比,就显得要暗淡许多。

就粟裕的资历来看,他与麾下的几位得力干将难分伯仲,却能统领华野几十万大军,这自然导致了许世友、宋时轮等人心中有些愤愤不平。说到陈士榘,自山东野战军之始,他在作战方式上就没和粟裕达成过统一意见,后担任华野参谋长期间,依然我行我素,幸亏有陈毅、陈老总压阵,粟裕才勉强稳住局面。

作战对手不同

就作战对手和自身实力而言,林帅手握的可是我军最强悍的部队,其队伍的组成是以抗战时期活跃在山东的八路军115师和新四军第三师的精锐为班底组建而来的,兵马达10多万人,作战对手却是国军的中等部队;而粟裕则手握我军中等部队,以新四军基础部队起家的,人少装备差,战斗力自然会打折扣,对抗的却是老蒋最嫡系的部队。

对比后勤支援,山东解放区地大物博,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要从工业基础和长远发展来看,东北则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这也是毛主席在抗日找胜利之初就派兵经略东北的原因之一。

对比对手实力,蒋介石起初在东北集结了5个军,而后增至7个军,清一色的美式装备,里面包含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二的新6军和新1军。兵力最盛之时达50多万,作战部队常年保持在20万左右,相较于我军在数量上的优势(后期我军兵力有80万之余),显得青黄不接,东北疆域广茂,要塞比比皆是,对于以占领中大城市为主要战略的国军来说,兵力上的捉襟见肘显然是其致命的弱点。

山东解放区一直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疯狂时一度有24个整编师(军),兵力一度高达60多万,多以美械装备或半美械装备为主。囊括了国军五大主力之三的74师、11师和第5军,除此之外,其余部队的战斗力同样强悍,比如第25师,桂系的第7军这些部队都是西北的胡宗南,山西的阎锡山望尘莫及的。

而且山东战场与国统区仅“一步之遥”,这为蒋介石调集重兵围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津浦徐州以南地区直到战争快要结束才被我军囊入怀中,这条战线对于国军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指挥风格的截然不同

粟裕的指挥风格和排兵部署往往令人难以琢磨,他的天马行空,“思维跳脱”给敌人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却每每能大获全胜,纵观他指挥的一系列战役,多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险仗、神仙仗,连林帅都由衷的感叹,这样的仗我是不敢打的。

结合粟裕一系列的胜仗来看,他的指挥风格和作战构思是能够让大家信服的,可为什么有的将领会提出质疑呢?粟裕的指挥有三大特点“奇”、“快”、“准”,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要果断的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从而一击毙命。因而,粟裕砸下达作战命令,调整部署时,除了他本人外,不仅敌人捉摸不透他的意图,就连己方的将领都是张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搞不清楚他的意图。

但这正是粟裕活学活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体现,甚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四渡赤水期间,毛主席面对蒋介石3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为了扯开间隙,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毛主席就命令部队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时而急行军,时而回到原地,面对主席这样的指挥方式,林帅就曾对此提出质疑,不明白这样的指挥有何用处,面对质疑,毛主席只是微微一笑,你个娃娃懂什么,最后毛主席带领红军成功突破蒋介石的封锁,完成军史上令人拍案叫绝的奇迹。

同样的粟裕也经历过这样的质疑,在孟良崮战役初期,面对国军3路大军的围剿,面对张灵甫,74师的来势汹汹,粟裕为了寻得战机,扯开敌军彼此的间隙,便采用了“耍龙灯”的战法与敌人周旋,不料却引起了许世友极大的不满。

原来,就在前一天他接到粟裕的命令,让他带队急行军与友邻部队会合,可是队伍刚出发没多久,粟裕又下令让他返回坦埠,确保对坦埠的绝对控制。

许世友很费解,他就驻扎在坦埠,为何要这么折腾呢?许世友性子急,脾气的大,一个电话就打到了华野总部,在电话里他抱怨粟裕看着地图下命令,他们这些当兵的却累断腿,许世友一顿牢骚发泄出来,十分痛快,还未等粟裕做出解释便挂断了电话,电话那头是粟裕表情凝重,沉默不语。要知道粟裕做出这样的部署肯定是出于战略意图考量,临时改变部署自有原因,可是许世友不了解,因而产生了误会。

所以诸如此类云里雾里的命令,粟裕成竹在胸,可手下的将领们却不知其意,因而产生不满。

与粟裕相比,林帅的指挥方式则是另外一个极端。粟裕部署作战任务麾下的将领时常不能领略其意图。林帅部署作战则必须要求每个人“明确其战略意图”,假如作战会议开完之后,仍有将领不能理解其战略意图。他会重新讲解,直至大家都理解他的作战意图为止。

而且,林帅的指挥更像是一位精算师,他会精确到营连一级。与粟裕“以少胜多”的指挥风格不同,林总不打无把握之仗,出手必须有绝对的优势,这也是后世诟病他的点,认为他只会稳中求胜,完全靠兵力优势获胜。

大决战剧照

但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粟裕善用奇兵,敢打险仗,神仙仗,并不能表明他尝到了这样指挥的“甜头”,而不愿意去打有优势的仗。纵观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不是粟裕不愿意打有优势兵力的仗,而是蒋介石压根就没给他这样的机会。在国军全面进攻失败之后,蒋介石立即调整战略部署,将进攻的重点对准了山东、陕北两地,粟裕要面对的是在兵力上,装备上领先自己几个层级的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取胜,只能兵行险着,只能出奇兵,打险仗,神仙仗,这是战场因素所导致的。

反观林帅在东北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受益于东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之罗荣桓、刘亚楼两位“哼哈二将”的鼎力相助,无论是征兵、新兵训练,思想动员还是后勤支援,几乎是行云流水。林帅表示,不是我想打优势兵力的仗,而是具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不打不行,这就使得四野的伤亡数字锐减,远远低于华野的伤亡数字。

林帅这边是要求对其部署要充分理解,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粟裕这边呢,往往是因为战绩的稍纵即逝,未抓住战机因而在下达命令时将领们很难理解其中的用意。二者对比,林总能够一言九鼎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想必倘若许世友提前了解了粟裕如此调动的缘由,一定不会打电话和粟裕抱怨了。

职务上的差异才是主因

抛开资历、作战对手、指挥风格等原因不谈,二人职级上的差异才是导致林帅在四野能够说一不二,粟裕在华野需要陈毅压阵的主要原因。

从职务上来看,粟裕虽然是当之无愧的军事总指挥,陈毅更多的是起到了政委,稳固军心的作用,可粟裕毕竟不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手,真正起到震慑和拍板的还是陈毅。而且,粟裕虽然在华野有十足的话语权,但在军区和华东局的并没有足够的分量,尤其是在解放战争初期一度没有职务。

而林帅则截然相反,从四野、东北军区,东北局,林帅都是名副其实的统帅,这是毋庸置疑的,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这有是林帅在四野可以一言九鼎,华野将领对粟裕不服的关键原因。

同为战神,两人的爱好让人钦佩

作为军事主官,人人敬仰的战神,二人都对军事指挥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两人善于对着地图排兵布阵,思考退敌之策,比如林帅,他在打仗之前要看地图,双方激战时要看地图,打了胜仗之后还要看地图,总之一句话,与地图形影不离。

得益与此,林总对地图的研究炉火纯青,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处村庄都如数家珍。因为,每次排兵布阵时,林帅总能成竹在胸。

我们前面提到林总不打无把握之战,是因为太早就把敌我的实力对比在心里分析了无数遍了。

而粟裕作为华野全军的军事总指挥,千钧重担系于一身,胜负往往取决于他的一念之间,因而地图更像是他的“传家宝”一样,在孟良崮战役期间,粟裕就曾把自己关在指挥室里,时而对着地图眉头紧锁,时而来回踱步,外面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为次,陈毅还特意规定:“粟总在地图前构思歼敌方案时,任何人都不准打扰。”

“巧者劳而智者忧”,林帅,粟裕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与他们近乎执念的热爱与专注是密不可分的。

二者都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在很多重要的战役中都有体现。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东北和山东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这两个区域的军事主官,如果仅仅将目光拘泥于自身的一亩三分地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具备极高的战略视野和和素养。

以林帅为例,战争伊始上层对于和平是抱有一定期望的,可他却机敏的察觉到和平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他果断向中央提出建议,做好开战的准备。这种深谋远虑的目光让人敬佩。粟裕也是如此,在晋察冀军区让战士们复员回家时,他却一反常态在苏北招兵买马,这才有了日后七战七捷的佳话。

在战争规律方面,二人都基于一线积累的丰富的作战经验,有着深刻的认知。对于“集中优势兵力,逐一消灭敌人”。通过大规模运动战,形成局部上的优势兵力,寻得最佳战机,进而消灭敌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于实战中灵活自如的应用这一原则,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奇迹。

林帅在当机立断上主要体现在这个事情里,四平战役期间,他识时通变,迅速收拢部队撤出,而后才向军委发出电报说明情况,正是他的果敢、坚毅才避免四平成为“中国马德里”的惨烈后果。当时全国以及东北的局势扑朔迷离,千头万绪,中央很难再短时间内给出正确决断。林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果断调整部署,创建南北两个根据地,才有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争佳话。从而一举改变了东北的局势。毋庸置疑,这比一个劲的扎根于松花江北的农村更具有战略性。

粟裕在这方面则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在淮海战役期间,当他得到黄百韬兵团即将西撤之时,他当机立断提前两天打响战役(原定时间为11月8日)。

要知道,如此重大的决定在上报中央军委的同时,粟裕便已下达命令要部队执行,如果情报有误,那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可恰恰就是因为粟裕的果敢,才使得华野抓住截断了黄兵团的西撤之路,才有了60万胜80万的奇迹。

“斗胆直陈”,则是我军一段佳话,当时,我军在中原战场与国军形成对峙,双方僵持不下,为了破局,毛主席构思出了不要后方的战略跃进,并提出由粟裕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进。

渡江南进,还是不依托后方作战,路程比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走得还远。在接到军委命令时,粟裕又想起了他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惨痛经历。

当年他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能征善战,同样是无后方跃进,行程2500多公里,队伍开进至皖南时已减员一半,它后来的全军覆没,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此次渡江南进,华野的要走的路程远超抗日先遣队,预估减员会有大半,沿途又得不到补充,粟裕打心里觉得忐忑。

而且自孟良崮战役之后,粟裕就萌生了打大歼灭战的想法。打大歼灭战首先保证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然而蒋介石却在中原一口气投入了6个机动兵团,单单依靠华野或其他三路大军的任何一家都独木难支,难以和敌军掰手腕子。

若是三路集结,又会错失先机,只能打小规模的歼灭战,而由于敌军增员迅速,很长一段时间内连中小规模的歼灭战都打不了。

基于此,毛主席提出了不要后方的跃进策略,刘邓大军千里远离大别山,便来源于此,然而粟裕却坚持认为,还得要有后方,否则难以在大兵团作战中捕获先机。

战役规模上,因认为中原不会爆发大规模战役,中央军委主要强调打中小规模歼灭战,粟裕则坚持应该依托根据地,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这样才能确保解放军在数量和技术上迅速取得优势。

显然,粟裕的战略构思,与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背道而驰,为了谨慎起见,他在草拟好相关电文后,又经过40天的反复推敲与斟酌,才发出来了这份改变解放战争进程的电报。

电报引起了毛主席,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经过粟裕的当面汇报之后,最终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留在中原打大歼灭战的想法,粟裕也不负众望,仅豫东战役就歼灭了敌军9.8万余人。而毛主席在1948年提出渡江南进的策略时,预估是在5年内可以解放全中国,恰恰是因为粟裕的“斗胆直陈”,致使我军在1949年便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无论是林帅,还是粟裕,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战神,是杰出的军事家,他们都为中国革命,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放眼全球,也很难有人在军事领域与二人媲美。

3 阅读:787

评论列表

重哥

重哥

6
2025-01-28 07:34

解放初宣传的9大军事家没有粟

用户99xxx03

用户99xxx03

6
2025-01-29 17:06

粟裕擅长以少胜多

林海隐士

林海隐士

6
2025-01-19 04:50

多种原因的,,什么时间也是一样的,多方原因的,

火炬

火炬

4
2025-01-19 15:14

粟裕是头条战神 林帅是名副其实的战神

春天的沙尘豹

春天的沙尘豹

4
2025-01-31 19:19

资历

重哥

重哥

3
2025-01-28 07:43

林初去东北,也有许多人质疑,但胜利一个接一个,威信就上来了

老武

老武

3
2025-01-31 21:47

林练兵有一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是以最少的代价换最大的结果!朝鲜战争中两个人带出来的队伍就看出高下!九兵团为啥冻的减员最多!

美C

美C

2
2025-01-18 21:37

林彪在红军资历比粟裕高一个档次!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