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明亮那方

刘老师教育故事 2024-10-07 09:01:26

今天晚修带着一群孩子赏读艾青的诗篇——“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探究。

意象组认为,本诗的重要意象有:林子、山坡、草原、烟雾、田野和路灯。

意境组认为,诗中给人主要感觉有:恬静、安静、清凉、和谐、朦胧、生机勃勃等。

手法组认为,本诗重要手法有:象征、拟人、比喻、对比、衬托、反复。

情感组认为,本诗的主要情感有:对黎明的喜爱和赞美;对光的崇敬;对光明的向往;希望祖国强大的爱国之心;本诗也有哲理的成分,新生的力量不可阻挡,新陈代谢是自然之理。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发现组交流最为热烈。孩子们认为艾青本就是画家,他的诗作最具“诗中有画”的特色。诗的第一节,便把读者带进了朦朦胧胧的夜色之中。“紫蓝的”“青灰的”“绿的”,这些冷色调带来了安详而凉爽的感觉。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意象,犹如镜头随着诗人的眼光,带劲地把画面有次地展开,自然而又稳重。这节还有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林子、山坡和草原都是静态描写;“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是动态描写,不仅写出了烟的清新、轻盈、流动和柔软,整个画面也渐渐动了起来,安静即将被打破,黎明即将到来。结合第二节便知,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的景色,这里早蕴含了作者对黎明即将到来的兴奋喜悦和对新生事物的赞美。

专题小组交流板书

第二节主要写了黎明的到来。黎明时分空气是新鲜的,周围是安静的,诗人又以微黄的灯光来衬托,通过黎明光线的变化,进一步刻画出黎明到来时的豁然。这里的“黎明”实际上已象征了新事物、新力量;“灯光”象征旧事物、旧力量。灯光其实也曾“辉煌”过,它照亮过夜行人的路,可“灯光”的力量是微黄的、微弱的、小范围的,它无法和黎明之光比拟。“黎明”以其势不可挡的力量逼着灯光退让,灯光无法抵挡,显得窘迫,无论怎样挣扎,如何不情愿,终究无济于事,黯然退场。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黎明照的是田野,照的是阔大,照的是明亮。田野焕发了生机,人类振奋了精神,世界明亮了色彩。诗人以“灯光”之微弱衬托“黎明”之强大,展现了“黎明”强大的力量,也表达作者对黎明的崇敬与赞美。

窗外微黄的灯光,不请自来

象征是艾青诗篇当中首要的表现手法,诗中色彩由暗到明,画面流动,生动形象地诠释了黎明“穿”上白衣的过程,黎明以清新的,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无私无畏的光照向了田野,终于让田野的美清晰的呈现出来。

艾青22岁时在法国巴黎求学。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五日,他起得很早,走在黎明到马赛的路上,目睹了黎明穿上白衣的过程,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我不由向孩子们提到了日本诗人金子美铃的诗句——“向着明亮那方”。人应该活得健康,积极,阳光,向上。内心对明亮的向往应该是每个人活着的坚定信念。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经历了挣扎,遇到过阻碍,但只要内心装满希望和梦想,就一定能找到活出去的出口……

0 阅读:8
刘老师教育故事

刘老师教育故事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才明白老师永远不如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