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是一名模特,因心慌、怕热去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确诊了甲亢,于是遵医嘱服用甲巯咪唑进行治疗。服药1个月后,小黄出现明显的肌肉酸痛,原以为是自己工作期间站立时间太久了,就没当一回事儿。但是,复诊时检测肌酸激酶,竟超过了上限的十多倍!小黄吓死了:“我不会是得了啥坏毛病吧?我那么年轻貌美,还想活啊!”
在排除了其他原因后,医生怀疑是服用甲巯咪唑引起的,建议小黄先停药一段时间。停药后,小黄肌肉酸痛的症状消失了,肌酸激酶也恢复了正常。“怎么我吃个药还会肌肉酸痛的啊?”小黄很迷惑。
甲巯咪唑会引起肌肉酸痛吗?确实是会的。早在2015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VigiBase)中已有20例横纹肌溶解症(典型症状为肌痛、肌无力、茶色尿,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等,甚至危及生命)与甲巯咪唑相关的个案报告。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示,甲巯咪唑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症。
那么,除了甲巯咪唑,还有哪些药物会引起肌肉酸痛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他汀类药物
排名第一的自然是“他汀”了。他汀类药物是临床青睐的调脂药物,除了能降低血脂外,还能稳定斑块,明显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但是,部分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后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肌肉酸痛。这是因为他汀会影响细胞线粒体内辅酶Q10的合成。辅酶Q10的减少会导致肌肉酸痛问题的出现。
如果出现肌肉酸痛,可换用同类药物中影响较小的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此外,依折麦布也是临床上常用的调脂药物,可作为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替代药物。
需注意的是,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避免同服环孢素、烟酸衍生物、伊曲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药物,以免加重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贝特”类药物
在调脂药中,以降低甘油三酯为主的“贝特”类药物也会引起肌肉酸痛,应避免与他汀类药物同服。
对于对“贝特”类药物不耐受的患者而言,尤其是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可以换成考来烯胺、阿昔莫司、降脂宁颗粒等治疗。此外,深海鱼油是从深海鱼类动物体中提炼出来的不饱和脂肪酸,也具有不错的降脂效果。
抗微生物药物
除了调脂药,以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齐多夫定为代表的L-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也是引起肌肉酸痛的常见药物,其中,替比夫定的肌肉毒性最强。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也有不少肌肉酸痛的报道。
此外,两性霉素B、阿奇霉素、利奈唑胺等也有少量报道。若使用上述药物后出现肌肉酸痛,请及时告知医生,考虑换用其他药物。
麻醉精神类药物
大量服用麻醉精神类药物后可致昏迷,使肌肉长时间压迫受损,进而引发横纹肌溶解。比较常见的有治疗精神分裂的奥氮平和治疗癫痫的左乙拉西坦。
此外,镇痛药物,如阿片类、哌替啶;镇静催眠药,如巴比妥类、苯二氮䓬类;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丁酰苯类;麻醉剂及神经肌肉阻断剂,如安氟醚、琥珀酰胆碱等,这些药物患者需要谨慎服用,防止过量并做好日常管理,避免误服。
抗肿瘤药物
一些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环磷酰胺、舒尼替尼、纳武利尤单抗等,也有引起肌肉酸痛的报道。
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临床用于急性痛风的治疗和预防。除了胃肠道不良反应外,秋水仙碱也会损害骨骼肌肉,造成肌肉无力和疼痛、横纹肌溶解等,特别是与他汀类药物联用时骨骼肌肉毒性将大大增加。
其他药物
还有一些引起血乳酸升高的药物,也可导致肌肉酸痛,如双胍类、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水杨酸盐等,均可引起体内乳酸堆积。其中,双胍类药物能增强无氧酵解,抑制肝脏及肌肉对乳酸的摄取,抑制糖异生作用,故有致乳酸性酸中毒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容易导致低血钾的药物也可能引起肌肉酸痛,其中,复方甘草酸苷片引起横纹肌溶解的报道较多,需要引起临床重视。低血钾可影响糖原合成,造成肌肉收缩过程中能量生成减少,导致缺血性横纹肌溶解。
随着临床合理用药意识的深入,药源性肌肉酸痛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一旦怀疑药物引起肌肉酸痛,需要及时停药,同时多饮水,促进有毒物质的排泄。对于严重的肌肉酸痛,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输液水化,碱化尿液,以防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本文作者:
谈仪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主管药师
|本文原创首发:家庭用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