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直是内分泌代谢科一大主流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往往持有两种并不相同的态度。一种是不了解糖尿病,认为即便体检时血糖高了一点,也没有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至于那些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的日子,离自己还远着呢!而另一种是对糖尿病有所了解,知道它会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慢性侵蚀,最终导致一系列可怕的并发症,由此而惶惶不可终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灏教授表示 :“糖尿病的危害的确不容小觑,有些人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就开始自暴自弃,其实若能在早期就进行治疗和生活管理,是完全可以达到临床缓解的。因此,树立积极的治病意识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从脾着手,化“糖”为友
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陆灏教授
专家简介
陆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并牵头成立长三角中医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及上海市中医糖尿病专科联盟。国家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国家中医内分泌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管局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内分泌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丁学屏全国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继承人,上海中医药领军人才。上海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专家,担任《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专家。
从“好医生”情怀到成为好医生
陆灏教授年轻时和很多人一样,也有过自己的理想 ;而不一样的是,他并没有真的成为最初理想中的律师或者新闻记者,而是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医生。数十年前,人们对职业的追求更倾向于“稳”,治病救人的医生自然成为了香饽饽。在理想和现实的纠结中,一部名为《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电视剧带来了抉择之力——“好医生”情怀。心中种下了这颗种子,仿佛身边的一切都在将他推向学医的道路,陆灏教授忆及这段时光,仿佛还能感受到少年时对当一名好医生所怀的激情与热爱。
读研后,他师从名中医蔡淦教授,在老师的建议下,顺其自然地开始了内分泌代谢方向的研究生涯。“其实当时糖尿病并不如现在这么普遍,我得感谢蔡老师,给我指了一个非常正确的方向!”陆灏教授笑道。作为一名细致的内分泌科医生,陆灏教授传承着蔡淦教授的思想理念,带领科室在内分泌领域攻坚克难,建立和完善诊疗规范,提高了 2 型糖尿病的亚专科临床诊治水平,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专科的影响力也在中医内分泌领域位列前茅。
中西医结合,以达最佳疗效
临床上,西医将糖尿病分为四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 2 型糖尿病是发病人群中占比最高的。2 型糖尿病也是陆灏教授科室的“优势病种”之一。不过在中医学中并无“糖尿病”这个名词,与之症状相对应的被称为“消渴病”。陆灏教授给我们介绍道 :“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 12.8%,但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 50%,这也是该病的疑难点所在。”
中医临床治疗消渴病时,多根据气血阴阳辨证,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三型。其中,阴虚热盛多见于糖尿病早期血糖较高的患者,气阴两虚常见于早、中期患者,阴阳两虚则多见于病程很长的已有诸多并发症的患者。
阴虚热盛者
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治则养阴清热。
气阴两虚者
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伴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治则益气养阴。
阴阳两虚者
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则温阳育阴。
鉴于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多靶点的综合征,这也是为什么中医辨证治疗因人而异,却有异曲同工之效。陆灏教授强调道 :“治疗 2 型糖尿病,绝大部分患者还是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在血糖明显增高时,中医药能帮助患者更加稳定地控制血糖,甚至实现长期的临床缓解。”据陆灏教授的介绍,患病时间在5年内的糖尿病早期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 8%,完全有可能通过“中医中药+生活方式管理”来实现临床缓解。而对于糖化血红蛋白≥ 8% 的患者,如有肥胖,则需要以体重管理为主,可选择胰高血糖素样肽 -1(GLP-1)受体激动剂等有减重效应的降糖药物 ;如无肥胖,则可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 ;两者都可以结合中医药辨证治疗,提高早期糖尿病的临床缓解率。
然而,这些不同方案的治疗想要取得理想效果,都有一个前提——患者对糖尿病这个“终身病”有合理认识。终身病不等同于终身吃药,也不等同于只需要吃药,终身的生活管理也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脾”论治,从“肠”计议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是百病之先,《黄帝内经》与《金匮要略》中均强调了脾胃对消渴病发病的重要性,现在也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存在脾胃功能不足。前文提及,陆灏教授师从蔡淦教授,而蔡淦教授主攻消化病的中医治疗,他强调“治脾以安五脏”。既然脾胃病可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问题,那么就通过治脾来改善各个脏器的功能,“从脾论治”的思想便被传承下来。
从中医来看,消渴病属于津液代谢的异常。《素问·奇病论》载曰 :“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脾主运化,津液的缺乏在于脾之运化失健,则多表现为口干多饮。陆灏教授说道 :“‘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是引起消渴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病机。”另外,中医上“脾”的功能还包括了现代医学中“胰腺”的功能。肥甘过用是导致脾功能失常的重要病因,因此“健脾”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是改善 2 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治则。
那么,为何又要从“肠”计议呢?实际上,人体营养吸收,包括脂肪、蛋白质和糖分等,主要由小肠负责 ;古代的文献记述“脾主升清”指的是人体对水谷精微的吸收,涵盖了现代医学中小肠物质吸收功能,并且小肠除去消化还兼具免疫功能。也就是说,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其实是脾胃升清降浊的具体表现,说明肠道也是“从脾论治”的重要靶点。陆灏教授说道 :“从脾论治的方药不仅可以治脾,亦可调节小肠,继而改善内分泌功能、调节小肠免疫,进而改善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什么类型的患者适合从“脾”论治、从“肠”计议呢?陆灏教授补充道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超重、肥胖的患者更适合这一疗法。”相对而言,中医药对于胰岛素抵抗明显的患者更具特色。
患者是否能获得最佳疗效,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患者是否配合。医生对患者的诊疗、生活方式管理以及服药依从性监督分身乏术,对此陆灏教授畅想,未来或可依托人工智能来实现对每位患者的系统化管理。陆灏教授叮嘱道 :“我们平时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预防这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如果一些朋友已经不幸患有糖尿病,那就去了解它、接受它、治疗它,做‘糖尿病之友’,也即常说的带病生活,做到长期管理。”
|本文原创首发:家庭用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