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里,一直有一条黝黑发亮的扁担和一副光亮的货架,货架之上陈列着雪花膏、蛤蜊油、松紧带等日用品,还有水果糖、玻璃球、孙悟空面具等对孩子们来说颇具诱惑力的玩具。
人们把这位抗着扁担和货架的,行走在农村或城镇街巷中流动贩卖日用杂货的“移动小卖部”叫做“货郎”。
亚明绘《货郎图》。来源/节目《美术里的中国》截图
货郎行当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已有雏形。曾几何时,货郎的拨浪鼓声传遍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然而时过境迁,现如今各种网络购物平台层出不穷,货郎扁担上挑着的杂货也不再稀奇。
追随着咚咚的拨浪鼓点声,孩童迈入了成年,那个挑着扁担行走在乡间陌里的身影也渐行渐远。但对于我们的老祖宗们来说,货郎的肩上挑着一片新奇的市场,没有满减、预售、拼单等购物招数,但方寸货架之上,自有一派繁华、热闹的市井天地。
世俗百态下的货郎行当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商人就已分行商、坐贾两类。坐贾设店铺、摆货物;行商走街串巷、挑货担,把货物商品送上门去供人选购,也就是人们口中“货郎”的前身。《楚辞》中有“师望在肆”“鼓刀扬声”之句,师望即姜太公,鼓刀即他在朝歌挥刀宰牛割肉,发出声响以示自己是卖肉的,这种招揽生意的手段可见姜太公或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货郎。
清殿藏本姜太公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唐人房鲁在《上节度使书》中说:“其人持物货。历户而自唱曰:某好物,某好货。”这说明,在唐代,城乡已有“历户自唱”式的行商货郎存在。到了两宋时期,形形色色的唱卖货郎已经十分普遍,画作中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学者唐毅对宋代画作中的城市图景进行研究后发现,宋代风俗画盛行,除了山水、人物、花鸟之外,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宋代画家喜爱的题材。特别是在人物画领域,艺术家的题材不仅限于帝王将相、仕女妃嫔,日常生活也开始进入他们的创作视野。从现有的传世作品看,无论是代表宫廷审美品位的画院画家,还是代表大众审美取向的职业画家,似乎都偏爱对货郎这一形象的塑造。
《货郎图》轴,明,计盛绘,绢本,设色,纵192.4厘米,横98.7厘米。来源/故宫博物院
存世的《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对北宋晚期汴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画卷规模宏伟,结构严密,沿汴河向西溯流而上至内城,空地上遍布官私市易场所,牛马行、果子行、纸行、菜行、面市等各行各业生意兴隆,显示出河市的强大生命力,街区两旁的茶店、纸马店、邸店、酒店等比比皆是。在这约三、四里之遥的繁华街景中,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舟车之间或推着小车、或挑着扁担沿街叫卖的货郎是不可忽略的主角之一。
《清明上河图》中的货郎。来源/故宫博物院
北宋苏汉臣创作的货郎形象则更为华丽。货郎身着鲜艳的服饰,尤其是帽子上的花饰成为吸引顾客的手段。画中货车上的商品以玩具为主,做工精巧,价格可能也不低,这幅画记录的可能是北宋城市货郎沿街售卖的情形。
《货郎图》,北宋苏汉臣(传)绢本,立轴。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画院待诏李嵩创作过多幅《货郎图》,画中货郎肩挑货担,货架上满满当当陈列着玩具、农具、食物等各类生活用品,一根货担仿佛挑起了一个“便利商店”。
《货郎图》,北宋苏汉臣(传)绢本,立轴。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曾在其中一副《货郎图》上题御制诗:“肩挑重担那辞疲,夺攘儿童劳护持。”从画中可见,两个货架如成人一般高,满载货物,被一群幼童环绕簇拥着,货郎们虽肩挑重担,但神情上却没有一丝疲惫之意。在李嵩笔下,货郎们穿着整洁,愉悦地看着妇女儿童们尽情选购商品,似乎颇为享受自己给孩子们扛来的这些童年新奇与快乐。
宋代“必买榜榜首”是这样诞生的
为何货郎在宋代成为颇受大众认可的职业?正所谓有需求才会有供应,货郎在宋代的普及与当时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的需求分不开。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活跃繁荣的时代。跟前朝的“劝农轻商”相比,宋代从立国开始,就从税收、社会地位等方面给商人宽松的政策。国家的政策增加了城市的活力,从事商业的人数大大增加。正如《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中所描绘的那样,商铺酒店一家挨着一家,应季果蔬、南北美食应有尽有,“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丰富的物质消费之外,还有勾栏瓦肆等去处以供文化消费,小唱、傀儡、杂技等,“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不仅北宋都城汴京人烟之浩穰为“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宋史·河渠志》),南宋都城临安商客杂沓,多从水路进出,往来频繁,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也形成了繁华的城镇墟市,如宁越灵山县外,“岩谷奇伟,山容秀绝,旧为墟市,居民益广,商旅交会,至于成邑。”(《夷坚志》)
北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来源/故宫博物院
两宋时期,农业发展,城市繁荣,人口增多,交通便捷,官私手工业、商业及缘边贸易繁盛,其景象大大超过了前代。宋代的东京自后周世宗筑汴梁新城、拓宽街道开始,临街的坊墙已被拆掉,允许临街修盖凉棚、起楼阁,实际上就是准许临街开店、面街而居。坊墙既已破坏,人户沿街贸易,坊、市分离的格局已逐渐结束,变为坊、市合一,交易区扩大到全城的各个角落,变成一个敞开型的封建商业城市,市场交易频繁。在工商贸易活动中,远涉江湖贩运货物,专门流动零售“平价好物”的货郎群体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醒目的角色。如江西乐平的向十郎“为商,往来贸易湖广诸郡”;兴仁府乘氏县的“傅氏子,岁贩罗绮于棣州”;唐州比阳人王八郎,靠着往返两地行商,“岁至江淮大贾”。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来源/故宫博物院
货郎是一个流动的“百货商店”,他紧密联系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货郎所卖物品,既有特定某类商品,也有各色杂货,但基本是百姓日常生活所需品。货郎的活动场所也具有很大流动性,走街串巷给百姓生活带来便利。《清明上河图》中,挑着担子行走于街头巷尾的货郎随处可见。能成为宋代人“必买榜榜首”,正是由于其薄利多销、贴近百姓需求且易于选购的经商策略。
行走的“百货商店”如果回到古代,我们能在货郎那里淘到些什么宝贝?
货郎做买卖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非常讲究市商的标志和广告。见诸口头的主要是“市声”。“市声”一方面是“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的叫卖声,另一方面则是“打和鼓、捻梢子”等代声。“捻梢子”即摇拨浪鼓,是古乐制遗留之物“鼗鼓”的一种方言化戏称。鼗,本是一种古乐器,常在演礼仪式中使用,与箫管弦等乐器具同等地位。后流入民间,成为货郎招徕顾客的工具。北宋苏汉臣、南宋李嵩的货郎图画中均有“拨浪鼓”的身影,《水浒传》中燕青回山后要去泰安州打擂,就是假扮成山东货郎,“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货郎太平歌”。可见自宋代开始,拨浪鼓和叫卖声成为货郎的标配物。
《明宪宗元宵图》中的货郎,腰间挂鼓。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历朝的货郎画作风格各异,但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围绕着画作的主角——货郎和他琳琅满目的货架,总有一群簇拥着选购的儿童。
货郎担上的物品可谓应有尽有,学者王连海在考察李嵩《货郎图》中的民间玩具时,主要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日常用具杂物,如竹筢子、竹笊篱、扇子、马扎、斗笠、笸箩、笤帚、瓶、罐、壶、桶、竹簸箕、锄头、斧子、葫芦、铲子等;二是时蔬酒果之属,如萝卜、茄子、青菜和“山东黄米”“酸醋”等标识字样,带格子的木匣中还可能有孩子们喜欢的糖果;三是民间玩具,这类是在李嵩笔下描绘得最为齐全的,如小鸟、鸟笼、拨浪鼓、小竹篓、香包、不倒翁、泥人、竹蛇、面具、小灯笼、风筝……既有孩童玩的小风车、葫芦、小鼓、花篮等,又有农业生产工具木叉、竹耙等,还有生活用品的茶碗、缸、杯盘等,货郎俨然就是一个行走的百货商店。
南宋李嵩《货郎图》。来源/故宫博物院
《梦粱录》中还记载有“挑担抬盘架,买卖江鱼、石首、鰙鱼、时鱼、鲳鱼、鳗鱼、鲚鱼⋯⋯”的鱼贩货郎,也有“沿街叫卖小儿诸般食件”的小儿食品货郎,以及“麻糖、锤子糖、鼓儿饧、铁麻糖、芝麻糖、小麻糖……并于小街后巷叫卖”最招妇女儿童喜爱的糖贩货郎。北宋以前及宋初的夜禁慢慢减退,而代之以繁荣的夜市,如御街州桥、朱雀门、龙津桥一带,“街心市井,至夜尤盛”。而在热闹的夜市上,货郎总会忙得不亦乐乎。透过当时人的记录,我们可以穿梭回宋代夜市的繁荣场景:桥道坊巷间,处处有贩卖果子糖的货郎,“香辣罐肺、香辣素粉羹、腊肉、细粉科头、姜虾、海蛰鲊、清汁田螺羹、羊血汤……”各种美食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可见货郎的存在,给宋代人带来了别样精彩的夜宵生活。
《梦粱录》书影。来源/周晓孟,沈智主编《国人必知的2300个宋词鉴赏常识》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
逢年过节,货郎的担子更是人们购物的天堂。按照南宋都城临安的风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菱、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而货郎则挑着这些东西出现于街头巷尾,“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梦粱录》)北宋都城开封在中元节前几日,市井上就开始卖各种冥器,“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东京梦华录》)
元代朱玉《太平风会图》中的货郎。现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货郎走街串巷贩卖货物,可以获取很多信息,对于消息尚不流通的古人来说,流动周转于各地的货郎不仅是为生活提供便利的百货商店,更是带来新奇消息的“实时热搜播报员”,这些给生活增添趣味的社会信息,可谓是零售商品的“附加宝贝”。
古人也爱买买买由此可见,古人的购买欲可一点不比咱们现代人弱。除了上门叫卖的货郎,古人还能找到不少购物的地方。
周代就已立市,“古市内行列整齐,有市社,有官厅,而肆廛则列于两旁,招商列居”。(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北朝民歌《木兰辞》之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经营商业的场所称之为市,居住区则被称为坊。到隋唐时期,坊市的分布有着严密的规划和分工。宋朝里坊制演化成了街巷制,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汴京城内的市场交易更是旺盛至极。
《姑苏繁华图》中的集市。来源/辽宁省博物馆
古时市场的种类,和现代一样分批发和零售,《东京梦华录》写到的“鱼市”“肉行”“姜行”等,是专门经营批发商业的市场。《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里城街市,各类商店鳞次栉比,则大部分都是直接向居民们出售货物的零售铺席。《东京梦华录》里“至门约十里余,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这里所列举的沿街铺席,显然也是一个交易旺盛的零售市场。
古人购物还按时间划分为日市、夜市、早市、季节市、定期市等。例如“乞巧市”就是七夕时的夜市,里面贩卖的不少是精致的工艺美术品,专供当时人们在七夕节相互馈赠。至于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人们往往焚烧冥器以祭祀先人,故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乾隆,纵47厘米,横32厘米。来源/故宫博物院
定期市则是以庙会为主的大型市场,一般在寺庙或道观内外举办,它依佛寺、道场而兴。庙市举办的时间是宗教节日或规定的日期,如上元、中元、寺庙神道的生辰及祭祀之日。古时寺院、道观、庙宇林立,庙会繁多,作为商品经济重要场所之一的庙市很流行,比较有名的庙市包括大相国寺庙市、东岳庙市、青城山庙市等。
对于古人来说,如果货郎是家门口随时购买日用品的小卖部,庙会就是一个眼花缭乱的大型百货商场,什么千奇百怪的东西都有,“琴漆柄,以鸦青纸厚如饼”的日本扇子、“两刀相并而鞘”的刀,不过这些珍稀之物“索价绝高”,非小小货郎所能供应。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清,绢本,设色,纵188.2厘米,横102.2厘米。来源/故宫博物院
直至改革开放前,在我国一些偏僻的农村,都还有很多走乡串村的卖货郎,他们每天都伴随着响亮清脆的拨浪鼓声为百姓们送去便利。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日趋便捷,货郎这一行当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我们的身边其实还有不少“现代货郎”,只不过轻型货车取代了木头担子、喇叭扩音器代替了拨浪鼓。货郎作为曾经活跃于商业和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赋予我们以时间感和历史感。货郎所展现的,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生动画卷。
参考文献:
国家人文历史编:《古人这样过日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
尚秉和著;母庚才、刘瑞玲点校:《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北京:中国书店,2001.
唐毅:宋画中的城市图景研究,2020.
翁敏华:杂剧《百花亭》与宋元市商民俗,1999.
姜庆湘、萧国亮: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1981.
任仲书、于海生:《宋代“牙人”的经济活动及影响》,2003.
王连海、李嵩:《货郎图》中的民间玩具,2007.
王乐:宋元时期的货郎,2013.
余丹:宋代文言小说中的商人形象,2006.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