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充满动感的节气——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就是说惊蛰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的意思。但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就是说惊蛰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惊蛰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黄帝内经》讲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的意思就是蓄积力量,除旧迎新。春天万物始发,而我们人体的精气也顺应自然,开始疏发伸展。经过一整个冬天,我们体内的阳气如同早上初升的太阳,温煦而不热烈,未透达于全身。所以在惊蛰复苏之时,我们养生的重点要放在气机的调达、经络的舒展上。
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冬藏后,人体阳气在春日开端之时并未完全复苏,流布于全身的阳气较弱,所以这时候不适合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导致我们大量出汗,过量的汗出会消耗过多的阳气以及能量,反而让我们更加疲累、乏力。同时我们肌表的防御功能还较弱,容易受风寒侵袭,感冒、头痛。
中医认为,春天为肝主之时,肝脏与经筋相对应,肝筋若得到伸展,就利于我们气机的运行。所以八段锦、散步、泡足等是惊蛰时节较适合我们的养生项目。
中医认为,春季惊蛰的时候,人体气机还没有得到完全正常的疏泄,全身肝气运行不顺畅,肝火偏旺、容易上浮。年轻人就容易出现脸部痤疮、上火等症状,老年人也易情绪波动,出现气机逆乱的现象,甚至引发中风。
加上惊蛰时节气温波动较大,我们的血管受凉收缩,寒暖交替反复,血压波动就不稳定,如果这时候受到情绪刺激,可能会突发眩晕、耳鸣、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所以惊蛰时节,老年人尤其需要调养情志,平复心情,不要有较大的情绪波动,避免焦躁抑郁。心胸宽广,心情舒畅了,就没有气机郁结。我们的气血运行顺畅了,全身的气机就畅达,脏腑功能也旺盛,那么我们的身体自然就健康。
“惊蛰吃梨”是民间流行的习俗,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惊蛰时节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而梨能够润肺凉心,消痰降火,可以助益我们的肺脾之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