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堪称武侠世界中里无招胜有招的至高境界。为什么是得意之笔?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整个过程没有辉煌的胜利,却立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典范。蒋介石动用十几倍的兵力,对付没有任何外援,没有任何根据地可依靠,而且刚刚经历过惨败的中央红军,他花费巨大精力编织的大网就是抓不住毛泽东这条漏网之鱼,你来个南北夹击,他就东奔西跑,你弄个包围圈,他就选个薄弱点撕破,整个过程中他还一口一口吃着小鱼,不断壮大。这明明是一个必死之局,却硬生生的让毛主席破了局。
那么蒋介石为毛主席精心布置的“必死之局”,毛主席是如何破局的呢?
湘江惨败,士气低落,人心惶惶,路在何方?
1934年12月,湘江之战惨败的中央红军,军心动荡、人心惶惶,全军上下对前途一片迷茫。
400万人口的根据地已然不复存在。
8.6万人的人马锐减至3万余人。
在通往湘西同红二方面军会合的路上,蒋介石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等着红军入翁。
电台被毁,和共产国际彻底断了联系。
前有群狼,后有40万敌军虎视眈眈,覆灭似乎已成定局。
面对绝境,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无计可施,博古自杀未遂,李德唉声叹气,周恩来一筹莫展。
漫漫征程,中央红军难道真的就止步于此?
3万多人只能按照预定的路线无精打采的走着,谁都不清楚接下来将面临着怎样的局面,生死攸关之际,早就被撸掉所有职务的毛主席挺身而出,分析当前形势,建议放弃前往湘西的计划,而是转向贵州。
一路上连续败北,损失惨重红军将领们,早就对李德和博古他们失望透顶,他们一定回想起当年毛主席带领他们以区区几万人马力克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辉煌场景。除了李德依然固执己见,指责这是“逃跑主义”外,其余人全部赞成毛主席的主张。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历经坎坷抵达遵义,并在这里召开了对党、对中国革命极具影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上取消了三人团,即李德和博古失去了军事指挥权,毛主席重回常委,并获得军事指挥权(周恩来以参谋身份留任)
不过糟糕局面并未就此停歇,贵州的短暂停留只是让红军有了一口喘息之机,接下来将面临更严峻的局面,毛主席接手的无异于是一个死局的烂摊子。
我军在遵义面临的处境,可谓一个九死一生、十面埋伏的局。
向北是长江天堑、川军在此摆开阵仗誓要将红军斩于马下,东面和南面是乌江流域,湘军的4个师和薛岳中央军的8个师早就虎视眈眈,西面是金沙江,滇军在此重兵把守,遵义四周的王家烈早就把中央红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国军共计40余万人,而中央红军湘江之战后,只剩下3万余人,既无吃穿,又无弹药补给的红军,1对1都不能和国军打个平手,更不用说1对10了。
典型的十面埋伏、插翅难逃。蒋介石调兵谴将,誓要在遵义周边将中央红军除而后快,一劳永逸。
摆在中央红军面前的,只有3个选择。
第一,在遵义和敌人硬拼,再打出一个根据地;
第二,去湘西和贺龙的红二、红六方面军会师;
第三,去川陕边界找红四方面军。
第一个直接放弃,和敌人40万大军硬拼?蒋介石不用做梦都可以开怀大笑。
第二个抵达贵州之前已经证明不可行了,回头走老路同样是死路一条。为今之计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过长江,找红四方面军会合。
但长江可不是这么好过的!
即使我们今天站在上帝视角来看,面对这个插翅难飞的形势,都是一个必死无疑之局,根本就没有突破口来破这个局;
唯一对红军有利的是,国军这40万人马里,包括蒋委员长的中央红军在内,各路诸侯都是心怀鬼胎,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从王家烈的角度而言,我在贵州天高皇帝远、生活别提有多滋润。可你蒋介石、中央军借着协防的名义把贵阳说占就占了,很显然这是肉包子打狗呀。所以对王家烈来说,内心的愿望就是你们红军爱去哪去哪,我管不着,也不想管,只要你们把遵义还我,只要你们别留在贵州就行。
西面的滇军和东面的湘军,他们压根就不想搭理红军,他们的诉求很明确,只要你们不踏入云南和湖南半步,那我们可以选择“视而不见”。
至于东边的桂溪和粤军就更不必多言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红军送走,现在完全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戏心态。
此时最紧张的莫过于蒋委员长的中央军和刘湘的川军。
蒋委员长的就不用多赘述了,数次的围剿都让红军涉险过关,现在好不容易看到胜利的希望,必须要将其斩于马下,以绝后患。
他还想玩个一石二鸟,在围剿中央红军之时,顺带手还想将这些地方军阀解决了。
因此在第五次围剿失利后,蒋介石在兵力部署上有意的“重北轻南”,逼着红军前往陈济棠治下的广东北部。
蒋介石此举人尽皆知,陈济棠是有苦难言,进退两难。
打得赢是罪过、打输了也是罪过,若是打输了,蒋介石给你扣个围剿不利的帽子,顺理成章的进驻广东;打赢了,红军被全歼,粤军也元气大伤,我蒋某人为你善后,广东还是我的。
毋庸置疑,各路军阀对蒋介石的算盘一清二楚,对势力庞大的军阀来说,若是红军入境,蒋介石的中央军便紧随其后,这远比红军来更让人胆寒。
所以,刘湘现在定是心惊胆战,张国焘的红四军在川陕边界搞得有模有样,若是再和中央红军兵合一处,这还有好日子过吗?
抛开四川会不会被彻底赤化不谈,蒋介石势必以“围剿红军”的名义进驻四川。四川不是沦为共军之手,就是沦为蒋介石之手。
因而,此次进剿刘湘势必全力将中央红军围剿于长江以南,决不能授人以柄,让蒋介石进入四川。
所以,刘湘在长江要道,重兵把守,势必要阻拦红军过江。
对于红军而言,压力最大的肯定是毛主席。
三人团刚解散,众人对你接下来的指挥翘首以盼,你若能带领大家突出重围,自然对你心服口服;若还是连连败北,那说明你的能力不过如此。
了解了上述背景,也就能明白四渡赤水于中国革命而言的意义。
在这里要想大家普及一个常识,四渡赤水并不是谁事先设计而来的,它更像是一个不断试错和学习的过程,不断地根据环境调整方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在机动中寻找机会的过程,一渡、二渡之时并未想到三渡、但三渡、四渡之时就是毛主席天马行空的极限操作了。
一渡赤水完全是无奈之举,前文讲到红军唯一的出路就是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新的根据地。
要想过长江,就必须要拿下土城和赤水县城,然后经赤水县城从泸州到宜宾一线渡长江。
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天壤之别。
红军兵分3路于27日,全部进至赤水河以东地区。毛主席在向土城行军途中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人商议,认为道路两边是山谷地带,如果追兵孤军深入,红军可以利用土城以东青杠坡的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川军郭勋祺师。
谁知,双方一交手,红军就傻眼了,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并未取得理想战果。后来从抓获的俘虏番号发现,原来是情报有误,敌军并非4个团6000人,而是6个团10000人。对川军的战斗力也估计不足,他的增援部队又即将开到,战局逐渐对红军不利。
危急时刻,陈赓、宋任穷带领干部团前去支援,在朱德亲临前线指挥下,干部团猛打猛冲,才打退了川军的进攻,稳住了阵脚,接着,进攻赤水县城的红一军团赶回参战,才把阵地巩固下来。这便是土城战斗。
土城战役失利,敌军重兵来袭,毛主席当机立断,一渡赤水由此而来此时,国民党各路大军正源源不断赶来,北渡长江的计划显然行不通了,毛主席当机立断,迅速撤出战斗,渡赤水河西进,这次战斗打得并不好,确切的说更像是“打不过,就跑”的运动战,和神来之笔无丁点关系。
1934年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此时,川军潘文华部36个团早在长江南岸的赤水、古蔺、叙永一带摆开阵势,以防红军从这里北渡长江。毛主席大手一挥,各部不要恋战,指挥各团避实就虚,摆脱川军,进入云南省扎西地区。
此时的毛主席压力倍增,对外有蒋介石40万大军围追堵截,对内有同志们的咄咄逼人,质疑、嘲讽。
在土城战役败走麦城之后,博古就曾阴阳怪气的说:“看来狭隘经验论者的指挥也不成”这样的话。
但毛主席心里清楚,现在可不是赌气的时候,如何摆脱眼前的险境才是重中之重。
博古
二渡赤水,毛主席的命令让众将领费解苦思冥想一夜,毛主席充满想象力的大脑开始发挥作用,他下了一个让全军上下都十分费解的命令,那就是会师东进,再渡赤水,重新占领遵义。
给出的理由是:应当利用敌人的错觉,寻找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发扬共军运动战特长,主动地歼灭敌人。
其实也不难理解,纵观全局,就各路军阀的实力而言,唯独贵州的遵义有可乘之机,黔军战斗力弱,且刚从遵义出来,敌人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红军会再杀个回马枪。
事实也的确如此,此时的贵州军阀王家烈,正忙着给母亲过寿呢。
于是,红军二渡赤水,大败娄山关,歼灭敌军8个团,俘敌3000余人,缴枪2000多支,子弹10万余发,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捷,补充了大量物资。
红军占领遵义后,敌军紧随而来,吸取了教训,采取碉堡战术,步步为营,打地合围。
若正照此情形发展,红军走到哪,敌军碉堡就修在哪,毛主席再怎么神来之笔,也逃不了被全歼的命运。
而此时,红军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原来大家从遵义出发,遇到敌人一个师,守在一个叫打鼓新场的地方,众人商讨要打,硬要去攻克这个堡垒。唯独毛主席一个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硬拼,损失了更不应该,更应该在运动战中歼敌。但众人一致通过要打,毛主席苦口婆心,众人还是无动于衷,他也只能服从。但毛主席转念一想,还是不放心,觉的这么做肯定不妥,于是毛主席提着马灯说服了周恩来,第二天合力才将众人说服。”
声东击西,神来之笔的三渡赤水接下来,毛主席带领大家忽东忽西、飘忽不定、迂回曲折,穿插于国民党重兵之间,使得蒋介石搞不懂红军的战略意图,只能分散兵力,四面围堵。为了进一步迷惑对方,调动国民党军西移。毛主席瞅准时间从茅台附近,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向西进入川南古蔺地区,并派出一个团伪装主力,继续向北挺进,主力则在附近的山沟、丛林隐蔽集结。
蒋介石得到情报,再一次认为红军要北渡长江,急忙下令各军迅速向川南、古蔺地区靠拢。
四渡赤水,直逼昆明,吓得蒋介石丢了魂而此时,贵州的国民党兵力已十分空虚,在达到调动国民党各路军队大举向西的目的后,毛主席再次祭出神来之笔,主力立刻掉头东渡赤水河,返回贵州。
毛主席的这一操作,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紧接着红军挥师南下,大踏步越过遵义的怀仁大道,南渡乌江,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合围圈,前锋直指贵阳。
坐镇贵阳指挥的蒋委员长大惊失色,不是说要渡长江吗。怎么直奔我来了啊?
你说你蒋介石,没事跑前线干什么?不救你不行,救你的话,计划就全乱套了。毛主席的目的就是调出滇军,你蒋介石没有诸葛亮唱空城计的本事,瞎揽什么瓷器活?遇到危险,他先慌了,急调离他最近的云南军阀部队前来“护驾”。这就对了,毛主席一边虚张声势,摆出攻打蒋介石贵阳的姿态,真正的主力直插云南,接着西去,直逼昆明。
兵临贵阳逼昆明?实则为了金沙江这时,滇军主力全部调去保卫蒋介石了,自己这边根本没有一兵一卒,要说这也算是国军中最最大公无私的特例了,现在红军来了,吓得云南军阀龙云心惊胆战,集中民团守备昆明,这时的毛主席哪还有心情攻城略地,谁又能晓得这每一招都是虚招,红军最终的目的是抢渡金沙江,脱离追敌,活下来,歇歇脚,就是最终的目标。
毛主席虚晃一枪比划着要打昆明,迫使云南军阀龙云调兵回防昆明,削弱了金沙江的防务,毛主席自己率主力迅速北上,抢渡金沙江,过河后烧掉船只,金沙江这一天险反而挡住了国民党的追兵,7天后,国军主力赶到金沙江边,只能隔江兴叹,天险没有成为毛泽东的敌人,反倒成了帮手。胜负到这里已然见分晓。
有人说四渡赤水全程没见到毛主席打什么仗,只见到乱跑,这也好意思称为得意之作?是的,三大战役战功赫赫,抗美援朝威名远扬,毛主席都没得意过,唯独四渡赤水让他最满意。
古往今来,调动敌军和因敌制胜都算得上是军事家的顶级操作了。在三四渡赤水之前,红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疲于应付的状态,而经过三渡赤水,藏匿于树林,四渡赤水兵锋直指贵阳,形势霎时转变,红军化被动为主动,从你围追堵截到我指哪里你围哪里!这不就军事水平的至高体现吗?如果不是有如此高超的战术,又怎能率领3万人从40万敌军的包围圈跳出?莫要说是其他人,若是没有毛主席在,红军部队中那些后世威名远扬的将领基本都会全军覆没。
为什么在打鼓新场一战时,毛主席还没这么大的威信,而到了四渡赤水之后为何能有如此高的威信呢?这显然不是别人看重他的“资历身份”给他的,而是他的技战术水平、谋略让这些打心底里佩服。
有道是“善战者无赫赫战功”,因为出色的统帅永不远不会将自己的部下至于险境,但是先前李德和博古两人的指挥,让我们终于能够目睹到一位军事天才是如何在四面楚歌之时调动敌人出奇制胜的!自二渡赤水之后,国军的路线就一直按照毛主席划出的道道行进,“红军转个弯,国军累断腰”,正是此战最佳的体现,说这场战役不够高明的人,又能高明到哪里去呢?
就像肖华写得这首歌一样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