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之源在于空间的狭隘,说白了其实就是晋升渠道设置的不合理,原本应该奔赴星辰大海,现在却只是在一条小溪流里浪费着自己的“精气神”。
学生层面:原本可以通过方方面面的能力出众来晋级,比如像韩寒现象,门门功课挂红灯,却只在文学方面出彩。而且,文学的本质在于人学,更在于社会学的方方面面。应该看到,即使是文学领域,文学家也是在不同方面有着不一样的领悟,而且,这些领悟绝非是简简单单答份考卷所能体现出来的。就国内的语文考试来说,能够考高分的未必就洋洋洒洒写出宏篇的巨作。而众多的国内外文豪,即使只参加语文的考试,都未必能及格。只因为他们的思想和精力只在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未必有时间去死抠考试中的方方面面考点。比如托尔斯泰,为了完成一部小说情节,常常让自己置身于现实环境之中去感受和想象。可是,如果非要让他去背诵一首唐诗、默写一段宋词,他未必有那么个闲工夫愿意去搭理你。归根结底,即使是文学,他的主要精力也不是死记硬背,考考卷子那么简单就可以培养好的。而韩寒几门功课挂红灯,说白了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真心瞧不起那种纸上谈兵的做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韩寒的生活条件和悟性,多数人都要受着庸俗教育体制的困扰。
但是,对于教育而言,确实应该如同孔子所说:因材施教。
尽管后人推崇孔子,然而,时至今日,却并不掌握孔子教育精神毫毛。相反,很多做法却与孔子的教育精神背道而驰。几千年前的觉悟,现代人都很难达到其思想高度,又何谈超越?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西方人的教育精神在于挑战权威,在于挑战未知,在于不断突破自我认知极限。反观国内教育,却在拿着一些别人玩剩的知识树立考试的权威,并拿着让考试的权威来约束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探究欲望。试问当下,有几人敢像韩寒一样,门门功课挂个红灯?高考制度不会认可,家长要急毛,校长老师都会跟着跳脚!
教育需要的是遵守“规则”的人,哪怕是这个规则制定的相当不合理,依然不会希望有人去破坏。否则,都像韩寒一样,整个教育体系还怎么玩?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体制下,是龙需要蜷着,是凤凰也要缩着。任何人枉顾考试权威,专心发展特长,是不会被认可的。爱迪生如果诞生在这里,除了埋头于做卷子外,他的发明天赋能够受到该有的尊重吗?
教育,原本只是搭建一个平台,让拥有方方面面特长的人才有一个学习成长、不断突破自我的机会,这个空间原本应该是很大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启迪和引导,可以在教室里、可以在图书馆、可以在实验室、器乐室、体育场等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闷在教室里做习题集。一味埋头做题培养起来的人,拿什么去“仰望星空”?又拿什么去与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接轨?然而,应试教育的权威却把所有人的能力禁锢在做卷子、考高分上,哪怕卷子和分数已经严重与能力脱节。
在统一学科的分数排名决定名校资源背景分配的背景下,所有人都无法静心深入研究某一个特长领域。与之相反,却要在同样的学科框架里苦苦的揣摩着各种刁钻考官的苛刻要求。并力争让自己成为应试战场上站到最后的人。
竞争残酷而苛刻,不卷等着啥?
数年前,有一哥们儿为了就读大学数学系名额,硬是跟着参加了十六次高考而无法圆梦。其实,如果把几年的时间用在专心学好数学一门功课,假如悟性和能力确实出众,他的成就又岂是普通高校数学老师所能比拟?
学生之间的内卷,正在于除了体育、艺术学科有专门的选拔渠道外,其他任何特长生没有多元化的专业选拔之路,只有统一高考一条路可走。所有人密密麻麻的挤在一条羊肠小道上,却只能有少数人到达重点,顺利靠岸。试问,即使内卷意义不大,不拼命卷又等着啥?
教师层面:内卷的原因在于无底线的分数比拼,更在于稀少的职称晋升资源的争夺。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级部、同一个学科的任职老师之间,关系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团结合作。教师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最终是要被粗暴的按照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排名。这个背景下,再强大的内心又岂能保持一份真我与坦然?
任何一所学校里,领导不上考试学科,有着足够的精力去研究政策而占据职称资源大多数。而且不用任职考试学科,也不会因为成绩差让自己难堪。普通老师之间,担任繁重教学任务同时,却要为了稀少的资源而浴血搏杀。
这样背景下,老师们不卷等着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