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暖意渐浓,万物复苏,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有些朋友却感到心神不宁,烦躁不安,仿佛总有一股无名火在心中燃烧。
与此同时,他们的耐心也好像被消磨干净,一点小事就能引发怒火,情绪难以自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这种现象主要是受肝气不顺、肝火旺盛的影响。
中医认为,春天肝气旺盛,而肝主疏泄,能够畅达气机,和调气血,对我们的情绪活动发挥调节作用。
当肝气得以疏泄,气机调畅,气血调和时,我们的心情就会开朗、心境平和,情绪活动也会保持在适度的状态。
然而,如果肝气出现郁结或亢逆的情况,导致疏泄功能失职或过度,就会引发情志活动的异常。前者常常表现为情绪抑郁、闷闷不乐;而后者则多表现为性情急躁、容易发怒等。
这种情况若持续存在,会进一步引发我们身体上的健康问题。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百病生于气”。这里的“气”,实际上是指我们的情志活动,如愤怒、悲伤、恐惧、喜悦等。
伤肝脏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情绪异常也可影响肝气疏泄,长期的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导致肝郁气滞,进而影响肝的正常功能,如排毒、调节新陈代谢等。
其次,长期的愤怒和怨恨还会导致持续的精神紧张和压力,降低肝脏的解毒效率,增加有害物质在我们体内的积累。
《黄帝内经》有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过度的愤怒,还会使得肝气上逆,气血逆乱,可能出现面红目赤、呕血,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的症状。所谓“怒发冲冠”,就是这个道理。
伤脾胃
生气不仅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同时也会损伤脾胃。愤怒的情绪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进而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我们常说“气都气饱了”,也是这个原因。
同时,生气时,我们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长期如此,脾胃功能会逐渐减弱,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如腹胀、腹泻、胃痛等。
易失眠
经常生气还容易导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精神不济等问题。
这是因为我们在因为生气时,情绪波动较大,精神处于亢奋状态,这会刺激大脑神经,导致神经系统兴奋,使人难以调整状态进入睡眠。
中医认为“肝藏魂”,当我们在晚上休息时,神魂应当回归体内。然而,若因生气导致“魂不守舍”,即神魂未能安稳回归,那么夜晚就容易出现梦多、易醒的情况。
由此可见,保持身体的气机通畅和情绪平和十分重要。接下来,白术将为大家分享2个“消气”穴,帮助大家疏肝气,去肝火,安神助睡眠!
太冲穴—疏肝理气
太冲穴,又名大冲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我们的足背,第1、2趾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的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
作为肝经的原穴,太冲穴具有理气宽中、宁心安神、疏解肝胆、缓解经络淤滞的作用。
时常按摩能激发肝经之气,推动肝经气血的顺畅运行,帮助消除不良情绪,能缓解由情绪不佳所带来的胸胁部位的胀闷感。
此外,太冲穴还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所带来的头晕头痛、情绪急躁易怒等症状有着显著的缓解作用。
在临睡前,我们只需花上2~3分钟的时间按揉太冲穴,这样还能起到镇静安神的效果,帮助我们安然入睡!
按摩此穴时,建议先用温水浸泡双脚,这样有助于活跃足部的气血。
随后,用双手拇指的指端着力,持续地点按此穴。每次点按约30秒后稍作停顿,以感受到轻微的酸胀感为宜。
另外,我们也可以尝试沿骨缝的间隙进行按压并前后滑动,反复进行约20次,这种方式同样能够有效地刺激太冲穴。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太冲穴也可以通过艾灸来刺激,但艾灸太冲穴需要依据个人的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如果肝经有郁火或肝阳上亢,表现为眩晕、目赤肿痛、头痛等症状时,不宜进行艾灸,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膻中穴—宽胸理气
《黄帝内经》认为膻中为人体之气会,此穴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聚会之处。
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上,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横平第4肋间隙。具有理气止痛,行气解郁的作用。
中医讲“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认为它是调理情志问题的要穴。艾灸此穴能发挥宽胸理气、通经活络、舒畅情志的功效。
看过动物世界的朋友就知道,凡当大猩猩愤怒时就会捶胸顿足。我们人也一样,在胸闷、气愤时下意识的就会拍打我们的膻中穴,以此来疏肝解郁。
因此,我们每天早晚用中指指腹按揉膻中穴3~5分钟,能够让自己舒缓情绪,感到身心愉悦。
除了按摩2大消气穴以外,我们平时也要注意控制好情绪,毕竟气坏了身体,吃亏的只会是自己,看完文章的朋友记得顺手转发给关爱的亲友哦,一起疏肝气,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