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小龙VS深圳四巨头:2025年科技对决将改写中国城市格局!

决策老道啊 2025-02-03 14:51:26
昨天看到群里有人分享,称杭州未来20年,一定会赶超深圳。看完之后,有感而发。在我看来,DeepSeek在内的六小龙(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它们所代表的杭州高科技领域方面的成就,能在2025年初大放异彩。完全是杭州市政府与民企相敬如宾、通力合作,从量变引起质变的必然结果。真的是恭喜杭州,而杭州的成功,实至名归、理所当然。 相比于杭州,我认为深圳的创新底蕴和未来转型前进的速度,不仅厚实且保持整体的领先,未来发展及效率还会更快。所以,看到有人说未来20年里,杭州能赶超深圳,我不敢苟同。我的观点就是,高情商的说法,杭州有机会拉近与深圳的身位;低情商的说法就是,很难超越。回顾过往,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深圳每一次的转型,都是涅槃重生,都把握住国家给予的机会,以制度创新的方式解放人的生产力、释放人的创造力,并且能在迅速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逐步由低端步入高端,实现价值身份的华丽转身。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每次转型蜕变,都敏锐、前瞻性地精准踩中了时代的风口。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宝安县撤县设市,深圳市由此诞生。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成为了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 深圳以此为契机,实行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由此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展示天性,生产力爆棚,战力逐步提升。深圳通过三来一补的方式,在蛇口工业区、罗湖口岸为核心的地段,搭建平台,吸引港台资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电子组装),形成“前店后厂”格局。 由此奠定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基础,打开了全国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形成了经典样板。 进入到上个世纪90年后,深圳不甘心于一直做打工仔的现状。开始有计划、有节奏、有决心、有执行力地推动产业升级。尤其是进入到90年代中后期,将目光瞄准了高新技术方向,谋求从“制造”转向“智造”。 1996年12月,深圳国家高新区设立于深圳湾畔,规划面积11.52平方公里,是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十家试点园区之一,并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入驻搞事业。没错,这个科技园就是现在南山科技园的一代目,2018年至今,硬抗美国科技战的存在。 深圳也是从这个时代开始,朝着摆脱低端代工依赖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在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道路上,一路狂飙。同步诞生了如今遥遥领先的华为、2018年被老美科技战敲诈勒索、实施禁令的中兴等一众高新企业。也是就是在那个时候,以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小米加步枪的逐步崛起,和友商一起,推动了深圳在通信设备、电子制造领域的升级。 2000年前后,有了华为、中兴这些通信企业的崛起,为深圳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打下了基础。以1998年腾讯成立为标志,互联网的浪潮也开始席卷深圳。深圳互联网企业依托本地成熟的电子制造业(华强北供应链)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快速迭代。 经过2000年左右前后的互联网泡沫,腾讯依旧活了下来,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同时,2004年深交所中小板、2009年创业板推出,助力科技企业融资。现代服务业与金融创新产业,丰富崛起,深圳逐步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科技+金融+服务”的多元经济结构。当然,房地产的长足发展,也给深圳反哺实业和城市基建,提供有利的资源。 深圳于2009年开始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并出台相应的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2011年,深圳市政府又确定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深圳市政府新增节能环保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得深圳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升至7个。与此同时,2013年至今,深圳又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 深圳在相关领域提前布局与发展的同时,以华为、大疆、腾讯、华大基因、比亚迪等为代表企业的崛起,形成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成立和发展,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立,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领先,都为深圳的创新生态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作为中国硅谷的科创名声,在国际上也愈发响亮。 2020年以后,深圳参与全球高端产业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在2018年中美科技战开打之后,作为承担“如何突破芯片、基础软件等“卡脖子”领域”重任的科技型城市之一。深圳在在人工智能、5G、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端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代表企业,如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华大基因、迈瑞医疗、优必选科技、云天励飞等。 深圳通过龙头科技企业的引领、产业链协同创新,正从“制造高地”向“全球科创枢纽”升级。 综合以上的时代残酷历练,深圳的“历代版本”转型的历程,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而政府有效的政策引导(服务型的小政府)、市场活力有效释放、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三者结合,是深圳成功的关键。 而每一次的转型,都迭代升级了深圳这个城市竞争力,也为中国其他城市的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后,我想说的是,深圳的成功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通过 “中央授权改革+地方灵活执行” 的制度设计,激活市场和社会力量;同时利用全球化机遇,将区位优势转化为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引力场”。 其本质是一条 “政策开放引导市场创新,市场创新倒逼政策升级” 的螺旋式发展路径。讲白了,杭州能发展的好,也基本遵循这样的底层逻辑。当然了,全世界只有一个深圳,对比其他城市而言,深圳的独特性在于: 跟帝都北京相比,深圳跟多依靠市场机制,而非仰仗行政资源;跟魔都上海相比,深圳更倚重民企和创新,而非国企和外企;跟东方之珠香港相比,深圳更是通过“制造业+科技兴邦”做大做强实体经济,避免产业空心化。 所以,深圳模式的成功,唯一能复制的就是“结合城市的资源,找准自己城市江湖地位,可以到达在全球价值链的那个位置上,并做好全方位服务型的平台,给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G和B做到相敬如宾”。
0 阅读:5
决策老道啊

决策老道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