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25军“军魂”~吴焕先

武哥谈历史 2024-03-19 20:40:41

说起红25军,大家都能说出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诸如徐海东、程子华、郑位三、韩先楚、刘震、刘华清等等,他们都功成名说起红25军,大家都能说出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诸如徐海东、程子华、郑位三、韩先楚、刘震、刘华清等等,他们都功成名就,声震天下。

但在25军发展史上,有一位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他是红25军这支英雄部队的先驱,是上述那些著名将领们的灵魂,后人称之为“二十五军军魂”。

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吴焕先。

吴焕先,1907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箭厂河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新县)。他的家在当地较为富裕,是村里的大户,他原本可以过上优越的生活。

吴焕先在湖北麻城上蚕业学校学时,接受了革命思想,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1924年寒假,他特地购买一幅马克思像带回家。过年时,他把马克思像恭恭敬敬地贴在供桌上方,他父亲呵斥道:“这是敬祖宗的地方,你贴个大胡子老头干什么?”

他回答道:“他是革命的导师,照他的办法,就会创造出一个新社会来!”

吴焕先毕业回到家乡后,主动把自家的田地分给了穷人,烧掉租地契约和债务借据。老乡们都称赞他:“破家革命,揭竿而起!”

1925年冬,吴焕先由戴克敏、戴季伦(戴季英哥哥)介绍,在黄安的七里坪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焕先在家乡建立党组织的同时,还着手建立了农民协会。在他的带领下,至1926年年底,仅箭场河一个乡,农协组织就发展到49个,拥有会员3430人。吴焕先任箭场河地区农民协会的总负责人。

吴焕先闹革命是付出了惨重个人代价的,他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和土豪劣绅最血腥的报复。

早在吴焕先在家分田后不久,当地土匪就残酷屠杀了吴家人,吴家六口人被灭门,其他吴氏一族也死伤无数。

1927年11月,著名的黄麻起义爆发,吴焕先是起义总指挥部成员之一,他率领数千人参加,是攻城的主力。

起义失败后,吴光浩等率鄂东军主力到敌人后方的黄陂木兰山一带进行游击战争。而吴焕先等同志则转移到光山南部的柴山保一带活动。

随后,鄂东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也进驻了柴山保,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成为鄂豫边界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起点。

在参与创建和扩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吴焕先后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还担任过鄂豫皖苏区土地委员会的主席鄂豫皖特委委员。

1931年起,他从地方转入部队工作,担任红四军第12师政治部主任,开始与军旅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年10月,红军进行整编,红二十五军在安徽金寨麻埠成立,下辖七十三师一个师(后来才又扩编74、75两个师),吴焕先担任政委。

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吴焕先担任了红二十五军政委(军长先为旷继勋,后为蔡申熙)。不久,吴焕先又调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

此时的徐海东担任红四军十二师的一个团长,与老的红二十五军并无瓜葛。

鄂豫皖省委成立后,吴焕先又当选为省委常委。

在残酷的战争中,吴焕先很快表现出非凡才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一个军事门外汉成为一个军政双全的卓越领导人。

张国焘进入鄂豫皖苏区后,为了全面掌控大权,便借着“肃反”的名义大肆排斥异己,但是由于吴焕先在鄂豫皖的资历和威望,以及吴焕先的“历史清白”,张国焘没敢动他。

但他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抵制,遭到了张国焘的打击和迫害。后来,张国焘把他从红四方面军军政治部主任的岗位上撤下来,降职调任鄂东北游击司令。

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于1932年10月西征,也带走了红二十五军的73师。

时任省委委员和鄂东北游击司令的吴焕先,向鄂豫皖省委建议把分散的红军、游击队、伤病员集中起来,以便拧成一股绳,继续斗争。

在吴焕先的积极努力下,很快便重建了红二十五军,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为政委,下辖74、75两个师,徐海东任74师师长(不久升为副军长),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由于省委的错误决定,25军围攻七里坪失败,损失过半,进行了分兵,徐海东带领一部分去了皖西,组建了红二十八军。

1934年4月,吴焕先与徐海东再次会合,红二十八军并入了红二十五军,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

红25军整编后,转战于鄂东北、皖西北地区,不断给国民党军以打击,并恢复了鄂豫边部分苏区,使红军有了回旋立足之地。

同时,部队建设也不断加强,使指战员的军政素质进一步提高。韩先楚、刘震、刘华清等我军高级将领,都是在这时加入的红25军。

1934年9月,中共中央特派员程子华抵达鄂东北,传达中央军委关于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的指示。

随后鄂豫皖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向西转移,去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二十五军进行了整编,程子华、徐海东任正、副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全军4个团2980余人。

顺便提一句,长期以来网上不少媒体说程子华担任军长是徐海东让的,这个表述不太准确。

据戴季英回忆:

省委会议研究人事安排问题,没叫程子华参加,怕会上意见不一致,不便参加。省委当时向中央写过报告,是要一名军长,程在中央红军当过师长,最后还是决定他当军长。这是省委的一致意见。程说他当参谋长,不当军长。因为省委决定了,也就没有改变,还是他当军长。

1934年11月16日夜晚,红二十五军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全军在省委和程子华、吴焕先等军首长的率领下,从罗山何家冲出发,踏上了艰难而曲折的漫漫征途。

吴焕先与徐海东

红二十五军越过平汉铁路后,吴焕先与沿途阻拦的地方民团武装谈判,要求借路通过,尽量和民团避免冲突,互不侵犯。

民团让开大路,甚至让红军从寨中通过,从而大大缩短了行军时间,避免了损失。

当红二十五军进入河南伏牛山东麓方城独树镇附近时,寒潮突降,风雨交加,战士们衣着单薄,饥寒交迫,人疲马乏,举步艰难。

正在这时,敌东北军一一五师和骑兵团已先行到达,封锁了公路,把红军四面包围起来。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吴焕先英勇果断,奋勇当先,举起大刀,振臂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战士们听到吴政委的呼声,顿时“冲呀!”“杀呀!”的呼喊声响彻云霄,勇猛地向敌人冲杀过去。

经过全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战,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突出了重围。之后,红二十五军又连续粉碎了敌人几十个团的围追堵截,长驱千余里,于12月初胜利进入了陕南。

而在接下来的庾家河战斗是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境内后遭遇敌人袭击的一次无准备战斗。

激战中,副军长徐海东和军长程子华先后负重伤,吴焕先指挥部队英勇反击,以刺刀、手榴弹与敌拼搏,经二十多次反复冲杀,终于将敌打垮,又一次带领部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由于徐、程二人重伤,此后,红二十五军的指挥重任大部分落在了吴焕先与政治部主任戴季英身上。

在行军途中,吴焕先骑在马上不是看报就是读书,到达宿营地就察看地形,布置警戒,对革命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他和各级政治工作人员耐心而亲切地向全体战士解释部队的行动计划和作战意图,不断地鼓舞部队的士气,这对于部队从罗山到陕南的胜利转移,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红二十五军进入鄂豫陕边界后,每到一地就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在鄂陕、豫陕边界和华阴地区,很快建立了两个县、几十个乡的革命政权及一些地方武装,主力部队也有较大的发展。

吴焕先也当选为新的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不久在书记徐宝珊去世后,他又代理省委书记。

1935年4月,蒋介石调集30多个团的兵力,向鄂豫陕地区发动进攻,并限令他的军队在3个月内全歼红二十五军。

吴焕先肩负重任,沉着应战。他根据敌我力量对比,采取诱敌深入、先疲后打的作战方针,率领红军战士,每天以80里、100里、120里的速度机动,日夜与敌人周旋,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歼灭敌人。

六七月间,连续取得了远程袭占荆紫关、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的重大胜利。

在领导打退国民党军队的两次“围剿”之后,7月份,红25军远程奔袭鄂豫陕三省边界,威逼西安。

就是在这里,红25军从缴获的国民党报纸中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的消息。

红25军原属于红四方面军序列,红25军大部分同志都同意南下与方面军主力会合。

但吴焕先通过俘虏口供和报纸获悉的消息,判断两军会师后将有北上的动向。不日,鄂豫陕省委又收到交通员带来的中共中央数月前发出的文件。

于是,省委召开会议决定,红25军到陕甘苏区与陕北的红军会合,集中力量巩固陕甘苏区,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

吴焕先的这个决定,不但决定了25军全军所有人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长征的成败。

我们可以合理假设,如果红25军没有北上,转而南下与红四方面会合,红25军就只能成为张国焘麾下的“跟班”,有了新资本的张国焘野心和胆子将更大,他另立门户搞分裂的局面怎么收场还不一定。

同时,如果红25军不去陕北,单单以陕北红军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给党中央准备好一块可靠的根据地还是两说。

没有红25军后来在陕北的征战,《大公报》也就不会有相关报道,主席也无法了解陕北的情况,也许只能继续领着队伍摸索于长征路上艰难地寻找中国革命的最终落脚点。

历史有时真是环环相扣,这种蝴蝶效应隐藏着无数的可能与变数。

几十年后,韩先楚在纪念吴焕先的座谈会上说:“政委的决定,挽救了红25军,也挽救了我们所有人。”这就是明证。

红25军北上这个决定,虽然是鄂豫陕省和红25军的集体决定,但是吴焕先绝对是首功。

因为当时吴焕先不仅代理着鄂豫陕省委书记,还是红25军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是红军队伍最后下定决心者,也就是红军的实际负责人。在这支队伍里他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离开白水镇东进,冒雨来到泾川县西南渡河。部队刚过一半,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军部直属队和后卫二二三团被阻于泾河北岸,吴焕先因指挥部队过河也被隔在北岸。

这时,敌二〇八团千余人趁着倾盆大雨由泾川方向突然袭来,企图把红军后卫部队压在河边背水作战。

在此危急关头,吴焕先率军部交通队157人插向敌人腰部。他向战士们高声呼喊:“同志们,决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压住敌人就是胜利!”

战士们不顾泥泞路滑,一鼓作气地冲上前去,抢占了一个制高点,把敌人截成两段。

不幸的是,就在这次激烈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打进了吴焕先的胸膛,他紧紧按住伤口,坚持指挥战斗,直到最后一息,年仅28岁。

战士们见吴政委中弹,个个怒火万丈,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与敌人拼刺肉搏,击毙了敌团长马开基,歼敌一千余人。

战斗结束后,全军指战员万分悲痛,战士们抬着吴焕先的遗体渡过泾河,徐海东亲自给他洗了身体,给他穿上他生前最爱穿的一件青呢大氅,当晚安葬在陇东高原。

吴焕先牺牲45天后,即1935年9月15日,红25军在徐海东与程子华的带领下到达陕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在四支长征队伍中率先结束了长征。

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有很多部队都是从这支传奇的红25军发展起来的,如我军王牌部队第39军。和红25军有渊源的部队太多太多,使其成为我军著名的“种子部队”之一。

吴焕先是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红25军自从建军后,吴焕先一直都是这支部队的核心领导,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红25军能在夹缝中取得生存和发展,能从战略上策应党中央顺利到达陕北,这中间吴焕先居功至伟,他的历史功绩,应该被我们知悉和铭记。

1985年,在吴焕先牺牲50周年前夕,徐向前元帅为这位老部下题词:“赤胆忠心,英勇善战”。

(完)

0 阅读:10

武哥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