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7.6%到81.02%,10年暴增,学历提高带不来教育升级,谁之过?

江海燕子课程 2024-03-14 19:13:28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人数为:小学专任教师558.5万人;初中阶段专任教师350.4万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共908.9万人;

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人数为:小学专任教师662.94万人;初中阶段专任教师402.52万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共1065.46万人。

10年间,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增加了156.56万人。

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中: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毕业及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比例为32.58%;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毕业及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比例为71.63%;

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中: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毕业及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比例为74.53%;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毕业及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比例为91.71%。

10年间,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中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从47.6%涨到81.02%,实现飞跃式提高。

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其未来走向大体为:

选择继续深造考研占比为:40.78%;

选择企业(国企、民企、私企)就业占比为:34.21%;

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获取编制占比为:17.57%;

选择创业占比为:4.25%;

选择出国留学及其他占比为:2.07%、1.12%。

考研、考编成为毕业生未来走向中,占比增长速度最快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近10年,我国教师资格考试热度持续攀升,报考人数从2012年的17.2万人,跃升至2022年的1144.2万人,暴增66倍。1144.2万人的教师资格考试报考人数已经和2022年的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人)不相上下了。

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大环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近几年对民企的各种显性和隐性伤害所导致的后遗症外溢,迫使很多毕业生想法的改变,首先考虑的不是“实现理想”、“勇闯天下”、“创业创新”,而是“稳定”。

而“专任教师”,有编制,收入有保障,是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毕业生的首选。

水涨船高,教师门槛自然也就提高了。而这个“门槛”的高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学历的苛求日甚——

2019年,深圳龙华区教育系统进行秋招,共有3.5万人参加,通过者不到500人。其中,76人毕业于清华、北大;90%是研究生;23名博士;

2022年,浙江温州中学招聘新任教师,成功上岗共11人,7人毕业于清华、北大;1人毕业于上海交大;1人毕业于北师大;2人毕业于华师大。11人中有2人拥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毕业,还有1人曾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2022年,重庆云阳县的4所小学,招聘4名语数任课教师,报考条件的学历要求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最低工作年限为三年;

2023年,广东珠海市8所中学招聘中学教师,报考条件的学历要求是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人员(含国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行业的学历要求,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现在普遍性的研究生,实现了“三级跳”。

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而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30%;

2022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而2012年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才3325.2万人;

2022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3.90万人,硕士生110.35万人;而2012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59.0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6.8万人,硕士生52.1万人。

以上数据,很明显的发现,近10年的大学扩招(本科和研究生扩招),高等教育普及,从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来看,确实达到了目的。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学历贬值”,这也不难理解,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学历要求为什么会步步提高了。

教师门槛高了,似乎是好事,特别是这样一个关乎国家发展大计,关乎千家万户将来,关乎个人安身立命之本的职业。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言,每年数以千万计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拥入市场,国民生产总值需要达到6%以上,才能创造出相应数量的岗位,基本满足毕业生“对口”和“合适”的工作需求。

但目前,显然是达不到的,这也是近两年失业率偏高的主要原因。

于是,高校毕业生迫于现实压力,就会“向下流动”,向原有的,门槛较低的行业拥入,例如:“游摊业”、“服务业”、“农林牧业”、“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等。这就是“人才下沉”。

“脱下长衫”,“人才下沉”,会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但也会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一部分有头脑的从业者,势必会通过自身的能力,推动行业转型;提高传统行业的创新性和知识性;行业的平均水平和细化分工程度会明显上升,行业管理模式、质量标准便会升级。

但,这样的规律,在教育行业中,却没有明显表现出来。大量的高学历人才拥入“中小学教师赛道”,更多的是,被浪费,被同化,被泯灭,并没有换来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升级。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用行政化方式进行教学管理。

当教育以“国家意志”为主时,教育就由“私事”变成“公事”,就必须要为国家发展服务。构建整个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再到高中教育,至高等教育,明确各阶段的选拔分层方式,这是国家行政方式的职责。

行政方式更应该侧重于在整体上发挥作用,但行政化的管理一旦过界,渗入教育教学管理的各层面时,行政化本身存在的诟病,如影随行般,就会复制粘贴到教育教学中。

教育圈有一个说法:“200个学生、15个一线教师、15个中层领导。这些中层领导的工资待遇普遍比一线教师高,总是能优先享有各奖项、补贴,占有本就稀缺的事业编制,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教师安排任务,政绩的判断标准就是教师的事情一定要多!”

这样的说法,看似笑话,却一点都不好笑。

现实中,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各管理部门职责不清,重复布置,重复办公现象迭出。“除了畜牧局,教师几乎是所有庙堂之上的人的‘打工仔’”,刚刚结束的暑假,又有很多地方在驱使教师巡河去了。教师“工具人”化,一线教师负担重,且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没有办法花在教学研究上。

教育教学管理中,最需要的是专业化管理,而非行政化管理,外行管内行的情况,并不少见。

“空降校长”是常态化,我们的所有中小学校,有几个校长、副校长、行政管理者,是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一线教师位置上,选拔出来的?这是行政部门的共性——看重管理协调能力,忽略专业对口能力。在其他行政部门中,管理和协调可能很重要,但在“培养性机构”,专业性则更重要。比如教育领域,比如体育领域。

乱分配、瞎指挥、滥用权力,严重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研究工作。

行政管理中,一般优先考虑的是服务对象。这种管理思维,如果表现在教育教学中,以服务行业标准来对标教育领域,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缺乏对教师的正确定位和合适保护。

“教育惩戒权”迟迟不能落实,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缺少必要手段;出现舆情时,管理者往往会坚定的站在教师的对立面,以“消除影响”为目的,不惜牺牲教师的正当权益。导致寒蝉效应,很多一线教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宁愿“佛系”,这种“大棒管理模式”,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用统一化模式进行教学研究。

“公事”下的教育体系,庞大的教师队伍,统一化模式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底线的唯一方式。

于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进步,关键在于,在统一化模式下,如何关注一线教师个体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

这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模式,是可以促进统一化教学进步,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教育教研体系,根本没有这种上升的渠道。基本都是自上而下的“规范”化——

每年寒暑假,消耗一线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进修模板式的统一规范教学;

各类只看表面的光鲜,不考虑实用价值,提前准备好的公开课表演;

无数校、区、市、省的标准化、模式化、计分化的赛课;

早已成为少部分人牟取名利手段,变质的“名师工作室”的免费宣讲人给出的所谓教学研究;

与职称、评级捆绑的参评论文,重理论轻实践,重成规轻创新;

......

整个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领域,形式主义泛滥。

束缚,还是束缚,如八股文一般,绑得人喘不过气来,何谈教学提高。再加上,每学期制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快马加鞭的主科任教老师,能基本上完,就要谢天谢地了,哪来的时间去尝试和研究。

打破行政化管理、突破统一化模式,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动蛋糕”的。空喊口号、各种措施、形式方案、名义改革,不过搅浑一池水,那水,还是死水。

0 阅读:0
江海燕子课程

江海燕子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