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房企的暴雷又开始了,碧桂园已经开始了境外债务的重组了。10月10号,碧桂园发了个公告,说自己无力偿还境外债务,这很明显了,碧桂园也想套摊牌了,不装了。
根据数据统计,碧桂园目前存续的公开美元债有15支,本金约93亿美元,但是今年内还没有美元债本金到期,到期没还的主要是美元债的利息,原本有几笔债券的债权人已经给了30天宽限期,但是碧桂园还是没能按期偿还。
为什么又是境外债务先出问题?大家要知道,海外的债务不可能像国内一样可以去申请政府、法院等与债权人协商,所以很多民营房企的偿债危机往往都是从美元债最先爆出来,而今年,恒大、融创、华夏幸福等都被迫宣布美元债的债务重组。而碧桂园这次的重组,很可能是发现靠自己目前的销售收入根本无力偿还本金,甚至单纯还利息都有困难了。与其紧衣缩食的还利息,不如直接向全世界宣告躺平,债务先放一边,按照上面的意思努力保交楼就行,不要让高管步了恒大的后尘就是万幸了。
而在债务重组期间,碧桂园就等于有了个金钟罩,铁布衫了,可以给自己争取很长的调整期,缓解短期内的到期债务压力,而碧桂园也可以做出各种解决方案来与债权人慢慢对话,那恒大之前搞重组也安静平稳的度过了好几年,如果不是许家印搞得太过分了不断转移财产、说保交楼实际却没建好几套的话,说不定还可以继续拖个一年半载的。
恒大2万多个亿的债务,一年就算5%的利息,每年也滚动产生超1000亿的利息,当然多数债务的利率比5%都高,所以恒大把债背着,但是底下的供应商和业主一个个都被害惨了,供应商收不到钱,有的被迫以房抵债,有的就拿着空头支票;而业主呢,看着烂尾楼的大门,心里的难受已经溢于言表,多拖一天就是对这些人最无尽的伤害。
而从碧桂园今年业绩来看,销售额连续半年都在环比下滑,靠卖房这条路还债真的是有点痴人说梦了。今年1到9月,碧桂园实现销售金额约1549.8亿元,同比是下跌43.9%,比2021年同期下降65.4%。9月份更是只有可怜的61.7亿,同比下跌80.7%,去年的行情我们都知道,疫情影响了很多人看房买房的热情,今年9月已经是救市大月了,一线都下场救市了,但是还是下跌超8成,可以想象这个销量有多么的差劲。而销售收入又是碧桂园的现金流的绝大部分来源,用9月的这个收入,办公费用、员工工资、工程款材料这些硬性成本都不一定够,拿什么多余的钱去付每个月21亿的利息呢。
而且近期的债务消息也给碧桂园造成了比较大的销售冲击了,老业主都在等着碧桂园交付房子,现在还有多少刚需敢拿钱进去给碧桂园买期房呢,要知道,碧桂园在建项目高达3121个,超65万套预售房子,如果按三年交付完,那每年就得交付21.7万套,按100点平的话,每平米4000元建筑成本计算,每年光这块的成本就得投入868亿元,平摊到每个月72亿左右,这比9月的销售总额还多16.6%,而且还没算员工工资、办公费、税费、债务的利息等。碧桂园接下来的路,可能确实挺难的。
其实我们之前就已经说过了,今年下半年到明年都是房企偿债的高峰期,由于二三月的小阳春之后,整体销量都不理想,很多房企已经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了,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1到8月,百强房企的销售总额同比下降了8.6%,9月单月的销售额更是下降了24.1%,9月的楼市调控政策有175次,刷新历史记录,但是没能拉起金九银十的火热,如果接下来的几个月销量还是无法提振的话,还会有更多房企放弃挣扎选择躺平了。
而这轮暴雷,民营房企肯定是首当其冲的,前段时间闽系的千亿房企中骏集团也宣布了债务违约,大家也见证了太多房企都倒在了盲目扩张和自信的路上了。
不仅是民企,像9月22号,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就将华润万家置地、越秀地产、绿城中国、保利、深业和中海宏洋展望评级由稳定调整为负面,还将万科列入到下调观察名单了。穆迪也看到了咱们房地产行业的根本性转变,销售增长的前景和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给了房企的信用指标造成了不利影响。
当然,穆迪作为专业的评级机构,对房地产行业和各个房企的运营情况都有底层的数据和分析做支撑,从评级中也可以看出来,即使后续还有救市政策的加码,真正能砥砺前行做到企稳甚至上涨的房企肯定是凤毛麟角的。因为大部分的城市,现在的销量都没达到去年的水平,还在底部不断阴跌和修复中,那房企要想拿到钱,只能不断降价割肉、断臂才能求生了,而老业主们不断的闹开发商,妄图保住自己房子的高价行为估计后面也会慢慢减少了,允许房企大降价是自救的最后手段了,不然,债务随着时间越积越多,房企和员工再努力也还不上的话,那真的就很难收场了,所以,尽快允许降价才是良策了,被套牢的老业主们,自求多福了,楼市已如股市,入市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