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国,又称“洵、郇、 荀、筍”国等,最终地址在今山西新绛县之故郇城与山西临猗之故郇城。
先秦时代的荀国有二个;一个是黄帝之子荀姓方国部落建立的,另一个是周文王之子姬姓荀国。且此二荀国又有着先后相因之联系。
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黄帝的后代部落之一的荀姓部落,它的命名与”洵水“有关。
历史上有洵水之称的河流有二条,一条在今天陕西汉中,其源出陕西省镇安县南百里之洵山,东南流经洵阳县境,又东注于汉水。
另一条源于轩辕之洵水。《西山经 》:“曰轩辕之丘……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轩辕之丘为黄帝所居之所,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境内的洵水流域。
个人认为荀姓荀国初封在河南新郑市一带,周武王灭荀姓之国后,将其地分封给荀叔,另将荀姓遗民内迁至宗周(陕西洵阳县)内监管。
西周荀国传闻姬姓荀国首任君主为周文王第十七子(也有说第十八子的),《左传》有言;“毕、原、丰、郇,文之昭也。”这四国均是周文王儿子的封国。
《逸周书》又载:“成周之会,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
成周之会,即周公将洛邑建好当年,周成王亲政之时,也因此周成王将洛邑命名为“成周”。荀叔能在周公之后,即说明荀国在西周初年地位颇高。
《竹书纪年》记载:“昭王六年,王赐郇伯命。”
周昭王时期,当时的郇国国君受赐王命。荀伯受王命,大概率是荀国历任国君都有担任王室卿士的资格,才能受赐王命。
再之后荀国的记录就进入春秋时代,可此时的荀国位置已到了山西一带,唯一能解释的理由是荀国远迁了。
在山西省内,与荀国有关的地名有二处。
一是新绛之临汾故郇城,在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另一处是临猗之故郇城,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
二处都有“荀”,相对合理的解释是荀国迁到新绛一带,又被北戎或者晋国所迫,向南又迁移一些。
春秋荀国春秋初期,晋国这一片最大的事就是曲沃小宗与翼大宗之间近七十年的战争。
荀国首见于《竹书纪年》:“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
此事见周桓王元年与二年公元前719年,《史记》则说的较清楚,“曲沃庄伯闻鄂侯卒,乃兴兵伐晋,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
当时,晋君鄂侯卒,曲沃庄伯趁此机会攻击翼都,周王为天下大宗,自然站在翼都这边,于是命虢国国君虢公攻曲沃,保护翼都。
荀人亦派大夫叔轸出兵助之,追击救翼的公子万于家谷。
周桓王五年前715年,曲沃庄伯去世,晋武公继位,称为曲沃武公。大概是周桓王态度转变的原因,周王想促成抚翼与曲沃和平,但荀国与董国等地近曲沃,所以荀国等国又与曲沃合好了——“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
周桓王十七年公元前703年,时曲沃武公之十三年也。
鉴于曲沃武公不老实,经常性进犯翼都,周王下令攻伐曲沃,“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荀侯又选择背叛,参加周王的队伍。
也正是在周王的保护下,曲沃武公才在前678年才灭晋国公室翼都。周王也没办法只得承认典沃武公为大宗,是为晋武公。
至此晋武公已在位三十七年,也正因为荀国左右横跳,晋武公于次年灭亡荀国,将之分给大夫原氏黯——“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
此荀氏,即为晋国六卿中行氏与智氏的祖先。
另外,荀氏在封荀邑前为原氏,全名原氏黯,因“黯”与“息”为同义词,所以也称荀息。原氏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被封原国,封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之北,为王畿内诸侯。
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