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时期,相比于与夏商时期的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各种行业日趋专业化,《周礼》把“巫祝”列入“春官大宗伯”职官中,而“医师”则属“天官冢宰”管辖,从此医巫分业而治。这样也促进了医学的细致分科,同时国家也相应地建立了管理医药行政机构和制定了医事制度。
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宫廷医生已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
食医:指管理饮食卫生,近似今日之营养医生,有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饮食调济得当,对增进身体健康有益,故有“食治则身治”的说法;在某种意义上亦寓有上工医未病思想。
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有中士八人。“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眂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疡医:专管医治肿疡、溃疡、金创、骨折等病,相当于今日之外科和伤科医生,有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场、折疡之祝(同“注”,外敷药)、药、劀(同“刮”,刮去脓血)、杀(用药腐蚀坏肉)之齐。”
兽医:治理牲畜疾病的医生,有下士四人。“掌疗兽病,疗兽疡。”
这时还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对医疗工作的考核制度:1.设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有上士二人、下士四人”,相当于卫生行政官吏。
这里所说的医师,乃众医之长,掌管国家医药之政令,还要负责各地疫情,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疗。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等专业人员。他们各有所司,士负责治病,即上面所提及的食医(二人)、疾医(八人)、疡医(八人)、兽医(四人);府(二人)掌药物、器具和会计事务;史(二人)掌管文书和医案;徒(二十人)供役使,并看护病人。
2.定考核:“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对于兽医的考核是“兽之病死,则计其数以进退之”。年终由医师考查医生们医疗成绩的优劣,以制定他们的级别和俸禄。
3.慎病死:“凡民之有疾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死亡原因)而入于医师”。这种由国家设医师总管医药行政,根据医生的治愈率来评定医生级别和俸禄的形式,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对推动我国古代医学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慎重对待民之病、死,而相应地建立了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这更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制度。
周代的医学分科,反映当时医术之盛,而国家医事制度的相应建立,说明不但医学脱离巫术而独立,同时已被帝国所承认,至于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制度的建立,为以后的医药、治疗经验的积累创造了良好条件。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