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传奇:跨越400年的海上哥斯拉进化史(一)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5-03-22 05:20:59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终结和序幕

直到1930年的时候,战列舰仍然是衡量一国海军实力强弱的公认标杆。这些由高强度合金钢板打造的海上巨兽,平均每一艘的长度都超过了200米,排水量不低于3万吨,如同一座座漂浮在海面的钢铁城市。

战列舰无一不是船坚炮利,装备的大口径主炮口径也在不断突破纪录,直到日本人给自己的“大和”、“武藏”号装上460mm口径巨炮才告一段落。这些火炮可以轻易将重达数百公斤到一吨的炮弹发射到15-20公里以外,以至于大部分战列舰都需要配备自己的校射飞机才能准确知道炮弹的落点。

从木船进化到海上霸主,战列舰用了400年。此时,距离它谢幕,却只剩下了不到15年——1944年10月25日,苏里高海战落幕,日本海军的“山城”号战列舰在数艘美军战列舰的围攻下,摇晃着沉入大海,战列舰就此彻底退出了海战舞台。

这种因为在风帆时代排成长列交战而得名的军舰,在人类的海战史上可谓历史悠久,400多年里,它们一直是海上战场的主宰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它卸下了风帆,披上了铁甲,安装上了蒸汽机,最后一步步将自己进化成了海上巨无霸。

二战结束时,世界各国的海军一共有150艘按照无畏舰标准建造的战列舰,其中有30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击沉,4艘被美国封存,4艘变成了博物馆,而剩下的全都被拆毁后送进了炼钢炉。

战列舰诞生于15世纪末,在此之前,西方国家交战的主要海域基本上被局限在了地中海,当时海上交战的方式也和陆地战斗差不多:两边的舰队都使用类似的桨帆战船,这种细长形状的单甲板平底船也只适合风平浪静的地中海。

古地中海战场的海战过程大同小异:双方的船只先尽量用撞角撞击对手,接舷后由士兵和水手组成的肉搏部队鬼叫着冲上对手的甲板,来一场血肉横飞的近身厮杀,整个过程其实和陆地上攻克堡垒没啥区别。

这种打法一旦换到了风高浪急的大西洋上,细长条的桨帆战船马上就没法用了,因为太容易被巨浪倾覆。而中世纪那些个一辈子不洗澡,没事就烧俩女巫助兴的国王们兜里也没俩钱富余,一个个都打造不出专门用来作战的军舰。当他们需要从海上攻击对手时,通常都会去租赁商人的商船。

这种用来运货的帆船其实稳定性也不怎么样,那些士兵跳帮作战时,经常有人因为船只摇晃掉海里淹死了。随着作战和自保的需要,风帆战舰的第一次重大改进出现了:船只的前面和后面安装上了坚固的楼堡,当敌人攻上甲板后,船只的保卫者就可以退守到楼堡里,居高临下的把弓箭、石块或者是融化的沥青倾倒到进攻者的脑门上。

后来随着火药武器的发展,一种新的战术出现了,那就是大家从船身中部集中射击,而前后两个楼堡也可以作为火力点来输出火力。但想要火炮威力大,那么它的口径和重量都会直线上升,把这样的重炮安装在船只上部,特别是距离吃水线很高的地方,估计不用敌人攻击,头重脚轻的战船就会自己先横砸到海里了。

于是,英格兰的亨利八世率先在船只的侧舷开了炮门,把重炮装在了原来的货仓里——第一门侧舷火炮诞生了——“远距离交战”这种全新的海战模式也随之出现,军舰接舷战,士兵海上肉搏战不再是海战的必然方式了。新的战术也让作战舰队从商船队中逐渐被独立出来,演变成为了专业的战舰。

但这种战术真正的成熟还是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当时仍然被排挤在海洋贸易之外的英国迫不及待的想要在欧洲和世界舞台上去抢夺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么如何硬生生地挤入那些被欧洲列强把持并垄断的贸易领域呢?——英国人的答案是抢劫。

在打劫西班牙的海上航运和海外殖民地过程中,约翰·霍金斯和他的堂兄弟弗兰西斯·德雷克逐渐在激烈的海战中掌握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凭借自己的实力,差不多相当于当时英国海军司令的霍金斯坚定不移地主张在海战中使用枪炮攻击并不停实施机动战术。

就这样,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率先发展成了重视速度和机动的水上炮台。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英国人的军舰逐步取消了舰船上前后高耸的楼堡,舰体也逐步加宽,最后变成了下面宽上面窄的类三角结构。

因为用远射程的炮战替代了面对面的肉搏,那么火炮的射程自然是越远越好。英国海军的武器装备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和当时的欧洲国家相比,英国军舰上大量装备了长身管的火炮,这种火炮只能发射17磅重的“轻型”球型炮弹,但是射程却能够达到两公里。

很快,英国海军就通过一场空前的风帆战舰之间的大战证明了自己的选择。

被活活耗死的无敌舰队和战列线的诞生

1588年的7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集合了一支庞大的,由战舰和武装商船组成的风帆舰队,运载着大约16000名陆军士兵,打算登陆英国,推翻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这支舰队同样采用了侧舷舰炮,但大部分都是一些粗短笨拙、能发射最大50磅重型弹丸但射程较近的火炮。(注1)

从兵力上来看,双方似乎势均力敌:西班牙人有130多艘军舰,装备了1100门火炮和27000余人(大部分是陆军士兵);而英国人的舰队则有197艘军舰,16000人和2000门火炮。和高大笨重的西班牙军舰相比,英国的军舰更轻巧,也更好驾驶。而最大的区别在于,英国参战的人群中,没有一个步兵,全部都是水手和炮手。

如果光从炮弹的杀伤力来看,无疑西班牙人占据优势,他们的炮弹平均重量是17磅/颗,而英国人的炮弹平均重量只有可怜的7磅/颗。但炮弹威力再大,你打不到敌人也是白搭——英国舰队在机动性和射程方面完全超越了对手太多。

于是,当西班牙舰队浩浩荡荡、慢慢悠悠地驶向第一个目标,法国加莱的时候,英国舰队就待在他们舰炮的射程之外,不停地用火炮轰击距离最近的西班牙船只。整个过程漫长又无聊,双方的舰队全都挤成一团,许多军舰的侧舷火力被自己人挡的严严实实的。

在战斗开始后的一周里,西班牙和英国人互相向对手发射了超过10万发的炮弹,没错,这两支舰队互相投掷了10万枚以上的铁球,但谁也没能给对方造成严重损伤——西班牙人打不到对手,而英国人的远射程火炮的杀伤力又太小。。。

8月7日,几乎完好无损的无敌舰队终于抵达了中立的加莱港,但却让自己陷入了绝境——在这个法国的港口里,西班牙人无法补充已经打空的炮弹,而英国人却可以从本土获得持续的补给。后面的战斗就变成一边倒了,得知敌人没有炮弹后,英国军舰肆无忌惮地逼近攻击,而窘迫的西班牙人只能用滑膛火枪勉强招架。

打到这个时候,英国人自己的后勤也崩溃了。西班牙人在丢掉了几艘军舰后,开始逆风逃向国内,而英国军舰在后面紧追不舍。实际上,如果此时的西班牙人真敢向英国舰队发起冲锋的话,估计战役的结局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无敌舰队被饥饿和干渴折磨了一路,遭遇的风暴和迷航让这支舰队分崩离析,四散而逃。35-40艘军舰沉没,至少20艘军舰一头撞进了苏格拉沿海的礁石上。最后,只有不到一半的军舰得以逃回西班牙——从这一天开始,火炮交战变成了海战的主要方式。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完蛋后,英国、法国和荷兰这三个家伙马上开始迫不及待地在全世界抢占西班牙的地盘,但是在海上贸易的竞争中,荷兰人很快就全面占据了上风。毫不意外的,重整了海军军备的英国人向荷兰人发起了挑战,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英国很快就在海战战术上走到了荷兰前面,这实在令人吃惊,因为当时的荷兰海军将领被公认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而英国舰队却是被一群陆军军官指挥着。

出现这种情况一点也不离奇,因为当时英国的老大是“护国主”克伦威尔,他总是怀疑海军军官中有人拥护君主制度——既然如此,干脆就任命一批自己信得过的陆军军官去指挥军舰吧!

“主权号”战舰手绘图,这也是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英国海军典型的战舰。

这些陆军将领第一次看见海战的混乱和无法掌握的情形时都被吓坏了,他们很快就发布了一套新的《海上作战条令》。其中包括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三条:“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前进……”——这个条令废除了舰只的集团混战,从而建立了纵队这个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

这里所说的战舰一线队列就是特指“单行纵列”,其实也是侧舷火炮变成主流后的必然选择。而在此之前,海战的主要方式就是混战:英国人是凭借超远射程的轻重火炮,用密集的炮火击毁敌舰的船身,打烂它们的风帆,然后再行驶到一个安全的海面上去重新装填弹药。

而荷兰人则充分发挥了自己船只较为轻便的优势,他们的军舰排成紧密队形,从四面八方逼近被分隔开的英国巨舰,然后用大炮撕烂对方的船帆和索具,用滑膛枪把对方甲板上的水手打得尸横遍地,当被围困的敌船彻底丧失行动能力后,荷兰人就会开始跳帮登船作战。

两种打法各有优势,但只要荷兰舰只无法突破英国军舰的火力网,它们就变成了一个个活靶子,因为即便是英国护卫舰上口径最小的火炮,射程也远超过荷军最好的加农炮。

而英国人需要担心的,只有风力强弱和费劲巴拉地不让自己人挡住火炮射击窗口。

现在好了,只要军舰按这种纵列队形作战,舷炮火力就不会被自己人的战舰遮挡住。这种队形还可以防止敌人登舰和被敌人分割包围,因为军舰最薄弱的舰首和舰尾紧密连在了一起。而这种战术后来又引申出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炮战战术——“抢占T字排头位置”。

当英国海军从一群组织松散、只知道各自为战去争夺战利品的亡命徒变成了号令严明、能够整体作战的舰队后,就轮到荷兰海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了。面对这样的阵列,荷兰人感觉自己像撞上了一堵架满英国大炮的木制堡垒城墙,不但无法靠近发动接舷战,就连穿插迂回也找不到缝隙。

荷兰人大败亏输,连自己的港口都被封锁了,不得不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认输投降。战列线作战就此成为了各国海军的通用战术,而在英国海军内部,又发展出两种学派,“正规派”和“混战派”:前者坚持在整个战斗中都要保持纵列队形,而后者则主张在有利时机不应受纵列队形的束缚。(注2)

话虽如此,但直到18世纪,接舷战仍旧不可省略。这张油画描绘了纳尔逊少将率部下俘虏了两艘敌船。

当舰队在战斗中采用单线纵列,把扎堆围殴混战的方式扔进了大西洋底后。那些吨位小的轻型战机和武装商船发现它们就玩不起这种战术,因为另外一侧的对手经常是力量超过它们好几倍的大家伙。轻型战舰已经变成了战列线上的薄弱环节。

所以从17世纪末开始,那些轻型战舰都被派出去担任巡航和侦察的任务了,剩下的,全是一批装有重型火炮、被认为“最适合进行战列战斗的”大型战舰——这些军舰就此被统称为“战列舰”。

军舰、火炮和血肉战场

风帆时代,按照携带火炮的数量,军舰被分为了6个等级,其中第1、2、3级别的都被称为“战列舰”,剩下的就只能冠以“巡洋舰”之名了。直到18世纪末期,欧洲国家还经常在舰种前面加上火炮的数量,比如74(门)炮战列舰,36(门)炮护卫舰等。

战列舰队的旗舰一般都是由那艘最庞大的军舰担任,通常会配备有80-100门以上的火炮。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后来建造的一些巨型战舰居然可以装上140门火炮了。所有配备了80门以上火炮的战舰(第一级和第二级)都有3层甲板,每一层甲板上都安放了火炮,就连舰首和舰尾也会布置额外的火炮(通常是1-2门)。

而经典的装备了100门火炮的战列舰还需要精心配置火炮的位置:最下层甲板,放置32磅火炮(球型炮弹重量,下同);中层放置24磅炮,上层甲板的是18磅炮,而首尾的火炮则是12磅的。但随着火炮铸造技术的提高,到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和法国不约而同地开始在军舰上装备统一口径的火炮,尽管每层甲板上的火炮重量不一样,但这些大炮全都是发射30-32磅重的炮弹了。

这些前装滑膛火炮被放置在带有轮子的炮座上,再加上粗绳索和滑轮就组成了可滑动的炮车组,这主要是用来抵消火炮的后座力的,如果没有这套装置,一开炮估计炮车就会撞破军舰的舰身飞到海里去了。

17世纪时,几乎所有的海军炮都是用青铜锻造,因为它比生铁更加轻便耐用,但随着战列舰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就没人用得起青铜了。到了18世纪初,几乎所有的海军炮全都换成了廉价的铸铁炮。

当时人们公认的一种作战理论就是:用快速发射的重炮给敌人以压倒性的打击。想要做到这点,就要求火炮和龙骨呈90度角,对敌舰在近距离快速开火。仅靠单发弹丸是无法击沉或者击伤敌舰的,因此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侧舷所有火炮对着近距离的目标一股脑把炮弹砸过去。

而想要准确进行射击,就要求双方的距离足够近,因为当时火炮进行水平射击时,炮弹保持水平飞行的平均距离只有200-400米,所以风帆时代的海战,哪怕前后跨越了300多年,两军交战的距离都没有超出过400米,大部分时候还要更为接近。

尽管英国海军对保持战列线有极为严格的要求,某些时候甚至上升为了信条和教条,但一旦打起来后,就会迅速变成一场混战。单舰对单舰,互相用火炮对打,一直打到某一艘军舰燃起大火,桅杆折断,水手和陆战队员几乎死光为止。

那些用精美的木雕装饰和美化的战列舰在后世的人眼里如同童话里的宫殿,片片白帆如同云朵一般在海面上划过的景象至今仍然引人入胜。但海战的真实场景哪里会有这么浪漫,相反,那是一个真正的烟火弥漫的地狱:

战斗中的所有人都很快杀红了眼,舰长们还要随时关注命令,指挥自己的军舰杀入混乱的战场,所有人只能看见附近的舰船,其他什么都看不见。

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无休无止,辛辣刺鼻的浓密烟雾久久不会散开。侧舷的火炮在统一指挥下猛地向敌人射出一轮炮弹,猛烈的后座力让木质军舰震动得如同遭遇5级地震一样。火炮齐射产生的浓烟灌满整个船舱,打着赤膊,浑身油汗的水手们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几乎连身边的同伴都看不见,这个时候,能够拯救自己的就只有经验和平时的训练了。

战斗中的船舱和电影里面展现出来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里面酷热而充斥着巨大的噪音,会让炮手的感官变得紊乱,而击中船身的加农炮弹会打穿墙壁,四溅的木头碎片如同霰弹一般把挡在前面的人打得浑身都是血窟窿。更加可怕的是被击中飞起的炮车或炮管,像抛石机扔出的石块一般把好些人砸成碎肉残肢。但这些危险和发生爆炸的火炮相比,都不算什么事——意外爆炸或者被击中而爆炸的火药桶瞬间就会杀死周围的所有船员。

底舱的环境已经如此可怕了,但这些炮手只用机械的装弹,打开炮门,把火炮推出去射击,再重复这套动作。他们至少不会像甲板上的官兵那样,被嘶嘶作响的链弹扯下四肢,被呼啸而来的炮弹打碎头颅,看着身边的战友内脏洒得满甲板都是。也不会听见身边的人垂死的哀嚎,更不会被滑膛枪的弹丸打穿肺叶,最后被自己的血液活生生呛死。。。(注3)

战场上一片混乱,成吨的铁制炮弹不停砸向对面的敌舰,到处都是撕裂、撞击和木片迸飞的声音,水手长与木匠在顶层甲板和船桅上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不停地修补破损的地方。加农炮炮弹、葡萄弹、链弹和火枪子弹在空中如同雨点般落下,断裂下坠的帆桁和船柱让甲板上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安全,从舰长到小兵,能不能避开全靠运气。

久经沙场的老将会身穿全套盔甲,这看似荒唐的举动往往是保命的诀窍。在洛斯托夫特战役中,“皇家查理”号上的英国舰队司令威廉·佩恩就靠盔甲躲过一劫——冰雹般的链弹横扫过后甲板,他身边的侍从全都被打得脑浆崩裂,鲜血和脑浆浇了他一身,滴滴答答的往下直淌。。。

战斗结束时,许多军舰被炮轰击得像燃烧过的木柴堆,船桅、船帆和索具全都被扯烂,甲板上鲜血、内脏横流,如同踏入了屠宰场。活下来的所有人都会被硝烟熏得浑身黑乎乎的,而战役结束后的数天里,幸存下来的官兵无论职位大小,都会听不到任何声音。。。

这才是风帆战舰时代海战的真相,绝非人们想象中那雄伟壮丽的英雄场景。战场上,没有什么身穿洁白制服的英俊军官,也不存在优雅舞剑对战的剑客,更不可能有人如同猿猴一样在索具间灵活地飞檐走壁。这里只有成百艘巨大战舰的生死对决,震耳欲聋的隆隆炮声,四处乱飞的炮弹和稍纵即逝的生命——但即便如此,又有几个男人会不喜欢那充满力量感和杀戮美感的战列舰呢?

注1:西班牙人打算入侵英国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私掠舰队,而是宗教和政治冲突。苏格拉的玛丽女王就是西班牙人的盟友,但伊丽莎白先发制人地砍下了她的脑袋。

注2:混战派的主张不无道理,因为当时交战的战列线有时候长达20公里,这导致许多战舰的火炮都打不到稍远点的敌人,自然也无法对某个重要的单个目标集中火力进行打击。

注3:特拉法加战役中,英国的纳尔逊将军就是被法国狙击手这样打死的。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觉得文章还能入眼的话,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0
近代史知识分子

近代史知识分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