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之后,房地产何去何从?
这几天,一份《决定》成了揣测上意、判断房地产走向的重磅文件。
01
全文22000多字,包括了15个部分,60条内容,300项目多项改革措施。有人甚至专门统计了一下:在全文中,“改革”出现146次,开放出现了35次,科技出现了52次,教育出现了36次。但房地产只出现了4次!
平均智商高达105的种花家老百姓,很容易就从频率中发现一个趋势。
科技创新才是我国新一轮发展的主方向,房地产虽仍在上层的视线中,目前为止仍是支柱产业,但的确不是未来浪潮之所向了。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房地产就要被放弃。要知道,咱们的改革的方法论是“先立后破”,兼顾新与旧,进与稳。
现在,科技创新明显是立起来了,但并不代表房地产的退场。咱们看看地球背面的大漂亮,它的高科技产业够强了吧?但房地产+建筑仍然是对GDP贡献最大的行业,2022年占比约17%。比咱种花家(约13%)还高。并且,有数据表明,从1947年至今,房地产在大漂亮的GDP的占比一直是上升的。
把全文通读一遍之后,我们发现——
房地产的未来,不像“崩盘论者”说得那么坏,仍有发展空间;也不像坚持“唯房地产能救经济”那波人说的那么好,不会重回暴涨时代。可以说,吹、黑双方都被打了一把脸。
02
虽然着墨不多,但《决定》给房地产的改革给出了5个明确的方向——
1、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几年一直在强调。已有城市在试行“租购同权”,租房人群和购房人群享受相同的公共服务配套,包括租房落户、享受和公办教育资源等。可以预料:随着租购并举的继续深化,租房人群未来将享受到更多的权益。
房地产的传统模式是三高——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在此模式下,房子的商品属性和投资属性凸显,民生属性被削弱。造成了房价暴涨、需求不足、债务高企、行业过度金融化等问题。在新模式下,房地产行业双轨道并行——一轨主民生,一轨主市场。
2、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这两年,很多人抱怨刚需人群被挤出楼市了。窃以为:这条改革方向已经昭示了答案。工薪群体和刚需性住房需求的目的地,将是保障性住房市场。改善需求和投资需求去商品房市场。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以此而论,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住房的占比未来将继续增加。这也意味着商品房市场规模的缩小几乎没有悬念。
3、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这一条措施的指向性非常明确——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取消了限购政策。仅剩北京、上海、广洲、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和天津、海南等在执行限购。下一步,它们应该陆续松绑限购禁令了。此外,今年以来,不少城市都在试探性地调整豪宅线,推行144平米以上户型不限购政策,刺激效果甚佳。那么这次取消豪宅和普通住宅标准后,有两个猜测——
第一,豪宅产品的税费和普通住宅一样,将进一步刺激高端楼市。
第二,普通住宅的套数限制会不会同时放宽?这无疑也会刺激中小户型的市场活跃度。
4、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
取消预售制的呼声日益强烈。在三高模式下,预售制是开发商保持资金高周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的关键。但同时,预售制下的买房人是处于弱势的,一旦开发商发生倒闭、资金挪用、项目延期、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购房者很难保护自己的权益。
国外也有预售制度,包括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它们的预售制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将预售款交给第三方保管,房屋交付时再交给开发商。一种是按项目工程进度分期付款。
有数据显示:今年种花家有近3成的项目是现房销售状态,这也让取消预售制成为可能。但现房销售对很多开发商来讲,会让本就紧张的资金链雪上加霜。房地产本来就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现房销售会让很多小企业退出,地产江湖上只留少数“肌肉+技术”都强的公司。
5、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
对这一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房产税又要出来。房产税立法11年前就提出来了,到现在也没有完成。但以当下面临的环境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三稳原则看,房产税一时半会是不会登场的。有业界人士猜测,下一步的税制改革,可能会适当降低交易阶段的税费,适当增加持有阶段的税费。个人感觉,持有成本增加对楼市不算好消息。
就在昨天,一移民大漂亮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家族公司前些年挣的几个小目标,他爹都用来买岛、买房。而这两年生意不好做,公司现金流空前吃紧,每年还要交大量的不动产持有税,简直有点顶不住了!所以说,买房要节制,否则连亿万富翁也可能要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