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率大顺军主力最先抵达北京城下。当农民军正向京师步步逼近时,崇祯帝朱由检急忙召集王公大臣商议对策,讨论抵御农民军的办法,但到会的文武大臣们默默无语,大眼瞪小眼,半晌也没有人能想出一条有效应对之策。崇祯帝心灰意冷,差点哭出声来,正在委决不下时,突然传来昌平失守的凶信。昌平是北京的屏障,地处天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怎奈监军太监高起潜等,毫无军事常识,还外行指挥内行,守军将领怨气冲天,遂不做任何布置,毫不戒备,农民军一到,高起潜率先逃走,守军也不作任何抵抗,一哄而散,如此,昌平轻而易举被农民军夺取。
李自成兵不血刃得到昌平后,不作停留,率大军穿城而过,直趋京师。当日傍晚,李自成大军已经抵达卢沟桥,前锋已到平则门下,紧接着又进犯彰仪门。崇祯帝心急如焚,急忙下诏,任宁远(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立即率麾下关宁军进军勤王。此外他还诏令左良玉、高杰等将领速速率军进援。
崇祯还下令京师三大营(京军),集结进屯于齐化门外,以阻抗农民军,命襄城伯李国桢节制三营守军 ,轮流登城值守,昼夜巡逻、预警。同时任命心腹太监王承恩为京师蓟辽兵马总督,统管京师防守大局。
此时,城外数十万农民军已经源源开至,一到晚上,人人手举火把,火光冲天,人喊马嘶,兵戈碰撞声刺入耳膜,喊杀声震动天地,气势骇人。当时京城内守军尚有5、6万人,但大多是老弱残兵,欠饷已久,还缺粮草,军心摇动,崇祯万般无奈,为激励士气只得下令从府库里拿出一些内帑铜钱,分发给守城军士,却僧多粥少 ,每人只分得一百钱,军士怨愤,牢骚满腹,大有哗变倾向,城守不敢弹压,只得睁只眼闭只眼,防守愈发懈怠了。
襄城伯李国桢见状也很着急,急忙向崇祯帝提出建议,国库里还有些银子,但不多,崇祯不舍全部拿出发饷,于是准备向城中王公权贵派捐,让他们出钱捐些粮米,补些欠饷。崇祯命李国桢全权办理。
谁知李国桢忙碌一夜,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各王公大臣都推说无钱无米,抠抠搜搜不愿为崇祯分忧。李国桢软硬兼施,这些富得流油的阔佬们才很不情愿地捐出些粮米来,凑起来还不足500石,旋即分给饿得面无人色的守城士兵,但忙乱中又找不到煮饭的锅,可见当时秩序是多么混乱。李国桢逼不得已,亲自到城中各商铺,自己掏钱买了些炊饼、馒头等吃食,好歹应付过去,就这样坚持了两天。
李自成提出条件:自己无意夺取全部明朝天下,只要崇祯拿出800万两银子犒军,他自愿率军返回西安西北称王 ,与崇祯平分天下。因连年战乱不休,军费支出浩大,崇祯早已囊中羞涩,到哪去找这800万两纹银?何况崇祯不愿与李自成共享天下,于是他行使拖延之计,准备拖到勤王大军到来再撕破脸大打出手。
李自成可不愿意再等下去了。等了一天,他见崇祯不答复,遂下令攻城。大顺军先用炮轰,城头上的守军被炮火炸死炸伤不少。守军因大半年未发军饷,大多数将士不愿意坚守,纷纷躲在炮楼里或比较安全的防御工事里,不肯拼死力战。李国桢见状,无计可施,他也知道,谁愿意饿着肚子替你卖命,于是匹马单枪驰入内城,闯进乾清宫,守宫门的太监和卫士上前阻挡,李国桢怒吼道:“都啥时候了,尔等还擅作威福”?!喊罢放声大哭,内侍们这才放他入内。他一见崇祯即跪地痛哭,哽咽着说:“士兵皆已变心,睡卧在城下,此起彼伏,屡禁不止,如此看来,恐怕大事休矣” 。崇祯也陪他哭,于是下旨,让内监曹化淳带领两千名内廷侍卫、宫监登城助守,又逼后宫嫔妃拿出体己的金钗银簪以及各种珠玉佩件,加上田皇后捐出的2万两银子,约凑起20万金,分赏给守城官兵。
正在分钱,忽然传来噩耗,城外京军三大营已被“贼兵”大败,六成官军都已降“贼”,其余的或死或逃,明军中号称最精锐的京营基本已全军覆没。崇祯和李国桢闻讯惊呆,魔怔了一会儿,君臣相对大哭,李国桢含泪出宫,督军固守。城外三大营的辎重器械都被李自成军掳获,其中12尊红夷大炮可填火药百斤,威力十分巨大。李自成下令调转炮口,瞄准京城高墙壁垒猛轰,一阵阵惊天巨响,墙砖瓦砾四处飞溅,守军被炸得血肉横飞,城中百姓吓得抱头嚎哭。
崇祯在宫里听到巨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如坐针毡,他的歇斯底里症又被刺激出来了,一会哭,一会笑,内侍宫女们不知所措,不敢挨近。
《明史》记载,就在崇祯绕室彷徨,坐卧不宁时,礼部尚书魏藻德,上前劝崇祯帝御驾南迁,学宋高宗衣冠南渡,到南京养精蓄锐,守得半壁江山,以图择机再举。大学士范景文、御史李邦华、詹事项煜等也纷纷劝崇祯迁都南京。崇祯大怒,说:
“尔等平时经营门户,为子孙万代计,今日国有难,就要弃此南去吗?岂不闻‘君王死社稷’乎!朕城破则死社稷(殉国),南迁何为” ?
众人一听,面面相觑,哪还敢再劝,只好各自怏怏告退。
驻守宁远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接到勤王诏书,当天即率15万关宁军向京师进发。但他担心李自成兵力强大,不敢快速进兵,故意缓缓前行,每日仅走30里即扎营歇息。吴三桂是想拖延时间,等待左良玉、高杰、马科等部援兵赶到聚齐后,兵雄势大,再和李自成交战,那就比较有把握了。哪知左良玉等骄兵悍将更绝,接到崇祯勤王诏书后均按兵不动,打算观望形势后再作决断。吴三桂行军到丰润,京城失守的消息传至,他心知大势已去,遂屯兵观望。
为何在国家面临没顶之灾时,王公大臣以及统军大将们大都明哲保身或袖手旁观,不愿替皇帝分忧呢?或许和崇祯戾狠猜忌、刻薄寡恩、嗜杀如命德性格缺陷有关。
随着李自成势焰愈炽,后金在辽东虎视眈眈,大明局势日益严峻,崇祯帝如同坐在火山口上,本就情绪不稳的他在巨大的压力下似乎患了某种精神疾病,其滥杀也日趋严重。文武大臣们稍有过失,往往遭到崇祯斥责、惩治、以至处死,最残忍的竟被处以凌迟酷刑。
综合史料统计,共有7位总督,11位巡抚因军事失利被崇祯所杀。此外,崇祯还越级指挥前线将领,弄得他们动辄得咎、无所适从,他还频繁撤换大臣,以至令出多门,秩序紊乱。史载,在短短17年间,他就几无停歇地换掉了17位刑部尚书和50位内阁大学士。即使位置十分重要的军机大臣,稍有失误他也毫不犹豫地换人,到后来,因走马灯一样地撤换将领,明军常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导致军心涣散,一触即溃。
重振不但滥杀大臣,最终连自家亲人都不放过,就在李自成进京时,他准备自缢殉国,在登上煤山自挂东南枝前,他在后宫里大开杀戒,先逼周皇后、张皇后、袁贵妃悬梁自缢后,他又亲手砍死了亲生幼女昭仁公主,砍断了15岁的长平公主的一只胳膊,虽侥幸未死,但和死又有何区别?
这样一个凶狠猜忌、不善待臣下的君王,到国破家亡时有谁愿意和他共赴国难?又有谁敢替他分忧?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