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未必生小龙:诸葛瞻没有得到诸葛亮亲传,无谋无勇,兵败身亡

娇洋看过去 2023-10-07 10:13:01

“官二代”诸葛瞻

中国有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可诸葛亮这条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卧龙” 却未能留下龙种,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才具平庸,不堪重用,靠父荫被刘禅招为驸马,还成为辅政大臣,位高权重的他好赖不分,竟与奸宦黄皓搅在一块,攀援朋比,在司马昭兴兵灭蜀的危急时刻,由于他作战指挥失误,率数万成都御林军抵抗邓艾数千孤军居然兵败身死,加速了蜀汉政权的覆亡。其父诸葛亮的文韬武略,登高望远,他这位条件优越的“官二代”是一点都没继承下来。

诸葛亮老来得子,非常喜爱瞻,可惜没时间管教,还没来得及将平生绝学传授给儿子即撒手人寰......

诸葛亮的子嗣异常艰难,他的夫人是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据说貌丑却有智慧,诸葛亮为了结交荆襄上流人士,屈尊娶了黄氏女,早年一直未有生育,长时间没有生儿育女,于是向在东吴作高官的兄长诸葛瑾求助。建安二十年(215),亮兄诸葛瑾奉孙权令出使西蜀,当时他还带着儿子诸葛乔一同溯江而上,入蜀后将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子。

蜀后主建兴四年(226),诸葛瞻呱呱坠地,当时诸葛亮已经年近五十(47岁),原配黄氏也已年老,因此诸葛瞻大概率是丞相的妾室或后妻所生。

建兴六年(226),诸葛亮养子诸葛乔回到了东吴亲生父亲诸葛瑾身边,因诸葛亮已有亲儿,其后裔诸葛攀又恢复为诸葛瑾的继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瞻年幼时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诸葛亮老来得子,对其珍爱异常,但又担心他过于早慧,“小时了了,大未必好”,对他将来的发展不利,曾给兄长诸葛瑾写信说: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的担忧后来果真成为现实,他在给兄长写信的当年即“出师未捷身先死”,因鞍马劳顿、积劳成疾病殁于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后,后主刘禅将诸葛瞻接进宫里抚养。诸葛瞻小小年纪就承袭了其父武乡侯的爵位,生活在蜀汉后宫里的他养尊处优,身边环绕的是一大群妇人,却缺乏严父的管教、引导、培育,因生活优裕,学习条件好,成人后的他“工书画,识强念” ,即擅长书法绘画,读书作文时记忆力超群,但实际并没有学到什么真本事。

诸葛瞻竟与奸宦黄皓结成朋党,导致朝政紊乱

当时,生性平庸的后主刘禅非常宠信宦官黄皓,但执政大臣、尚书令董允刚正不阿,执法严明,使昏君佞臣暂时还不能祸乱朝纲。《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说:

“董允常对上(后主)正言厉色,匡正后主得失,对下则屡次斥责黄皓。黄皓畏惧董允,不敢为非作歹”。

董允在世时,一直压制黄皓,黄皓的最高职位仅是黄门丞。董允死后,后主在景耀四年(261)诸葛瞻、董厥、樊建同为辅政大臣,还拜诸葛瞻为中都护、卫将军(成都卫戍部队(羽林军)司令),董厥为辅国大将军,樊建为尚书令。

诸葛瞻毕竟没有经过世事历练,缺乏识人之明,他身负重任后竟与公认的奸宦黄皓相处融洽,对这个擅权乱政的大太监从不干涉,甚至从不过问这野心勃勃、祸乱朝纲的阉竖究竟干了多少坏事。

自从诸葛瞻、董厥执掌蜀汉朝政,大权在握后,黄皓却独霸朝堂,却没有能驾驭、矫正他的人,只有樊建尚存正气,不与黄皓来往。黄皓与其亲信大将闫宇沆瀣一气,企图让闫宇取代大将军姜维的职位,姜维危惧,遂长期在沓中屯田避祸,不敢回成都。《异同记》记载说,黄皓、闫宇排斥、掣肘姜维,此事竟得到诸葛瞻、董厥的首肯与拥护:

“(诸葛)瞻、(董)厥等以(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诸葛)瞻表以闫宇(取)代(姜)维故事”。

由此可见,诸葛瞻积极配合奸宦黄皓,竟表奏闫宇取代姜维为大将军之职。幸好此事因曹魏突然出军灭蜀之役打断而搁浅,没来得及实现,否则必生大乱。

正邪不分,见识低下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记载,曹魏实际掌权者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率军伐蜀前夕,在沓中的姜维得到消息,赶紧驰书给后主刘禅,请求派张翼、廖化率军驰援阳关口、阴平、桥头,以加强防御,结果奏书被黄皓扣押,未呈给刘禅。黄皓还迷信巫鬼,听信巫师敌军不会来袭的妄言,并撺掇后主封锁魏军即将攻蜀的消息,使文武大臣们毫不知情。

但姜维的报急文书是经过尚书台转递的,三个辅政大臣,诸葛瞻、董厥是“平尚书事”,樊建守尚书令,这三人都看过姜维的急奏,对魏军即将伐蜀的事心知肚明,却不声张,也不做城守调度,被蒙在鼓里的只是外臣而已。如此重要的军情这三重臣居然跟着奸宦黄皓一起装聋作哑,贻误军机,由此可以看出蜀汉后期人才是多么匮乏,所谓柱石臣的见识是多么低下。

军事外行

后来十六万魏军果然大举攻蜀。当钟会所率的十万魏军主力被姜维阻抗于剑阁关进退维谷时,军事冒险家邓艾另辟蹊径,率万余精锐偷渡七百里无人险道阴平,犹如神兵天降般袭夺江油关,旋即挥军马不停蹄朝成都平原奔去。

姜维统帅的数万蜀汉精锐大军大多数都驻扎在汉中、沓中一线,其余蜀军野战部队的驻屯在永安(防东吴)和南中等地,鞭长莫及。听说魏军穿越阴平道,蜀汉朝廷把剩余的军队(成都卫戍部队)交给卫将军诸葛瞻统率,前去迎击,可诸葛瞻率军抵达涪县后,“盘桓未进”。如此犹豫迟缓,贻误战机,实乃军事大忌。

尚书郎黄崇是叛将黄权留在蜀地的儿子,此次他也随征。他很有见地,几次力劝诸葛瞻尽快挥师疾进,抢在魏军的前面占据险要,据险固守,绝不能让邓艾的军队冲进平原地区,遗憾的是,诸葛瞻既不懂得兵法,又无谋略,不擅长运用由其节制的军队,且犹豫不决,彷徨无计——

“犹与未纳,黄崇至于流涕”。

诸葛瞻患得患失,犹豫不进,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黄花菜都凉了。他拒绝采纳黄崇之计,黄崇心急如焚,以至痛哭流涕。

犹豫再三,最终诸葛瞻只是派出小股部队前去阻敌,自然是寡不敌众,有去无回。《华阳国志》记载:

“前锋已破,(邓)艾径至涪(县)。(诸葛)瞻退保绵竹”。

邓艾大军歼灭诸葛瞻部前锋后,直趋涪县, 形势变得异常不利于蜀军。最要命的是扼守剑阁的姜维大军粮草和后路被截断,很难再坚守下去。其次是邓艾乃曹魏后期名将,所部在陇西一带与蜀军鏖战多年,实战经验丰富,战力很强,虽然孤军深入,实力仍不容小觑。但魏军善于骑战,山地作战其优势则难以发挥, 而这正是蜀军强项,加上邓艾孤军久战疲惫,粮草及作战物资很难得到补充,如果诸葛瞻以长击短,必能将人数不多的魏军歼灭在绵竹 的崇山峻岭中,但若让魏军到了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则如虎添翼,缺乏野战经验的蜀汉御林军很难抵挡。

德不匹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者必自取灭亡:

其次若抓不住战机将邓艾孤军消灭在绵竹山区,而是放纵他们进入平川,假如消息传到成都,定会引起蜀汉朝野恐慌,军心、民心一乱,就会引发秩序崩溃,到时就大势已去、无力挽回了。史载 :

“百姓闻艾入(阴)平,惊逬山野”。

老百姓听说邓艾军已入阴平道,纷纷扶老携幼躲进大山中,官府无力禁止。

即使到了这个地步,诸葛瞻如果能督军死守绵竹,固守待援(姜维分兵救援),也许还能拖延时日,运气好还能转败为胜,可他再次拒听黄崇建议,偏要出城与魏军打野战,以己之短攻敌所长,结果不难想象:大败亏输,或全军覆没。激战中, 尚书郎黄崇及羽林督李球、尚书张遵(张飞孙,张苞子)都拼死力战,相继血洒疆场,诸葛瞻长子诸葛尚见兵败如山倒,心知大势已去,遂愤然策马冲阵,死于乱军中。诸葛瞻目睹这悲壮的场景,慨叹道:

“吾父子深受国恩,内不能斩黄皓,外不能制姜维, 以致于国家败亡, 生灵涂炭,活着还有何用”!

说罢也投入战斗 。最终诸葛瞻战马被射死, 势穷力竭,遂拔剑自尽。从这番话可以看出,诸葛瞻辅政时期与黄皓结好,不制止(或无力制止)姜维穷兵黩武,他明知不对,却不改过,以至临死前幡然悔悟,是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又有何用? 蜀汉卫戍部队在绵竹被邓艾团灭后,刘禅因敌情不明,手下无兵无将(其实军队实力尚存),只得听从大投降派谯周的建议献国投降曹魏。

诸葛瞻这个承袭祖荫的官二代、富二代, 西晋史家、散骑常侍干宝评说他——

“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只堪当“忠孝”二字......”。

诸葛瞻没有继承诸葛亮的绝世才干,无谋无勇,唯有对蜀汉忠心耿耿这一点继承了乃父的优点,没有辱没诸葛氏家风,还能上得了台面,干宝这评语可以说相当中肯了。

【插图源自网络】

0 阅读:11

娇洋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