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什么书?为什么是古代帝王大臣的必读经典

以丹聊历史 2025-03-29 15:50:35

2008 年 7 月 15 日下午,宁静的清华园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神秘客人,他带来了近 2500 枚珍贵的竹简,这些竹简后来被称为 “清华简”。经测定,其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之际,幸运的是,它们未遭受焚书坑儒的劫难,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此后数年,清华大学投入大量精力对这些竹简进行破译,不仅从中获取了大量先秦文献,竟还发现了失传千年的八卷《尚书》。那么,《尚书》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能引发如此大的轰动呢?

《尚书》作为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其本意是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上” 有摊开展平书记文字文档之意,所以可理解为解密的皇家档案。

《尚书》记载了从尧舜时代到秦穆公时期的历史,据说由孔子编订,原共 102 篇 ,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记录上古历史的著作,更是存世最早的皇家文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尚书》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秦始皇三十四年,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之祸爆发,天下诗书惨遭焚毁,《尚书》也从此销声匿迹。

直到汉朝,汉文帝刘恒四处寻求能教授《尚书》的人,听闻有个叫伏生的人通晓此书,便派晁错前去学习。彼时,伏生已九十多岁高龄,只能为晁错口述《尚书》,晁错以当时汉朝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个版本遂被称为 “今文《尚书》” 。

后来,西汉的鲁恭王刘馀在孔子故宅的墙壁中发现了一部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尚书》,即 “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经孔子后裔孔安国整理,共得 58 篇。但好景不长,西晋永嘉年间,战乱频仍,汉代的这两个版本的《尚书》在战火中遗失,再次失传。

东晋初年,局势稍稳,一个叫梅赜的人向朝廷献上一部《尚书》,同样是 58 篇,与孔安国整理的数目一致,这个版本被称为 “梅本”。

梅赜如何找到这部《尚书》,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而我们如今看到的《尚书》便是依据梅本编定的。

不过,从宋代开始,就有不少学者对梅本中的古文《尚书》提出质疑,怀疑其为伪造。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孔疏至东晋方出,此诸儒皆不曾见,可疑之甚。”

此后,明清两代的史学家不断进行考证,他们对比今古文两种《尚书》的内容,并与其他流传的古籍中引用过的《尚书》语句相对照,逐渐发现古文《尚书》存在诸多问题。

一些篇目内容不符,部分词句抄袭先秦文献,甚至其中记载的一些礼仪职位也有差错。这些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是伪造的。当然,学术界也有不同声音,部分学者始终坚持认为古文《尚书》并无作假。

关于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学术界争论了多年,直到清华竹简的问世,才为这一延续百年的疑问揭开了答案。

例如,在梅本古文《尚书》中记载天子不能对大臣行稽首礼,而清华竹简中发现的 8 篇未能传世的战国佚籍,如《傅说之命》记录了商君武丁向傅说行稽首礼,《祭公之顾命》也记载了周穆王向祭公行稽首礼。

两者相互印证,足以表明梅本的古文《尚书》确系后人伪造。

自宋朝以来,中国文人对《尚书》的溯源工作从未停止,围绕其真伪问题争论不休。大家之所以如此执着,不仅因为《尚书》是五经之一,更因为它是中华文明最早的见证者,堪称 “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倘若没有《尚书》,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便无从谈起。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之中,《尚书》残缺最多。尽管古文《尚书》已被确定为伪书,但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长达千年。

《尚书》中的《大禹谟》记载了尧舜禹三代相传的修养口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意思是人心是危险难测的,容易摇摆不定,而心灵的最高境界是道心。何为道心?首先要做到专精与纯一,其次要学会忠勇。

能够辩证地看待事物而不偏私,去除杂念偏见,平和地对待一切,这便是被誉为中国文化的 “十六字心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所在 。

《尚书》承载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是古代帝王大臣的必读经典,无怪乎历代学者对其如此重视。

清华简的到来,为我们揭开了《尚书》背后诸多神秘的面纱,也让我们对这部古老经典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值得我们持续深入挖掘与研究。



文章素材来源小璐歌老师

0 阅读:5
以丹聊历史

以丹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