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整体数据,过去一年的全国土地市场可以用极寒来形容。
中指研究院报告称:2023年,全国300城涉宅用地成交金额为2.87万亿元,同比下降16%。克而瑞数据则显示:去年全国土地成交建筑面积为13.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了约2成。
如果你对这个数据还比较抽象,那么对比过去十年的成交量,更能明白土地市场的下滑态势。13.3亿立方米,是过去十年我国土地成交建筑面积的最低谷。从成交金额上看,过去十年很多年份都在8、9万亿元这个区间内,而去年卖地收入只有4.2万亿左右,几乎被腰斩,退回到了房价暴涨之前的2016年。
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不禁要问:土地不香了吗?土地财政快走到了尾声吗?
01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在2023年继续承受重压,加之对楼市走向信心不足,拿地趋于审慎。勒紧裤带求生存是第一位的,土拍市场的整体平淡其实在预料之中。事实上,去年全国众多城市都缩减了自己的供地计划,但市场的冷淡还是比预料的要严重一点——机构数据显示:全国土地市场的供地计划完成率只有46%,不到一半。甚至明显低于去年的计划完成率。
在这种背景下,卖地收入保持在高位的城市就特别引人瞩目。在宅地出让金额排行榜单上,去年有六座城市进入千亿俱乐部。
第一名:上海 2201.92亿
第二名:杭州 1779.98亿
第三名:北京 1741.36亿
第四名:广州 1179.54亿
第五名:成都 1135.56亿
第六名:南京 1134.45亿
这六座城市中,5座位于东部沿海,成都是中西部地区唯一一座入列城市。
02在土地成交金额和成交面积下滑明显的同时,地价的坚挺同样引人瞩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去年全国300城平均住宅楼面地价为5818元/㎡,同比上涨了7.42%。比起房价,地价简直稳如磐石。
地价的逆势上涨行情,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队给力撑场。在年度拿地金额排行榜上,top10清一色的国家队或准国家队。保利、中海、华润、建发、绿城、招商、中铁建、万科、越秀、华发,top20中,我们才看见龙湖、滨江等民企品牌的身影。综观去年的土拍市场,基本上可见“央国企摸高、平台公司托底”的基本操作,“稳地价”比“稳房价”做得成功!
其次,去年10月有18个城市放开了土拍限价。这让核心城市的优质土地有了更高的溢价空间,楼面地价新纪录频频出现。毫无疑问,在土拍市场分化加速的2023年,是核心区域的土地溢价一定程度淡化了市场整体冷清的印象。并且有带动土拍市场回暖的作用,在杭州、成都等城市,明显看到有更多民营企业有了拿地的热情,为市场新增一抹亮色。
新的一年,土地市场已经打出了明牌。
在房地产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个定论下,各城的供地计划应该会继续缩水。城市中心土地热、城市郊区土地冷的格局仍将继续,中心城区的热门板块将是土地供应的主要货仓;由于一二季度仍是房企的偿债高峰,开发商拿地仍会保持谨慎态度,聚焦核心城市、高能级板块的战略不会有改变,这会造成不同城市之间、不同板块之间的地价差距进一步拉大,进而推动房价加速分化。
但同时,由于地价稳步走高,一线和强二线拿地成本加大,资金实力不够的小开发商、甚至现金流不足的大开发商将会越来越多地退出,它们留下的空白,将由央国企巨头和地方平台公司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