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书接上篇,鲁世孙朱健杙去世之后,鲁藩大宗面临绝嗣的危机。好在一个月后,世孙妃孔氏生下了一个遗腹子。孔氏,孔子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长女。当朝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听说此事之后,立刻将这位遗腹子确认为鲁王一爵的继承人。
卒后次月,夫人孔氏嫡生一子。奏闻,荷蒙武宗皇帝于准奏暂理府事,勅内开谕有“待健杙夫人孔氏所生子长成,奏请名封”之旨。此朝廷亲亲之恩、重嫡之典也。—《明故鲁世孙圹志》
衍圣公府
然而这位遗腹子从小缺乏父亲、祖父的管教,曾祖父又年事已高,对他极为溺爱,最终培养出了一个无恶不作的混世魔王。
第七代鲁王鲁端王朱观(火定)
朱观(火定),鲁世孙朱健杙嫡长子,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十月袭封鲁王,时年只有九岁。其父朱健杙、祖父朱当漎,按惯例分别被追封为鲁悼王和鲁怀王。
考虑到新任鲁王年幼,朝廷命其叔祖父东瓯王朱当泚“赞辅国政”。朱当泚是鲁庄王嫡次子,在目前的鲁藩宗室之中身份最为贵重。
乙未,鲁王观(火定)自以冲年袭封,请留其叔祖东瓯王赞佐府政,指引礼议。上可其奏。敕东瓯王不妨府事,往来赞辅国政,不得干预钱粮。俟鲁王稍长,即还政。—《明世宗实录卷九十六》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
此时的东瓯王在位已经四十一年,根本没有精力来辅佐鲁王。结果在身边的“群小”:典膳秦信、引礼张容、仪卫正张山、典仪韩元佐、护卫指挥夏宗尧等人的教唆之下,朱观(火定)迅速向他的老祖鲁荒王朱檀看齐,变得“淫戏无度”。
在王府的东园离宫之中,鲁王殿下在“群小”的簇拥之下,带着娼妓、乐妓在里面日夜笙歌,甚至在花园水池之中召开“无遮大会”。对于胆敢违逆或者泄密的人,要么杖杀,甚至“加以炮烙”。除此之外,鲁王还派人打造“金甲劲弩”,到处采办名马,行径迹同谋反。
明世宗朱厚熜对此做出最终裁决:朱观(火定)革岁禄三分之二,秦信等人“处决、发遣如拟”。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二月,朱观(火定)去世,终年三十岁,谥曰端。谥法“守礼执义”曰“端”,这个谥号给的不违心吗?
第八代鲁王鲁恭王朱颐坦
朱颐坦,鲁端王庶长子,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封为保庆王,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十二月进封鲁王。
明代亲王府复原
和荒唐的父亲相比,朱颐坦可谓是口碑爆棚。其父病重之时,朱颐坦“尝药祷神请以身代”,又捐助银两赈灾,得朝廷赐敕奖谕。到了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为了表彰鲁王“捐粟赈荒”的贤行以及“哀毁孝亲”的孝行,朝廷给了修了一座“敕建仁孝坊”,亦称“贤门”。
在此后的明穆宗隆庆朝,明神宗万历朝,朱颐坦又多次被朝廷赐敕旌奖。据《明史》的统计,这位鲁王殿下前后共七次受到朝廷嘉奖。
子恭王颐坦嗣,有孝行,捐邸中田湖,赡贫民,辞常禄,给贫宗。前后七赐玺书嘉劳。—《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明神宗朱翊钧画像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七月,朱颐坦去世,享年六十岁,谥曰恭。谥法“敬顺事上”曰“恭”。
第九代鲁王鲁敬王朱寿鏳
朱寿鏳,鲁恭王庶第六子,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封为富平王,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进封鲁王。
说起来鲁王的爵位本来和朱寿鏳没什么关系,鲁恭王的嫡长子朱寿(釒爵),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就被封为鲁世子。然而这位鲁世子在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不幸去世,谥曰温肃,无嗣。
鲁庄王一脉世系图
恭王只有一个嫡子,其余庶出的次子、第三子和第四子先后夭折,第五子朱寿(釒㐱)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封为福安王,但却在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且无嗣。鲁王的这个馅饼,终于砸到了朱寿鏳的头上。
在父王的言传身教之下,朱寿鏳也是一位贤王,曾捐银一千五百余两以修建学宫,得朝廷赐敕褒奖。据《滋阳县志》记载,朱寿鏳在位期间还曾经大兴义学,供贫苦百姓的子弟上学。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朱寿鏳去世,谥曰敬。谥法“夙兴恭事”曰“敬”。
鲁宪王朱寿鋐
朱寿鋐,鲁恭王庶第七子,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封为常德王。因兄长鲁敬王无嗣,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进封鲁王。
兖州有“七省通衢”之称,而流经其左近的泗水,则是南来北往必经之地。鲁敬王在世之时,就曾经想在泗河官道渡口上建一座大桥,并按照高僧的指点,在渡口北岸先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诸天寺。
兖州泗水桥
可惜鲁敬王在位日短,大桥尚未来得及开工便不幸薨逝。朱寿鋐袭爵后,继承先王遗愿,出资数万两白银修建泗水桥,终于让其在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得以竣工。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五月十一日,山东爆发白莲教之乱。教徒们推举钜野人徐鸿儒为教主,称中兴福烈帝,改年号为大成兴胜元年。当月二十五日,乱军包围兖州府,甚至一度攻破了东门。此时的朱寿鋐,如其先祖鲁庄王朱阳铸一般挺身而出,拿出家资招兵买马击退了乱军。
己未,妖贼攻兖州滋阳县,知县杨炳御却之。鲁王捐赀给军士,以保兖城。—《明熹宗实录卷二十二》
明军守城剧照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朱寿鋐去世,谥曰宪。谥法“行善可纪”曰“宪”。
鲁肃王朱寿镛
朱寿镛,鲁恭王庶第九子,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封为泰兴王。因兄长鲁宪王无嗣,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进封鲁王。
和两位兄长相比,朱寿镛不但是一位贤王,更是一位画家。《画法大成》中收录了朱寿镛三十八幅花鸟画,对其极为推崇。
恭惟鲁藩泰兴王安宇殿下,德媲金声,才摅玉藻。谭经东阁,夜燃太乙之藜;飞盖西园,时授相如之简。—《画法大成·叙》
《画法大成》
这里做个备注,朱寿镛字安宇,故而“叙”中称其为“泰兴王安宇殿下”。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八月,清军由墙子岭、青山关毁边墙而入,一路烧杀南下,在巨鹿击败明军,宣大总督卢象升殉国。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正月,济南沦陷,德王朱由枢被执。清军随即展开屠杀,军民遇难者达十三万之众。
然而攻打兖州的清军却吃了亏,和天启年间一样,鲁王出钱,官员守城,通力合作之下,坚守城池五天,逼退了清军。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朱寿镛去世,谥曰肃。谥法“正己摄下”曰“肃”。
第十代鲁王鲁安王朱以派
朱以派,鲁肃王庶第三子,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袭封鲁王。这是《明史》的说法,实际上是有疑问的。有一幅传世的画作:《布袋和尚图》,上面的款识为“崇祯九年八月敬沐,鲁王以派”。
蒙山蒙顶
这就奇怪了,尚未袭爵,朱以派就敢自称鲁王吗?而在山东第二高峰蒙山的蒙顶上,有朱寿镛所题的“蒙顶奇观”款识,上面显示他在崇祯九年的时候仍然是泰兴王。然后当年袭爵,当年去世,儿子又在当年袭爵?这有些过于魔幻。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一切的一切,应该和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兖州之屠有关。当年十月,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率军由墙子岭入关,于十二月初包围了兖州府。由于内奸的叛变,清军由西门破城而入,鲁王朱以派携子朱弘㭕一起自尽殉国。
十二月,大清兵趋曹、濮,山东州县相继下,鲁王以派自杀。—《明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清军丑像
在清代编修的《兖州府志》和《滋阳县志》中,对朱以派极尽诋毁之能事,称其面对清军大兵压境之时,不但一毛不拔,还偷偷开挖地窖以埋藏金银。
我们来做个推测,鲁宪王朱寿鋐的去世时间并不是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而是更早。其弟泰兴王朱寿镛守制三年,应该在崇祯九年袭爵,但没有等到那一天便去世,于是朝廷命其子朱以派袭爵。
换句话说,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的兖州之战,正是朱以派主持大局击退了清军。《明史》篡改他的袭爵时间,地方志又对其百般诬蔑,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二月,朱以派殉国,谥曰安。谥法“和好不争”曰“安”。
鲁王朱以海
朱以海,鲁肃王庶第六子,初封镇国将军。这里做个解释,鲁肃王是以郡王入主大宗,按照新修的《宗藩要例》,其子只能按原来的世次封爵,即郡王之子封为镇国将军。
在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兖州之屠”中,鲁安王朱以派,世子朱弘㭕,以及朱以海的两位兄长朱以洐、五弟朱以江一并殉难,朱以海由此成为鲁王爵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崇祯帝朱由检剧照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朱以海正式受封鲁王。然而就在上个月,李自成义军攻陷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尽殉国,鲁王殿下也不得不离开兖州,前往南京避难。当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明年年号为弘光。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四月,朱以海奉旨前往台州“就食”。当年五月,南京陷落,弘光帝朱由崧被俘。六月,监国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南明政权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之中。然而随着“剃发易服”诏令的发布,战争性质从“亡国”变成了“亡天下”,各地军民纷纷起兵反抗清廷。
面对着如火如荼的抗清局面,石浦游击张名振等人深感蛇无头不行,于是派人去台州请鲁王殿下出山监国。鲁庄王、鲁宪王、鲁安王的血性,完美地复刻在了朱以海的身上。在他的捏合之下,明军在钱塘江上击败清军,一路杀到杭州府城的望江门下,可惜因天气影响而功亏一篑,被后世史学家认为是一大憾事。
时浙西诸路义旗四起,苏、松、嘉、湖列营数百;杭州孤悬危甚。说者谓王初起江上,适有浙西首尾相应之势,惜坐失此会也!—《小腆纪传·卷第七》
郑成功剧照
然而由于明廷习惯性内斗,朱以海很快在内外夹攻中失败,不得不寄居舟山。当时抗清主力分为三部:受张献忠余部支持的永历政权,受郑成功支持的隆武政权,以及受郑彩支持的鲁监国政权。
永历七年(公元1653年)三月,朱以海自去监国之号,奉永历帝为正统。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十一月,朱以海去世,享年四十五岁。按照《明史》的说法,朱以海是被郑成功所害。问题是郑成功死于当年五月,如何死后还魂来杀了鲁王呢?
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监国鲁王朱以海墓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金门发现朱以海墓,从出土的《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可知,朱以海死于痰疾。当时在岛上的辽藩宁靖王朱术桂主持了葬礼,由于永历帝远在云南,故而未曾请谥,打算在“中兴”之后再为朱以海“赐谥改葬”。
结语:朱以海共七子,长子朱弘柙、第三子朱弘棅失陷于兖州,次子朱弘枬死于南京,第四子朱弘椮、第五子朱弘槻、第六子朱弘栋“在北蒙难”。次妃陈氏生育遗腹子朱弘桓,此后自封世子及鲁王,又随郑经东渡台湾。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郑克塽降清,朱弘桓也被一同迁往内地居住,鲁藩至此王国。
除了首封鲁王朱檀,以及鲁端王以外,其余历代鲁王都以贤德而闻名。面对刘六刘七义军、白莲教徒以及清军铁蹄,几位鲁王挺身而出,算是明代宗室中难得的一股清流。特别是正统的末代鲁王朱以海,一生为了复国而奔波,也难怪清廷视之如仇,要在《明史》中对其进行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