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宗教符号的日常呈现
“世俗化”(secularization)原是西方的概念,指“以神圣价值、‘来世’生活和等级秩序为取向的传统封建或神权社会向近、现代以人本价值、现世生活、平等原则和科学理性为取向的市民化、民主化社会的转变趋势和过程。”
而在影片中,这种宗教世俗化的影像“改造”不仅体现在特有的宗教符号上,也体现于日常生活化的仪式展现中。
长期以来,印度教对于世俗生活并不排斥,甚至与生活状态密不可分,印度教将人生分为: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四个时期,每个时期中都分别有着不同的主要任务。
此外,印度教还将“法、欲、利、解脱”作为人生的四大目标,可见印度教既是一种宗教哲学又是一种精神取向,它灌注于日常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而在印度电影中,宗教也并不是非常神秘遥远的,银幕上以宗教为题材的影片更是屡见不鲜。
影片《我的个神啊》(P.K.,2014)和《偶滴神啊》(OhMyGod!,2012)都以宗教信仰为主题,片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宗教符号,符号与景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文化的呈现方式之一,卡西尔(ErnstCassirer)曾在《人论》当中指出了符号的重要性,“人首先转变为‘符号’,而世界则转变为‘文化’,因此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被归结为‘符号’对‘文化’的各种关系。”
例如在《P.K.》当中,影片一开始就以快切的方式展现了“圣徒”塔帕兹在贾谷中无处不在的影响,塔帕兹的海报几乎出现在贾谷家里的每个角落,而贾谷父亲在做任何一个决定之前也一定会询问塔帕兹的建议。
同时片中也通过大量的神像、图腾符号以及宗教仪式强化了宗教氛围,更呈现了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耆那教等多种宗教的参拜仪式。
影片中,外星人PK因为急切地想要找到自己的遥控装置,因而对各位神明进行参拜,他在恒河边以牛奶供奉林伽,在清真寺对安拉进行祷告,在教堂接受神父的洗礼,也在佛祖的脚下祈愿。
影片以外星人的陌生视角切入,对于并不熟悉印度文化的观众而言,是一种十分贴切的身份代入方式,侧面表达了跨文化者的现实困惑,反映了印度宗教文化的多样性,而外星人PK因无知产生的笑料又提升了观影的趣味性,降低了海外观众对印度文化的理解难度。
“仪式的奥秘和力量在于它的普遍性,以致于我们觉得它与我们同生,它是我们的一部分”印度的宗教仪式伴随着生活的各个发展阶段,而在影片中出现最为频繁的就是婚礼,婚礼是人生的重要仪式,同时也为印度教徒所重视,因为世俗生活也是印度教徒一生四个时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01年获得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季风婚宴》就展现了印度旁遮普家族筹备婚礼的四个日夜,片中展现了大量的文化符号,诸如婚宴的彩色帐篷、用作装饰的万寿菊、新娘手上的指甲花等等……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印度婚礼的视觉盛宴。
另外,婚礼也是影片的叙事载体,影片通过一场婚礼展现了印度家庭中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折射出印度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纠结状态。
而除了婚礼外,节日亦是影片当中最为常见的宗教仪式片段,印度宗教节日众多,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便是排灯节、洒红节和十胜节,它们大多源自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当中的情节,不仅寄托着教徒的美好祈愿,更成为了整个印度的仪式盛典。
例如,在影片《有时快乐有时悲伤》(KabhiKhushiKabhieGham,2001)中就将这种节日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伊始以长达六分钟的时间展现了一家人在排灯节时欢聚庆祝的歌舞场面,之后又以祖母的葬礼作为促使主人公拉胡尔回家的最终动力。
此外,片中拉胡尔夫妇虽然在国外生活幸福,但却对结婚时未能向父母行礼而一直深感遗憾,即使后来他们在商场里遇到父母,儿媳妇仍然忍不住上前默默向自己的公公行触脚礼,这些仪式一方面是推动影片剧情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也是贯穿其中的情感线索。
涂尔干认为“宗教仪式象征性地再现并强调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鸿沟,强化了现存的社会秩序和认同。”印度的宗教流派众多且历史发展悠久,即使是印度教当中也分有不同的流派,思想复杂,而印度电影正是在世俗化的观照下,通过叙事内容、宗教符号与日常生活仪式的穿插展现,拉近了宗教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这种呈现对于同一个文化背景当中的群体来说,是日常生活的影视化投射,它以观照现实的方式拉近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而对于其他文化背景当中的观影群体而言,这种世俗化的展现方式亦能够降低理解难度,增强他们对印度电影的记忆点。此外,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表达也能够唤起海外印裔的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