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哪个最苦?毫无争议肯定是一野,地处贫瘠陕北,物资粮食奇缺,区区不足三万兵力,却要面对胡宗南20万大军。
如此局势,怎是一个苦字了得?但即使如此,一野依旧完成了解放全国六分之一土地的丰功伟绩。
所以,“绝境看彭总”这话实非妄议,正是彭总带领一野在装备最差、条件最苦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但令人疑惑的是,一野如此功绩,可开国十大将和57位上将中,来自一野的将领却少之又少。
如开国十大将中,代表一野的只有许光达一人,而上将中,也只有区区5个人(张宗逊、王震、甘泗淇、彭绍辉、贺炳炎)。
有人会说那杨得志和周士第不也是一野的吗?需要注意的是,杨、周二位最开始一直是华北的部队,到后期才去了一野,所以二位代表一野的说法就说不通了。
总得来说就是,一野众将在大授衔时,能位列大将、上将的人数,相较于其他三个野战军要少很多。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
一野有多苦1947年,随着蒋介石发动对我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胡宗南的20余万大军顷刻压境,气势汹汹之下,大有一举踏平陕北、将共产党赶走之势、
之所以蒋介石会重点“照顾”我陕甘宁解放军,正是因为当时我党、我军的政治中心就在延安,而国民党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拿下延安,那么就可以达到摧毁我党之枢纽、瓦解我军之士气的目的。
关键时刻,作为军委副主席的彭德怀临危受命,在提出组建西北野战军构思的同时,主动请缨担负了部队指挥的重任。
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西野的开局着实不乐观。
先是部队规模,一野在初组建时,仅有第一纵队和教导旅,外加新编第四旅,以及警备第一、第三旅这点人马,满打满算也就1.7万人左右。
哪怕是后期到处扣扣搜搜,也只是扩充到了2个纵队、6个旅的规模,至于人数,堪堪突破两万。
而当时的其他三大野战军人数是多少呢?
截止到1947年6月,二野的前身,也就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光是纵队就有6个,还外加一个38军,总兵力则达到了42万人。
哪怕是时间倒退两年,即1945年晋察鲁豫军区刚组建那会儿,纵队也有4个(鲁豫、冀南、太行和太岳),加上当时刚刚加入我军队伍的原国军第38军第17师,总兵力也达到了29万之多。
至于三野和四野,那更是一个比一个“强壮”。
同样是在1947年,当时的三野还叫华东野战军,而华东野战军在组建之初,所属部队就有12个纵队,其中仅是在山东作战的就有27万人。
而四野就更不用说了,时间依旧是以1947年为准,四野的前身东野,当时仅一个军就有4个师的规模,人数也达到了五万之多。
这就意味着,一野刚组建时的总人马,尚不及四野的一个军。
哪怕是不比二野、三野和四野,就只比较比较华北野战军,一野也是不如,华北野战军在刚刚挂牌成立时,就已经拥有20余万人马。
除了兵力少,一野的装备还相当差,彭德怀在主动请缨时曾就西北地区的部队情况做过汇报,当时他就说,亟待中央解决的最大问题,是部队的弹药太少,平均下来,每人还不到50发子弹,而大部分迫击炮,也都只有两三发炮弹。
而同时的华野,每门迫击炮配备的炮弹,就达到了百余发之多。
条件苦,装备差,人数少,这就是一野当时的现状,但即使如此,一野肩上的担子可一点都不轻松。
整个大西北,对我军形成威胁的不仅有胡宗南,另外“青宁二马”也虎视眈眈,另外还有数量不一的国军地方部队,加起来总人数足足有50万之多。
而面对敌人重重兵力,一野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不仅要拖住胡宗南集团,使得其不能东蹿,以打破蒋介石试图调胡宗南增援华北、东北等战场的目的,同时,彭总还需要保卫尚在陕北的党中央。
这两个任务,不管是哪一个都是高难度级别的,单独完成一个都得费尽力气,而彭总反而还要一肩挑俩,并且还得保证任何一个都不能出差错,可想而知彭总有多难。
但正是在这种局势下,彭总出色的完成了中央交给他的任务,所以说“绝境看彭总”丝毫没有虚言。
都怪彭总火爆脾气?那既然能做出如此出色成绩,为何成为大将、上将的人数却比较少呢?
坊间曾流传一种说法,是说一野之所以难出大将和上将,主要是因为彭老总的脾气太火爆,动不动批这个骂那个,以至于一野自身的将领难以出头。
而其他部队的将领,一看总的暴烈性格,不敢加入一野。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内部出不了,外部不愿来,所以就导致了一野在授衔时的大将、上将寥寥无几。
那么,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需要说明的是,彭总的脾气确实火爆至极,抗美援朝战场上,因38军在第一次战役中出现失误导致放跑了敌人,惹得彭总对梁兴初大发脾气。
实际上这件事倒也不全怪梁兴初,当时38军112师听信了朝鲜人民军的误传,加上初到战场不熟悉情况,就主观认为前方有所谓战力凶悍的“黑人团”。
结果,梁兴初一犹豫,就耽误了围歼敌人的时机,导致敌第8师成功逃走。
但不管怎么说,没能达到战略目的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彭总得知这一情况后,一向脾气火爆的他,自然忍不住。
先是在电话里对着梁兴初怒吼,“误了军机,我饶不了你”,之后,在志司召开的第一次战役总结大会上,彭总又把这件事提了出来。
说到怒处,彭总更是当着众将之面,狠批梁兴初“什么虎将,我看是鼠将”,到了最后,正在气头上的彭总甚至连“按律当斩”的话都说出来了。
从头至尾,梁兴初则是被批的一言不发,实在忍不住,才嘟囔了一句“不要骂人嘛”。
从这件事上,就足以说明彭总脾气之火爆,但火爆归火爆,若说因为彭总的脾气,导致一野难出大将,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当然,彭总在一野时,确实没少批评人,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批评一纵的贺炳炎和廖汉生。
当时的情况是,彭总指挥发动了榆林战役,而战役开打之后,最开始几天我军一直进展缓慢,于是,心里着急的彭总就打电话给一纵政委廖汉生,想问问咋回事。
有道是军情似火,部队打了几天没成果,作为总指挥哪里能不着急?而偏偏赶上廖汉生也是个火爆脾气,他觉得一纵打的够辛苦了,因此,两人在电话里说了几句后,由于彭总说了几句质疑一纵实力的话,就让廖汉生发火了。
廖汉生认为这是真的在质疑一纵,于是,话不投机的二人,当即就在电话里吵了一架。
几天后,一纵再次负责攻坚,这次敌人不管是在防御工事上还是在阵型上,给我军制造了不少麻烦,导致一纵迟迟无法突破。
而这次彭总打给了一纵司令贺炳炎,贺炳炎的脾气比起廖汉生有过而不及,所以二人不出意外的也吵了起来,吵到最后,贺炳炎甚至摔了电话。
此时距离彭总组建西野才过去两个月的时间,而彭总却把主力之一的一纵两个领导都给得罪了。
那么此事是如何解决的呢?彭总还是把贺老总请了出来解决的,之所以请贺老总,是因为贺炳炎和廖汉生跟了贺老总多年,他们二人对贺老总还是极为尊敬的。
最终,在贺老总的协调下,贺炳炎与廖汉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此事也由此解决。
为什么彭总要对贺炳炎和廖汉生发脾气?有人说是因为性格不对付,实际不然,彭总这么做,有两个目的。
首先,是激将法,这种方式无需多说,在我军中比比皆是,目的说白了就是激发将领的潜力,从而攻克难关。
而其次才是最重要的,西野组建时,彭总是从中央临危受命直接空降陕甘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与陕甘的大多将领熟悉程度并不高,更别说建立威信了。
像贺炳炎和廖汉生,前文我们也提到了,他们一直是贺老总的部下,而对于彭总,他们真的是不太熟悉。
若是外部局势不那么危急,胡宗南没有那么咄咄逼人,那么彭总尚且有时间与将领们来个磨合期,在双方熟悉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威信。
但问题是,当时哪里有这个时间?
并且,能走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将领,哪一个手里没点战绩?而有战绩的同时也就有了傲气,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他们就会出现困难。
比如粟裕,在华东时手底下的悍将不正是经常给他尥蹶子吗?
所以,这种现象同样也存在西野,悍将就是悍将,一言不合就出言顶撞,在当时并不鲜见,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华野还是西野,悍将出言顶撞,只是因为在战事上的部署和意见不一致,并非是针对个人,这一点十分重要。
而作为彭总来说,初组大军,手底下一帮悍将,却没有时间和他们磨合建立感情,这个时候你让他怎么办?
慢慢来嘛?军情似火根本不可能,唯有快速建立威严,不然谈何治军?
而快速建立的办法,那就是“下猛药”,也就是该批评就严厉批评,也只有这样,方能在短时间内树立出威严。
而彭总有个特点,那就是批评归批评,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更不会背后给人穿小鞋,所以,随着他在西野的时间越来越久,加上有贺老总的协调帮助,大家也很快与彭总相处的愈发融洽。
因此,说一野难出大将和上将,是由于彭总的火爆脾气所致,完全站不住脚。
一野自身的局限那到底一野的大将、上将比其他几个野战军少是什么造成的呢?实际上,这个问题陈毅陈老总曾提到过。
1948年,陈毅来到陕北参加会议,而在会议结束后,他在华野的会议上向大家介绍了西野的一些情况。
当时他就说,西野在打仗时,每一门山炮,最多只能打5发炮弹,而迫击炮,每门也只配发了15发以下的炮弹,打完就不能再打了。
这反映了什么?一个字,穷。
在西野将领的回忆中,也提到过因为穷导致的窘况,曾任陕甘宁教导旅旅长的罗元发,在回忆延安保卫战时就说,当时他全旅3000号人,每个人平均下来,子弹才25发左右。
而西野成立之初,一纵更惨,罗元发回忆,一纵的战士们甚至有些连子弹都没有,只有手榴弹。
弹药物资奇缺,导致了西野在每次作战时必须掰着指头算弹药,在这种情况下,西野众将何尝不想跟华野、东野一样痛痛快快的打一场,好建功立业,但问题是做不到,也没这个条件。
也正是没有这个条件,导致了我们熟悉的三大战役,即淮海、辽沈、平津战役,都是发生在西北以外的地区,若是一野具备兵多将广且物资充足的条件,估计三大战役就有可能变成四大战役。
一旦如此,一野众将自然就有了建立功勋的机会。但这也只是设想,现实并没有
没有大仗打,自然就在军功上受到了局限,而大授衔时,军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衡量标准,但一野因为缺乏大展拳脚的机会,没能取得更为显眼的战绩,这就导致了诸将领错失更高的军衔。
除此之外,在大授衔一系列工作准备启动时,彭老总正在中央军委主持工作,这么一来,他就成了授衔工作的实际牵头人。
在这种情况下,依彭老总大公无私的行事风格和先人后己的高风亮节,自然就不会过于偏袒一野诸将,甚至还会为了避嫌减少一野将领获得更高军衔的机会。
而这,也是导致一野将领在大将、上将数量比较少的因素之一。
四大野战军,论谁最强可能意见不一,但论谁最苦,非一野莫属,打最难的仗,吃最大的苦,一野在解放战争时期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还是出色的完成了中央下达的战略目标,这种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就不挑不捡、迎难而上的精神,铸牢了我军的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