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聚兴的衰落和倒闭——绸缎老店恒聚兴忆述(10)
恒聚兴由丰镇迁到归绥之后,由于铁路刚通,得到很快的发展机会,因为它属于京庄货,在花色与品种上要比以土布为主的山西帮优越得多,加之在开办的初期采取了货真价实、薄利多销的办法,在归绥获得了很好的声誉。
火车通到包头时,又在包头前街开设了分号,资本不断扩大,实力更加雄厚,这时两号的资金约在五万元左右。归绥恒聚兴的人员也由十五、六人发展到二十五人以上,从在绥、包设号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交通阻塞,人心慌慌,生意逐渐萧条下来,它也开始走向下坡路。
首先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归绥市,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人心不稳,市场混乱,商业活动更无从谈起。后来平津交通恢复之后,秩序才慢慢正常起来,恒聚兴也才开始了正常经营。一年多的战乱时间,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到1939年才开始有了起色,但和战前相比已经相差很远了。随着日寇的侵占,伪军伪警的敲诈勒索,宪兵特务的横行霸道接踵而至,每天摆在街面上的门市是首当其冲的。为了维持营业,只好逆来顺受,多方打点,以求得平安无事。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布匹业中实行了棉布统制——不准从平津一带向归绥运棉布,市场上布匹越来越少,门市上除丝织品外,只有麻类(人造纤维)织品。这类商品既贵也不结实,一般人是不愿穿用的。布类货只出不进,麻类货虽有但销售不畅,这样惨淡经营了一年,已经入不敷出,开始亏本。
在此阶段伪税务人员对商业进行变本加厉的勒索,同时还成立了所谓的经济监视署,名为检查棉布不准交易,实则采取各种手段敲诈,商店陷入难以生存的困境。为了保存实力,争取生存,只得一方面把一部分资金转移到北平,并派人在那里贮存货物,必要时也可以作些经营活动;另方面把一部分商品匿藏起来,以备用时销出,只留少数冷背残次货应付门市,以表明商号尚在经营中。
到1943年局势更加严酷,绸布行业更加困难,但是日本帝国主义还允许和西北的甘肃、新疆通商,成立有通商委员会办理通商事宜。恒聚兴又把布匹换成允许输出的商品,雇驼户运往甘肃凉州等地,实际上是转移一部分资金到内地,同时派出工人随货到凉州,除换回一部分沙金外,留下部分资金委令二人见机经营。1944年又往凉州运去一批货,两次走西虽然取得一些利润,但为数很少。迨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人民欢欣鼓舞,物价一落千丈,留在凉州部分资金不仅赔光,还欠下外债,这是恒聚兴第一次大损失。
其次是1943年冬,门市上几乎无货可卖,每天只是开门应付而已,所有人员只好靠私下卖出藏匿货物换回粮食供养。形成坐吃山空的悲惨局面。即使如此也不允许你安然苦渡,当年春日本宪兵队以通敌的名义将恒聚兴的副经理扣押,经过花钱运动才得以放出。为此,1944年有半年的时间,索性连门市的门窗也不开了。整个大街的情形也是如此。但是掌柜又怕这样下去敌人追究:不做买卖靠什么吃饭?于是买了一些小商品,象毛巾、袜子、香皂之类摆起来开门不开窗来应付。同时商号名称也改成魁德成,以缩小目标,掩盖真相,这又是一大损失。到抗日战争胜利时除早年购下的一所房子外,剩下的流动资金如折成白布计,大约只有五、六百匹之数了。
再次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恒聚兴恢复原名重新开始了营业,虽然资金锐减,实力大衰,然而对经营前途充满希望。库房虽然空虚,但门市上尽量摆满货架,以图招徕顾客。从1946年火车通到平津之后的一、二年时间里,生意逐渐兴旺起来,尽管物价飞涨,但能随手抓货,也还能维持一定的销售利润。可是从1947年起由于国民党大打内战,到处抓兵充当炮灰,苛捐杂税频繁,特别是1948年的法币改为金圆卷,到冬季波及全国的抢购风潮使刚刚望见生机的恒聚兴大伤元气。恒聚兴是处在闹市,布匹又是抢购购中的热货——大把金圆卷进来,大批货物流走:既然是门市又不敢拒卖和关门,由于所有的货物都堆在门市,库房根本无货,所以抢购风过后,只剩下一堆堆的贬值钞票,这是走下坡路的第三次大损失,使得恒聚兴濒临倒闭。
苟延残喘到北京已经解放的1949年夏季,绥远省“九一九起义”前夕,恒聚兴召开了一次全体股东会议来确定它的前途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最大的股东高秉斋退出财股,其余小股东愿意留下继续经营,并把绥、包两号彻底分开,各自独立。三名高生意(股份多)的掌柜离开,重新确定以白布为核算单位的资本数额,进行了一次大的整顿改组。在字号名称上除维持了恒聚兴原名以外,又增了同记二字,以示和前者区别,这就是延续到解放后的恒聚兴。
经过大整顿的恒聚兴除了原有的设备和后院一处房产外,流动资金只合白布200匹,(这是当时普遍运用的折算方法,因货币不稳和归绥一度恢复银元所致)为了维持生存,把余出的后院租赁出去,以补企业的不足。缩小营业面积,原有的后柜台一律移到前面,腾出作为柜房。人员也由原来十几个减少到九人,加上炊事员和徒工共十二人。为了鼓励所有人员能为企业卖力,除徒工外包括刚出徒的小伙计在内,都给顶上生意,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绥远“九一九起义”后,火车通到平、津,恒聚兴又在天津设了采购人员,企业也开始活跃起来,但不能大批来货,只是靠邮局邮寄货物。
1950年和1951年两年虽然经济上捉襟见肘、周转困难,总的看还能勉强支撑,也有一定的利润可图。后来经过镇反和民主改革运动,生意已经开始萧条起来,特别是经过三反五反半年多大运动,私营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掌柜们只想如何闯过五关,伙计们参加了揭发检举——帮助资方过关和评议企业属于何种类型等活动,对企业经营根本不加考虑。经过这次运动,恒聚兴被评为中间性的违法户,罚款并不多,但是半年多的经营和生活损耗,已经使本来就不多的资金再次耗尽,眼看着企业岌岌可危,掌柜们和伙计一样思想涣散,无心经营,经济上也无力继续驻外地采购,因而撤回了驻天津的采购员,一律从本市百货批发部进货。
这样,销售利润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经过三反五反之后,在经济往来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门市购货可以延期付款,只要销售快就不愁延期付款,不仅资金周转加速,而且可以期款壮大自己的门面——看起来商品琳琅满目,其实有些是赊而来,商品越多越容易销出,反之就困难了。五反后,完全要靠自己的资金充实货架,根本无期货可以利用,而自己资金少、商品缺,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销售日渐减少,每月的利润连十来个人也难维持。
后经工会同意,又减去几个人,以求得延时渡日,实际上仍无起色。到这种地步掌柜们怕蚀掉自己名下的公积金,伙计们怕吃饭后拿不到起码的工资,更加人心思散,加速了企业的进一步衰落,只是由于党的政策不准随便歇业才如此拖延下去。
延至1955年,终于宣告了恒聚兴布店的歇业。这个大约成立于清朝末年的老企业未能迎来1956年的公私合营就寿终正寝了,歇业后掌柜们大部分回了老家,带着他们分到的财产去度晚年了。剩下的伙计在行业工会的协助下重新就了业,继续干起自己的店员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