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上,嘲讽毛主席不懂军事的凯丰,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2024-07-30 16:56:36

分享知识,点亮对知识的好奇心,大家好,我是成成讲战争。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时,由于不满多数人赞同毛主席提出的方针政策,凯丰公然嘲讽毛主席打仗方法不怎么高明,仅仅对着《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照本宣科是不能带领队伍走向胜利的。

那么毛主席打仗真的只是对着《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指挥吗?面对凯丰的质疑与嘲讽,毛主席又是怎么回应的呢,凯丰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文章。

凯丰

毛主席打仗真的只会对着《孙子兵法》照本宣科吗?

毛主席打仗的真的只会对照书本打吗?显然不可能,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也不止一次的对人提及此事,打仗怎么能对着照着书本打呢?

读过《孙子兵法》的都清楚,此书堪称经典,经典到无可挑剔的程度,文笔条例都是绝妙,关键是里面包罗万象,这就是为何从古至今大家都视它为中国兵法之最,而很少有人提出质疑的原因。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视《孙子兵法》为最的拥护者们有一个无法解释的难点,就是打仗总是互有胜败,赢得一方说我的《孙子兵法》是真的,输得一方则质疑是假的,等下次他又战败了该如何解释呢?《孙子兵法》就摆在那里,人尽皆知,可战争却有胜有负。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战争这一最费解的事情,到了毛主席手里就变得迎刃而解了,最难的事情到了他手里变得容易了。仔细研究毛主席指挥战役的过程,他总是不断地重复着某种方法,似乎并未发现有什么规律可言,不就是跑吗,不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对付敌军弱的一路吗?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怎么到了毛主席这里就变成了攻无不克的法宝了呢?《孙子兵法》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面面俱到,永远看不完,毛主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的方法谁都可以学会,但就是无法打败他,因为他掌握的了最根本的、最原始的战争规律,并创作出了供全军学习的伟大著作。

毛主席创作出了比《孙子兵法》更伟大的军事教材

中央红军在到达陕北不久后,终于安定了下来,在抓住主要问题的同时,毛主席有了思考的时间,他试图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他试图进入哲学领域。

毛主席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圣人,湘人传统的内圣外王深入他的骨子里,在以后的奋斗中,他曾经积极投身于宣传工作,宣传工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荣誉。而后他找到了更重要的力量枪杆子,但在好胜心和文字上的天才又时不时让他技痒,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为此他阅读了大量和军事相关的书籍,看的次数最多的是,德国克劳维茨的《战争论》和孙武的《孙子兵法》,他还组织军人们座谈,听取大家的意见。

为什么拿《孙子兵法》和毛主席的著作做对比呢?显然,毛主席的作品是有着超越《孙子兵法》的东西,但《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有两大优点,首先是名声赫赫,再有就是框架结构完整,如此一来毛主席的文章就好做了,这等同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出来的宏文,这篇巨作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主席在文章的开头就鲜明的指出:战争是有迹可循的,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战争的胜败不仅仅取决于交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方面,更取决于双方主官的指导能力,因此,任何指导战争的人都必须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

明白的人醍醐灌顶,不明白的人听得云山雾罩,一知半解,这样精炼的总结如果按字给薪的话,肯定会被贴上“骗子”的标签,有一部分人就喜欢长篇大论,喜欢纸上谈兵,可你细读他文章时就会发现内容太过于空洞。

可以拿的出手的内容是:战略问题“稍有不慎,全军覆没”,我们身处于和平年代,最直观、能切身感受到的便是商战。都知道商场如战场,那就更得学习毛主席的战争经验。战争就是你死我亡,就得第一时间分出胜负,利益最大的同时,危险也最大,不可不慎。

关键在于毛主席这样一个千年不遇的军事天才,他提出战争的首要要义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切勿忽视这样的顺序,这恰恰是顶级智慧。

智慧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顺序而不是取舍。假如我们这一辈子都在取舍之间徘徊,就说明我们从未达到智慧的高级层面。深入研究毛主席,你会发现人是可以在多个领域内一同达到最高境界的。这明显非取舍能够实现,更进一步说明了顺序的重要性。

举例来说,人类为了飞天梦想而实践了数千年,大部分人不清楚问题的关键不是飞起来,而是像万户那般,先确保能够安全落地,问题的核心是不是让人哑口无言,难以理解?看过天空翱翔的风筝,我们就清楚大自然之力是可以将人类送上天空的,所有的症结就在于如何安全落地,这更进一步证明了莱特兄弟的天才属性。

人类社会是存在天梯的,正确的方法可以将人送至顶峰,但首先要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确保自身的安全,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是这个道理。

智慧是真实存在的,且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的人生因为获得智慧而超越平凡,这就是我们崇拜毛主席的根本原因。

毛主席回顾了10年内战的历史经验,并对9个问题作了说明

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反“围剿”的准备;

战略反攻;

战略退却;

集中兵力的问题;

反攻开始的问题;

运动战;

速决战;

歼灭战;

这些文字里确实和别人的大框架类似,但毛主席的确总结出了自己的东西。

在“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中,他指出:“消极防御的本质就是假防御,唯有积极防御才算的上真防御”。第五次反“围剿”的堡垒对堡垒就是假防御,蒋介石的上海保卫战,及其所谓的长江防线,还有外国的所谓的马奇诺防线,这种守株待兔,坐等别人来进攻的都是假防御。

在“战略退却”里,他指出: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打擂台,有脑子的拳手总是先向后退让,而愚蠢的则一开始就气势汹汹,咄咄逼人,结果往往被后退着击倒。《水浒传》中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与林冲叫嚣,比划着“来”, “来”, “来”,结果却被后退的林冲看出破绽,一脚踢翻在地。

在“集中兵力的问题”中,他指出“集中兵力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需要舍得”,舍得是大境界,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在“运动战”中他指出:“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对运动战最通俗易懂的理解。

在“歼灭战”中他指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中国的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主席战无不胜的法宝合集,在脍炙人口的《封神演义》里,各路神通都有法宝,在各式各样的法宝悉数登场后,有了完美的结果,姜子牙获胜了,他将那些勇敢的、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是法宝收集起来,给他们封神。

多数人看的是个新鲜,看完就完事了,并不会认为后代人看前代人的法宝不会觉得神奇,究其根本就在于原理和定理被后人接受或者掌握了。就好比牛顿定律已然是中学生水准了,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被少数大学生所理解了。我们翻看历史,仍然会惊叹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天才。毛主席的法宝已是全军将士的精神支柱,是战无不胜的根本,但在那个年代可是“惊天地,泣鬼神” 的事情。他的这一战略是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现在毛主席把它完整的写出来,成为了毛主席给众将领、战士们提供的教材。

为全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

有了这本教材,那些驰骋沙场的将领们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身经百战的林彪和徐向前成为抗大的校长也就不足为奇了。后世多数人觉得徐向前被毛主席有意夺了兵权,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此时此刻,什么职位能比得过抗大的校长呢?懂得行军打仗的大概率会成为将军,但能批量的培养将军吗?有如此宏伟的巨作,又有名师指导,有天赋的学员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打仗,这不就是周而复始、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吗?

抗日战争并没有大规模的战役,这是毛主席定下的行动规则,这样一来,似乎缺少了亮点,那么毛主席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那些贡献呢?我们讲到在1937年到1935年这8年的时间里,毛主席找到了克敌制胜、攻无不克的法宝,抗战期间,毛主席建立了中国人的信仰,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奇迹。

何为宗教?人类由于进化过程中特殊的机缘和智慧,明白了如何借助自然之力,使得自身脱离了食色本性的束缚,成为独一无二的生命,这样才有了人类独一无二的文化,使得人类有机会面对苍天和大地,问出生命的意义何在?问出我从何处来,要到何地去?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怆然而涕下。” 大家都希望找到活着的意义,希望有一种寄托来减轻生活的种种苦楚。当然信教徒最终得到的直接帮助并非是写在纸上的教义,而是世俗中的教会组织。而中国人除了皇权,并无其他的宗教势力,而当皇权被削弱或者滥用时,社会没有抵抗力,导致中国人处于无组织状态。这时候的国人满脸苦楚,这种重复了几千年的悲哀深深刻进了中国人是骨髓里,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毛主席承担了这一使命,中国人本来可能会拒绝这种强制性的改变,但日本人来了,日本人用大炮轰醒了国人。中国你到底有没有骨气?有骨气的话你的改变在何处?

抗日战争率先要做的是全国抗战;这一点张学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次是全民抗战,这是毛主席提倡的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持久战,这是毛主席制定的战略方针。

若是让毛主席指挥全军抗战那就是以运动战为主,但蒋委员长肯定不可能放权,毛主席只能待在延安,为他的党和军队筹谋划策。延安很偏僻,没有敌寇进逼家门口的紧迫,没有直接决定胜败的大战役需要毛主席定夺,方法已经告诉全党,行动上有同志们的密切配合,除了具体的工作,毛主席在思想上的开导、才是全军、全国人民的巨大财富。

面对凯丰的质疑,毛主席是怎么回应的呢?

面对凯丰的质疑和嘲讽,或许毛主席在这一时期真的没有仔细阅读过《孙子兵法》,但毛主席很快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他反问凯丰,你读过《孙子兵法》吗?里面一共有多少篇内容,第一篇的题目讲的是什么?凯丰顾左右而言他,这就说明凯丰也没有读过,这样他的指责就完全失去了力度。

而且,那个时候中央红军刚刚经历过惨败,众人一片迷茫之际,三人团成员博古、李德、周恩来面对眼下的困境,而束手无策,唯有毛主席提出了方针、路线、出路,众人又怎么会在意你凯丰的质疑呢?他们更关心的是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所以凯丰的质疑自然也就没有丝毫的力度。

而毛主席接下来的操作也确实证明了他的谋略和军事能力,面对蒋介石40万人马的围追堵截,他带领3.6万中央红军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书本上那一条条妙计,而是使用妙计的人。毛主席打仗从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而是永远依据“实事求是”,永远不将自己的队伍置于“险境”之中,所谓“善战者无赫赫战功”,有毛泽东这样的军事领袖、人民领袖,实在是我们的幸运。

凯丰最后去了哪里?

遵义会议后,凯丰对毛主席的领导地位是颇具微词的,但随着革命进程的深入,毛主席打的胜仗越来越多,他反而成了毛主席最有力的支持者,毛主席也并没有因为此次的抨击而对凯丰心存戒备,反而对他委以重任,发挥他的特长,让他负责宣传工作。

在工作中,凯丰也兢兢业业,成为了党的政策最得力的宣传者,而后还在重庆协助周恩来做统战工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凯丰先后担任过沈阳市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在岗位上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到了最后一刻。

革命事业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经历一番坎坷又怎能成就这番伟业呢?遵义会议的召开让党在至暗时刻看到了一丝曙光,而这道曙光就是毛主席。

虽然凯丰曾顽固不化的去拥护那些错误的思想,不过好在他看到毛主席带领大家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后而幡然醒悟,及时调整方向又和大家齐头并进,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最终他也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1 阅读:61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