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过去了,大家刚从假期的欢乐中回归工作,就听到噩耗来了,高铁票竟然悄悄涨价。
经过统计全国各地的高铁票变化,基本涨幅都在20%左右。
前段时间重庆、成都两地的燃气费突然暴涨,虽然会有预先计算的问题在里面,但突然涌现出大量用户反映燃气费激增,已经不是仅仅是预先收取费用就能蒙混过去了。
燃气费用上涨的同时,水电费用也都开始增加,现在连交通网络也加入涨价队列中,可以财产关乎生活的基础物价已经开始全面涨价。
为什么突然涨价?
很简单,这些年关乎民生的基础物价没有变动,是因为一直有土地财政在补贴,政府卖地收税是事实,收上来的税大部分用于基建和民生补贴的行为也不能否认。
现在楼市下行,新房去库存压力大,开发商手里没余粮,地方卖地就困难,出让的土地很多都是在地方的城投公司消化,左右手互换没法创造价值。
铁路系的价格也近20年没有涨价过了。
在没有财政补贴之前火车票就不便宜,大概1995年一张火车票均价在150元左右,而那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月300元出头。一张火车票就要花掉半个月的工资,而现在,居民收入增长了几十倍,但火车票依然是那个价格。
这背后是中国自2000年后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科技、房地产、外汇等因素的加持下,给国内增加了很多基础建设,为国人的生活创造了无数的便利。
也正是这些高速经济发展,让我们的物价能长期维持低水平,看看旁边的日本最近经历的大通胀,蔬菜水果价格都上天了。
但维持较低物价水平的代价是巨大的,其中房地产低迷带来的连锁反应已经传导过来了。
之前我一直不相信铁道部常年处于亏损状态,每次坐地铁、高铁都是人挨人,以为这么高的人流量已经让铁道部赚的盆满钵满。但一查数据才知道,全国高铁里程超过4万公里,2023年实现盈利的线路只有6条,稳定盈利的也只有京沪高铁这一条线路。
近十年总体债务已经达到6万亿,把恒大和碧桂园欠的债绑一起来两个估计才能抵得上铁道部的债台。
债务不会随着时间的拉长而消失,更何况每年债务都在增加,所以铁道部只能选择向国有银行贷款及与各大银行协商债务展期,借的新贷款填补旧贷款,不过有国家信用做背书,所以问题也不大。
即使借新还旧的方式能一直玩下去,但高额的运营成本依然不会消失,只能转移,至于转移到哪,看票价增长就知道已经转移到大家头上了。
一次性落实全国票价增长是不可能的,比如一些相对落后地区,本来乘坐高铁火车的客量就少,再涨价只会让情况进一步恶化,加上地方要承担起民生服务的责任,所以这些地方暂时安全。
世间万物的能量是守恒的,债务也是一样的,一方无法承担起分担债务的责任,那这份责任就要由经济强的地区来承担。所以未来这部分的成本就要转移到铁路赚钱的区域,比如京沪、成渝、珠三角、长三角等高经济区。
先有水电燃气,再有轨道交通,下一个涨价的会是谁呢?
大胆想象一下,关乎老百姓民生的几个方面都有可能,比如地铁、公交、医疗、饮食、教育成本,以后可能一根蹄花都要40块了。
这些年中国的通胀速度远不没达到印钱的速度,就是因为从上到下财政的补贴,让基础物价保持温和,老百姓感知不足。
但现在地方财政大减,没有多余的钱来补贴老百姓的“家用”,只能回归经济现实规律,来一波通胀把物价拉升起来,因为即使想大手按也已经按不住了。
本身经济下行周期,大家不消费不投资,经济就会进入恶性循环。这就像你和小区的物业关系,你不交物业费是因为你认为物业的服务不行,物业服务不行是因为业主不交物业费,没钱请工人干活。
最近房地产领域也开始利用减少土地供应的方式催促地方尽快去库存,就是明确告诉地方,想要土地税收,就要好好卖房子,卖不好房子,就别想卖地。
地方难,开发商也难。
现在人们的生活成本也开始增加,在当前经济周期下保全自己的财富,不缩水,可能已经是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