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幼升小”,“小升初”开始了。
看看,南宁市各个城区已经发起了新生摸底调查,而那些还没有找到理想学区的家长也开始临门一脚张罗一套学区房。
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最近我们后台咨询学区的家长,多起来了。
另一个更明显的现象是,最近身边很多买房的人,属于妈妈党。
早上跟一位开发商闲聊,她说,她们售楼部也多了挺多领着孩子看房的家长。
虽然行动一致的老父亲和老母亲,不能挺起南宁楼市的腰杆,但,这种力量还挺大,已经形成了今年南宁市的第一波购买力释放。
学区房赶趟的背后,是家长们深深的焦虑。
我一个初中同学,明明读的是双凤翔,却想着去商务区买套房子,读三中。
我说这么好的双学区你怎么还不知道满足?人家直接丢下一句:等你娃上了学,你就懂学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谁还不是一位,书到用时放恨少,学到读时方觉差的妈妈?
我朋友的前同事,手上也握着小几套房子了,但没一套有好点的学区,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儿子这枚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名校Who Care。
现在,眼瞅着娃要上初中了,突然发现身边好多人纷纷搬家,一问才知道,大家都买了房子,孟母三迁去追求更好的学校了。搞得她压力山大,冲向学区房。
我朋友说,谁还不是个“哪里读书不是读”的佛系老母,直到孩子倒数第二,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死了,就动了“换个学校还能抢救一下”的心思,就怕留有遗憾。
从小仙女晋升老母亲之后,我们最终活成了我们看不懂的样子:
嘲笑学区房、理解学区房、奔向学区房。
有人说,是学区房制造了焦虑,但又何尝不是焦虑衍生出了学区房?
多少人一边大骂高价学区房裹挟了家长,又不自觉的冲向购买学区房的队伍?
说到底,学区房没有罪,它是某种畸形的产物,是社会焦虑的一个出口。
不信你看看,那些即便买了一梯队学区房的家长,该焦虑的还得焦虑。
我有个亲戚,怒砸300多万趟入埌东“滨湖十四中”的老破大,够好了吧?但她从准备入学到现在入学一个多学期都担心得不行,怕孩子跟不上。
最近跟我说,孩子跟不上压力太大,决定送到某个私塾练练心智,练好再回来。
你再看看各种买了没买学区房的购房者,天天盯着南宁各个学校的6A,就算不给排名,民间都能给你整出个名校排名野榜,怕财富缩水。
这焦虑啊,不能像连连看一样,打通了学区房的同类可消除。
回到那些焦虑的家长,为什么焦虑学校、焦虑孩子的教育呢?
你仔细观察观察,是谁在追求学区房啊?恐怕主力军是中产。
中产怎么来的?有些人是投胎投得好,家里自带的。而很多则是通过十年寒窗苦读及在关键节点踩中节拍,实现跃升的一批人。
换句话说,很大一部分中产,都是高考制度的胜利者和受益者,他们的成功路径就是用知识改变命运。
当这批家长重新审视孩子的成人之路时,学习和学校就变得尤为重要,毕竟,大多数人的思考路径,都是越好的学校,考上好高中、211/985的概率更高。
最关键,这批人还有钱,没理由不去挤一套好的学区房给孩子。
第二点,是我当了妈之后的深有体会——
平心而论,作为父母,谁没经历过社会的毒打和风浪?经历的毒打越多、见识的风雨越大,就越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就越希望在这个极度内卷的大环境中,为孩子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本事,这就是中国式父母。
所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起跑线,比如买一套好一点的学区房就是一个重要路径,这或许就是父母为孩子的计深远吧,尽管不知道适不适合。
所以,即便我不赞同那些狂热追求学区房到病态的家长,也对天价学区房愤怒和无奈,但作为家长,我能理解为了孩子读个好学校,不惜一掷千金,拖家带口扎进“老破小”的家长,也对学区房这三个字,多了一份释然。
我常劝身边的年轻人,买房子一定要考虑学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择拥有学校配套最好的房子,尤其是年轻的情侣,大概率几年后,学校就成了硬刚需。
但很遗憾,很少有年轻人会在买房时考虑到学校问题。
很多时候,对于学区房的看法,只是阶段不同、立场不同、位置不同、银两不同,眼光和结果也完全不同罢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学区房,一定会有人鄙视、嘲笑,也一定会有人,走上理解学区房,最后奔向学区房的道路。
没有人喜欢内卷,但当社会的滔滔洪流抵不住,我们唯有加入。
我不鼓励家长盲目扎堆学区房,而是根据需求、能力,理性购买,为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同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化发展。
需要提醒的是,今年如果有升学需求购买学区房的家长,现在就要马上行动了,不然就可能错过今年的最后机会,但是,一定要认真识别真假学区房。
在这里,祝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快乐学习、蟾宫折桂、金榜题名。